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金庸逝世一周年。此前,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这样评价他:
“在小说家中,可以说金庸是最有学问的。他真的是一个“学者”。在这样一个专业化的时代,他拥有广博的知识,贯穿古今中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很少有小说家能达到金庸的水平。”
诗人穆旦。
这位爱国诗人,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到处都是我看到的人,生活在耻辱中的人,佝偻的人,我要用血淋淋的双手一个个拥抱你们”,响应国民政府1942年“青年知识分子参军”的号召,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
参军后,穆旦经历了滇缅撤退、野人山战役等事件,与成千上万的中国军人共患难、共命,冒着个人安危保家卫国的危险。
七
查梁铮把这个骄傲的姓氏上下拆分,取了笔名“木单”。他有一个弟弟,查·梁勇,跑到香港。他独树一帜,将自己的名字从左向右拆分,取了“金庸”的笔名。
2000年,《收获》发表了金庸的自传体短篇小说《月云》。文章结尾写道:
“以后重读我的作品,常常会为书中人物的不幸落泪。他写道,当杨过等不及小龙女,太阳落山的时候,他哭了;他写张无忌和小昭被迫分手时哭了;当冯晓写道他因为误会杀死了心爱的阿朱时,他哭得更伤心了...他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但世界上还有很多更可悲的真实的东西。还有很多其他的,还有很多。”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1951年,金庸的父亲查书清在大陆被冤杀。他死前还被罗志指控“拒粮、窝藏土匪、密谋杀害干部”。这就是金庸一生的痛苦。
时隔二百余年,海宁察加后裔依然摆脱不了政治伤害。
1955年,当穆旦被贴上“反革命”的标签时,远在香港的金庸开始在《新晚报》连载他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剑仇记》。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文字会在未来影响到亿万中国人。
四年后,他创办了明报。当时他才35岁。陈平原说,《明报》头版的社论可能是金庸的“更重要的文化事业”。作为明报的老板,他的政治观点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香港的政治文化氛围。
明报第一期。
金庸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文化立场。1966年以后,香港和大陆一样,在一段时间内开始流行极左思潮。金庸在《明报》公开反对这种趋势,因此一度成为左派的暗杀目标。
国民党统治台湾期间,金庸还在报纸上夸赞国民党,这让李敖一度看不起他。李敖批评金庸,说他的信仰“其实是一种‘选择方法’,凡是对他有益的,他都相信;如果对他不好,他也不会相信。”这一年,两人都驱车西行,争论告一段落。
八
至此,海宁茶家的家族文化紧跟时代潮流,得到进一步升华。余世存称之为“以文为体,以商为用”。
金庸的市场意识使他摆脱了文人身份的束缚。他一只手写字做生意,活得潇洒。
同样来自海宁茶家的查姬敏,在金庸打造武侠世界的时候,从纺织业起家,逐渐成为港商的代表人物。
查·姬敏年轻时在浙江大学学习。他很努力,在上海、常州等纺织公司工作,从学徒开始,逐渐成长为纺织行业的行业精英。
解放战争期间,查继民随家人去了香港,在香港开始了新的事业,但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情怀。
20世纪70年代,查继民在大屿山愉景湾购买了一片荒地,并将其建成该地区最大的度假式住宅社区之一,以防止香港最大的私人开发土地落入外国商人手中。
1988年,查姬敏和金庸联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发起了著名的“双重调查计划”。这个法案已经修改纳入基本法,可见海宁查家在香港的影响力。
著名香港商人查姬敏。
查继民虽然在香港,但在半个世纪的流浪中,他从未忘记家乡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古往今来的查继民多次回内地投资办厂。在家乡海宁,查继民经营着几家纺织企业。有记者曾报道,在海宁原华,问当地的老百姓,他们都能说出查继民名下的四家企业。
也许,选择在混乱的时代离开,在合适的时候回来,是查继民一生最明智的决定。
查·姬敏对国家的贡献为他赢得了赞誉。2003年10月15日,正值壮年的查姬敏应邀观看了神舟五号的发射。他是当时唯一收到邀请的香港人。
明清以来,海宁茶家历经多次挫折,依然屹立不倒。江南这个书香门第总是与时俱进。在文学和艺术的影响下,它保持着强大的文化遗产和充满活力的文化创造力。皇帝和暴民都不能破坏自己的家庭传承。
历经数百年沧桑巨变,至今海宁车家仍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面对险恶的世界,家族的发展过程就像《永恒屠龙记》里的那句话,“何被他强,清风拂山;他从身边走过,明月照大江;他来自恶意,他来自邪恶,我来自一口真气”。
1.《查良镛的家族 金庸家族:中国文坛第一家500年兴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查良镛的家族 金庸家族:中国文坛第一家500年兴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585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