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没有痛苦和苦难的痕迹。她的率真,她的担忧,她的激情感染着身边的人,她那发自内心的,感性的,睿智的声音让人念念不忘。
这就是真实年龄和真实面孔之间的转变。一个解释,学术兴趣,精神境界,让她充满活力。
“2020年7月21日,我问朱小蔓先生如何处理目前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她唯一一次没有回复……”北京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冉乃妍回忆说。
在最后几天,她病得说不出话来。8月10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党委书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朱小蔓教授在南京逝世。
学术活力浸润在字里行间
很多老师带着她写的《情感教育大纲》认识了范美南和诺丁斯,开始阅读教育哲学书籍。在与她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体会到了她炽热的教育情怀、勇敢的生活态度和坦诚的学术品格。
《情感教育大纲》是在先生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的。第一版出版于1993年5月,第二版出版于2008年,第三版出版于2019年9月。先生继续专攻30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金美福在读第三版《情感教育大纲》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金先生谦虚地对自己坚持不懈的研究进行自我评价:学术上专攻一隅,往往演变为家训,或者因偏狭而难以全面透彻。其实王老师的研究,专攻这个题目,给弟子们最好的示范。"
这个“序言”由三个草稿组成,历时两年。初稿于2017年10月在北京撰写,另一稿于2018年3月在南京修订。最终草案于2019年7月完成。很明显,老师在身体很虚弱的时候改了‘自订稿’,他顽强的学术生命力浸透在字里行间。”金美芙说。
朱小蔓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专家。2002年起担任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小组组长,主编小学《品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教材。2012年被聘为教育部编写的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主编。
“只要有必要,她就勇敢地接受了。为祖国服务,为世界服务,为学生和孩子服务,这是中国学者的使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德生回忆说:“我们每天都要召开修订课程标准的会议,一直到晚上9、10点。她有时会说一整天,最后脸色变得苍白。我担心她会晕倒,就提醒她适可而止,我们熬夜做。她不愿意和我们讨论,包括她编教材,修改课程标准,都是那么绝望。”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从河北迁至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担任该中心首任主任。她用自己的耐心和毅力,让农业教育中心顺利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规划农业教育中心的发展蓝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晓东。
突出教育中的“情感”维度
作为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先驱和实践者,朱小蔓的知识开拓了文学、哲学、伦理学、脑科学等学科领域,突出了教育中的“情感”维度,在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领域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原创理论并付诸实践。
“现代社会,人们崇尚认知和知识。事实上,她主张情感应该回归人本身,回归人与人之间,这是我们当前教育中一个被忽视或被轻视的角度。她一生致力于情感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思考。”高德生说。
她认为,如果道德教育真的成为一种触及灵魂、发展精神的教育,就必须诉诸情感。如果我们不诉诸情感并加以改善,我们就不能把它变成一种精神发展的活动,一种内在的生命精神活动。"
她呼吁今后应关注教师教育的情感层面。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教师教育的课程需要调整。应帮助教师对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表达和理解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情感与儿童学习、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人格的形成之间的深刻关系,培养他们与学生建立积极情感交流的愿望和能力。
“围绕情感教育,朱先生的道德教育不是无根的。她在从生活的情感角度做道德教育。这就是温度,魅力,和爱的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辉说。
“如果她的《情感教育大纲》标志着情感教育这样一个学术领域的诞生和启动。然后,2015年,她提出了情感文明,这是她情感教育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并成立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情感文明与教育专门委员会,标志着情感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我认为朱老师的情感教育是一种具有中国符号、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原创性的教育理论。”刘辉认为。
“我下辈子可以选择职业,我会选择当老师。”
“她提倡情感教育。她总是爱学生,乐于助人,非常友好。”高德生回忆说,里面有一种母性的力量。可以说她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甚至超越了对自己孩子的心。就像她女儿吴珊说的,“她生活的亮点是和她的学生在一起”。
“朱老师研究情绪。她也很精致。她知道如何关注别人的感受,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它充满了爱。”刘辉这样描述她的老师:“真正的师爱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老师的言行表现出来的。王老师的情感教育理念早已化为行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的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每年九月迎接学生,与他们同甘共苦,已经成为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她各种情绪的主要来源。看到学生的思维在变化,理性在成熟,智慧在增长,她由衷地高兴。有时候,会和他们发生冲突。这些冲突是代际、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差异,包括性格。但更多的,她会感受到生命能量的释放和置换,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体现。
“我相信,没有老师的地位和学生的监督,我不可能保持这样一种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状态。我从心底感谢这些孩子。他们给了我职业反思的可能,给了我人生成就感的可能,给了我幸福生活的可能,给了我道德成长的可能。如果下辈子能选择职业,我会选择当老师。”她曾经说过。
刘辉哽咽着,说起了一个萦绕在她记忆中的画面。“2020年1月3日,我们在朱小蔓举办了《情感教育大纲》研究生论坛。当时她在南京,我们在北京,我们和她在视频。她刚开始躺在那里的时候真的很虚弱,但是她认真的听着学生的读书报告。当她谈起当年的学术创作时,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整个人又开始发光了。”
1.《情感研究 朱小蔓:中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情感研究 朱小蔓:中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46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