35岁的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上城镇五弄村的一名村民。因为杨从小热爱艺术,喜欢把自己的艺术审美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从第一次接触根雕开始,杨就失去了控制,开始了一条“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之路。近日,记者走近侗族大歌的根雕师,重温了他追梦的故事,见证了一根根的蜕变。
走进杨的工作室,每个角落都是杨在深山中寻找的根。工作台上放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雕刻工具。为了让记者看到树根的雕刻技巧,杨拿起手边的电锯,开始仔细地“装扮”树根。
杨,贵州黎平侗族大歌者
它在我脑海里有这个印象,然后用简笔画出它的大致形状,就可以玩雏形了。如果要把没用的材料全部剪掉,打出轮廓,这一步就错了,整块都没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2年,杨初中毕业后,外出到广东某家具厂工作。为了让自己的根雕技艺更加精湛,杨辞去工作,跟随根雕大师在福建莆田学习。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杨掌握了根雕从设计、雕刻、装饰到打磨、抛光、打蜡的一系列工艺。杨永远是最后一个从最初的打杂休息到正式学习雕刻的人。用杨的话说,要想学到精髓,就要折腾过程。
杨,贵州黎平侗族大歌者
根雕就像一个人第一眼,要从前到后,从上到下考虑,五官、体态、脚手动作各方面都要考虑,都要重新开始。我会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管多辛苦多累,直到现在。手里拿不动筷子,手都肿了,一直在用刀,手都肿了,拿着筷子早起,晚上去吃饭手都在抖。
2014年,杨满怀信心回国创业。但是好景不长。一场自然灾害毁掉了杨根雕的所有原材料和手工艺品。为了坚持根雕工艺,杨再次出洋到广东寻求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杨拥有了自己的根雕厂和三家根雕店。2018年,杨选择回国重新创业。与四年前的想法不同,在杨看来,根雕不是简单的造型改变,而是赋予根雕更多的文化内涵。此后,杨在创作中加入了地方侗族元素,并在根雕作品中保留了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如男耕女织、歌唱、坐月等生活状态。
唱歌,踩歌厅,跳舞,住上山砍柴提筐打猪菜。像我们这种地方,到处都是桥和小木桥,这是我最满意的。我想慢慢体现这个文化特色,多刻一些有我们文化特色的作品。
由于根雕技艺精湛,杨很快成名,根雕产品的销量逐渐增加,远销海外。面对蓬勃发展的根雕事业,杨告诉记者,他仍然会保持自己的心,坚持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根雕事业中。
杨,贵州黎平侗族大歌者
现在稀缺的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根雕。我要把我们的侗族、苗族文化,从前的自然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刻出来,让别人在根雕上看到它。
(贵州黎平袁超梅家滨刘汉勤报道)
负责编辑:
1.《树根打磨上什么油 贵州侗族根雕师潜心钻研技艺 在树根上留下民族文化印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树根打磨上什么油 贵州侗族根雕师潜心钻研技艺 在树根上留下民族文化印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45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