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德贝格出生在丹麦奥胡斯市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幼酷爱冒险,从14岁起便开始到国外游历,17岁时到了美国。1935年,辛德贝格搭乘一艘美国轮船远赴向往已久的神秘东方,从上海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
1937年底,日军战火逼近南京。中国民族工业家陈范有为保护其位于南京栖霞山下的江南水泥厂,请求设备进口国德国和丹麦以债权人身份派员入驻,以利用德国与日本的盟国关系和丹麦的中立国立场保护刚刚建成的工厂。12月4日,辛德贝格受丹麦F.L.史密斯公司派遣,从上海来到南京,与另一名德国工程博士卡尔·京特共同入驻江南水泥厂。
1937年12月初,日军开始不断空袭南京,并兵分三路合围南京城。栖霞山附近百姓和中国军队伤员得知江南水泥厂里有外国人,纷纷跑去避难。12月11日,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成立难民营,并设立了工厂保护区。他和京特将工厂门匾换成了“德丹国合营江南水泥厂,受大使馆保护”的牌子,从工厂到栖霞火车站一路用竹竿挂满了丹麦和德国的国旗,并组织职工用石灰和木炭在地面上画出巨大的丹德两国标志,以防日军轰炸。尽管如此,日军仍质疑工厂归属,不时派兵来厂扫荡巡逻。辛德贝格和京特与日军巧妙周旋,并在日本兵企图对难民营百姓施暴时挺身而出,严厉喝止。
为确保难民营内的重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辛德贝格从南京城内鼓楼医院聘请了两名护士,购置了一些药品和绷带,在保护区内开办了临时医院。他和京特亲自为受伤的难民和伤员进行包扎、消毒。在他们的支持和保护下,江南水泥厂保护区的面积甚至超过南京城内的国际安全区,工厂护厂河和筑坝附近住满了难民,最多时达到两万余人。
辛德贝格曾在上海做过一位外国驻华记者的助手,学会了照相和摄像。在南京期间,他拍摄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日军暴行场面,记录下日军为通过坦克而杀人填战壕等残忍场景。1938年2月3日,辛德贝格冒险进入南京城,向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秘书刘易斯·斯迈斯博士递交了一封控诉日军暴行的信。拉贝立刻把此信通过不同途径送到上海,日军暴行随即被上海租界的西方报刊公布于众。
1938年,辛德贝格回到了丹麦。离开中国后,他将在南京拍摄的照片和纪录片在日内瓦等地展出、放映,并协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制作了揭露日军屠杀中国军民暴行的影片。在1938年第24界国际劳工大会上,他公开放映了马吉拍摄的影片,当时与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朱学范在辛德贝格的护照上题词,称其为“中国之友”。
此后,辛德贝格从丹麦移民美国,并加入了美国海军,作为军舰大副、船长参加了美日海战。二战后,辛德贝格一直在海上漂泊,于1983年在美国病逝,终身未婚。
1938年底,南京水泥厂附近的11名村民联名向辛德贝格赠送了一幅锦缎,上书“见义勇为”四字,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被他救下的南京民众也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辛德贝格义举逐渐成为传奇故事,在中丹两国广为传颂。
2004年12月17日,辛德贝格故乡奥胡斯市将当地一种黄玫瑰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简称“南京玫瑰”。2006年4月,辛德贝格的妹妹、弟弟和外甥女应邀访问中国,将辛德贝格的100多件遗物,100多幅有关南京大屠杀及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照片拷贝全部赠送给中国人民。200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新建的陈列厅里展出了6幅辛德贝格个人肖像和他当年拍摄的难民营照片等珍贵史料。纪念馆和平公园还专门开辟了玫瑰园,“南京玫瑰”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传承着辛德贝格义士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1.《贝格 “永远的南京”——丹麦人辛德贝格纪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贝格 “永远的南京”——丹麦人辛德贝格纪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49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