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实验楼
综合体育馆
国际学术中心
图书馆与信息建筑
国家标准代码:11834河南省招生代码:普通高校代码6130
学院代码6131合作学校代码6132应用技术学院代码6133
黄河科技学院成立于1984年,是教育部批准的中国第一所民办本科大学。2000年成为第一所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教育的民办大学;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成为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4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体验大学”;2015年,“黄河中创空”学校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创空,学校被批准为“河南省首批示范应用技术本科院校”;2016年,学校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大学”和“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大学”;2017年,学校创业园入选共青团中央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2018年,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考核评价。专家组组长、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原会长瞿振源教授代表专家组对学校“大情怀、大格局、大手笔、大成就”大加赞赏。该校2018年在武书连中国民办高校排行榜中排名第一,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在《广州日报》应用型高校排行榜中排名第一。2019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器被批准为国家创业孵化器示范基地。学校发展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被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两次写进教学案例。
学校在郑州市和济源市有四个校区,占地2800多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学校在河南省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究开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等50多个高水平教学研究平台。有各学科实验室127个,实验分室410个,校外实训基地249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3.85亿元;藏书355.6万册。学校被评为“河南省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标准化学生食堂”、“河南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
35年来,学校坚持“为国分忧,为民解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教育为先,以德育为先,开创了“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以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本科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能下、能留、能用、能做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全国廉洁自律先进单位”、“黄炎培优秀学校”、“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建立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形成了学科应用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地方主导产业支撑力强的优势。学校有艺体系、工科系、商学院、医学院、国际学院等。,拥有理学、文学、医学等9大学科;本科专业65个,初级专业35个。学校与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产业等领域有效对接,打造机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八大特色专业集群。
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区域经济学、生药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护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音乐表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河南省的专业。通信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经济学、护理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广播电视编导、土木工程、药学、视觉传达设计等9个专业为河南省民办教育品牌;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包括通信工程、经济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环境设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工商管理、服装服饰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河南省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专业。学校拥有的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数量居全省民办高校之首
著名教师聚集在研究学校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建设中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重要保证。学校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并重,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逐步形成规模适当、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高、发展趋势好、深受学生欢迎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多人,近50%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约80%的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拥有工程师与教师、律师与教师、会计与教师等“双师型”教师6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首批1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百人计划专家等荣誉教师160余人。作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唯一代表,该校校长胡大白教授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批“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和“40位教育人物”。
学校坚持研究型学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以应用科学研究为主导,与中科院软件所、中关村软件园、华为、惠普等单位开展紧密合作,推进政府、产业、高校、科研的深度融合。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等50多个高水平教学研究平台。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4项,省级项目325项;获河南科技进步奖、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奖励113项;发表学术论文9907篇,其中SCI收录203篇,最高影响因子17.49;获专利2861项,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获得河南省高校授予专利数第二名,入选“河南省高校综合知识产权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强、十大快高校”。建立了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河南新经济研究院等一批新智库,出版了第一本省级蓝皮书《河南创新创业发展报告(2017、2018)》和第一本省级民办教育蓝皮书《河南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7、2018)》,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建立健全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探索中,构建了“本科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深化创新。该模式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在200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得到了评估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充分肯定。2014年,教育改革成果《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别奖。
在学历教育上,坚持本科学历标准。学校坚持本科教育的学术标准。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要符合本科教育的学术标准,符合专业能力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职业定位上,强调技术的应用。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学校要求各专业根据具体职业的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在专业要求上,必须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专业的知识领域,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特色。学生专业培养规格应兼顾学术和专业特点,增加职业教育和技术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向学生推荐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使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点。
在培养要求方面,突出能力标准。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统一。在能力结构上,强调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在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
在服务导向上,重点放在本地生产上。学校基于自身优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了“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基本定位。毕业生要从事生产、制造、施工、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做到“下、留、用、做好”。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各专业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了多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第一,建立产业学院。例如,学校与华为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在课程体系、师资培训、华为HCNA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二是“订单式”培训。开设宇通重工班、韩伟电子班、安陆卜式班等十个订单班和项目班,拓展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局面。三是开设创新班。自2016年以来,学校设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开设了三个创新班。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启发式英语教学,学校资助留学。创新班的开设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课程整合为基础,以问题导向教学为导向。2016年临床医学创新班学生英语四六级一次性通过率分别为100%和93.3%。
探索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
学校改建教学空室,拓展智能学习环境。为师生创造一个智能的环境,比如教学资源的云存储和展示,即时的课堂互动,学生课后的适应性学习。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验室,推动“智能+教育”发展,贯穿“教”、“学”、“训”、“考”、“评”、“管”全过程,通过大数据为师生提供科学准确的改进建议,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获批省级示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校被批准为河南省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河南省智慧校园试点单位、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先进集体,连续六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112”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学生为中心”为中心,建立高等教育信息化2.0平台,构建“数据驱动教学保障体系”和“智能引领学生成长体系”两大核心体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满意度连续四个学期稳步提高。
创新教学模式,广泛开展混合教学。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实施了教学与讨论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测试与课后讨论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目前,超过75%的教室实现了混合教学。学校大力推广“互联网+教育”,通过自建在线视频课程,购买“爱情课程”在线开放课程云平台,建立校级在线课程,引进“超星”、“卓越智慧树”等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平台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人人成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改革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学校按照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路,从学生就业、创业、升学三个专业发展方向实施课程分类培养,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
对于就业学生,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与企业共同开发以“实践、案例、问题、标准、过程”为重点的实践课程,开发119门特色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学习中,积极推进项目驱动的“做中学、做中学”教学模式,贯彻“课程设计、实训、创新设计、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建立“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全过程”的多元化课程考试新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校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就业满意度和契合度也在逐年提高。2014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毕业生典型就业经历国立大学”。
对于即将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学校将开设研究生班和训练营,以增加基础教学的比例。日常教学采用分级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研究生理论知识教育,组建研究生资助团队,配备5名研究生导师,从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学习、考前辅导、选择考研学校、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全程后续服务。,并从各个方向和角度提供研究生辅导和留学指导。每年都有大量学生从国内外重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如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对于创业型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不断优化。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一条主线深化、两个模块实施、三个平台支撑、四项措施保障”的创新创业教育全链孵化体系。
学校以“专业与创新融合”为核心,构建了“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创业辅导和微创业培养”四大平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创业教育+项目培训+创业实践”递进、有机衔接的课程群。针对具有创新创业意向和潜力的学生,开设“创业沙盘模拟”、创业沙龙、GYB培训等课程。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三年来,学生在全国科技竞赛中获奖1317项,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2银5铜;学校被列入“2012-2016年全国高校竞赛(本科)300强评估结果”,先后被批准为全国50所创新创业大学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大学之一、全国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之一、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之一。黄河中创/【/k0/】被批准为全国首批中创/【/k0/】,并与大学科技园纳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毕业生魏莉入选2018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毕业生所在公司赵洁获得阿里创业投资1亿元融资,均被评为“河南大学生创新创业典范”。
制片人:王俊生
1.《郑州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日报:黄河科技学院 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郑州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日报:黄河科技学院 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50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