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民政局公布了最新版的行政区划名单。截至今年6月30日,上海16个区共有105条街道、107个镇、2个乡。黄埔和虹口都是“街道”,上海仅有的两个乡镇在崇明区。
回顾上海近几年的区划调整,从区级来看,2000年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分别是石楠区并入黄埔区、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黄埔区和卢湾区退出、静安区和闸北区退出、崇明县退出。从街道层面来看,2014年以来,上海已有多条街道被分隔。近十几年来,郊区和新城都建起了新的街道,而中心城区较小的街道也进行了合并,郊区城镇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可以说,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上海的行政区划调整从未停止过。那么背后遵循的是怎样的逻辑呢?
合并区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几乎每一次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都会引起公众的讨论。近年来经历了五次大的调整,尤其如此。如果你仔细研究数据,你会更客观。
2010年之前,在中心城市上海,杨浦区、徐汇区几经扩张,面积54.7-6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2-120.6万人;过去黄埔、卢湾、静安分别只有12.4平方公里、8平方公里、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分别为53.2万、26.9万、24.8万。尤其是静安和卢湾太小,无法进一步发展空。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在更大范围内协调资源配置,有利于扩大核心城区的辐射面积,增强城市后续发展能力。
相关专家表示,上海中心城市各区面积和人口差异过大,不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有效性。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和合并小规模地区,可以精简行政机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平衡各区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公平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调动各区发展的积极性。
由于财力的差异,上海中心城市不同地区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各不相同。由于历史基础不同,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优质社会资源集中在老黄浦、静安、卢湾等中心地区,而周边地区的优质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公共服务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很不一样,发展能力和后劲也很不一样。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可以增强周边地区的建设实力,促进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生,以强带弱,增强弱势地区的发展能力和后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合并的效果有目共睹。南汇并入浦东,专注国家战略和全球竞争,大大拓展了发展空和创新布局,成为上海进入海洋时代的桥头堡,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黄埔区和卢湾区有着相似的历史脉络和相似的发展任务。两区从二楼拆下后,会更好的共同发展,集中财力增加黄埔区旧区改造等民生工作;静安、闸北从二号楼、一号楼撤下后,空开发大幅拓展,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苏州河南北区域协调发展。
街道沉淀,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自2014年以来,上海已有多条街道被分隔,包括普陀区的万里街、闵行区的普金街、松江区的九厅街和广福林街、奉贤区的西毒街和冯普街。此外,普陀区镇如镇也变成了一条街。
记者从民政局了解到,未来上海将完成中心城区六镇街道化工作,届时中心城区将没有“城镇”。这六个镇分别是徐汇区的花井镇、静安区的彭浦镇、长宁区的新井镇、杨浦区的五角场镇、普陀区的常征镇和桃浦镇。大部分都完成了退村改制,很多地方没有村民,社区工作生活和普通街道社区没什么区别。
对于这六个镇来说,目前面临的一个关键任务是剥离招商引资功能。上海城镇换街道的方式很明确。要先剥离招商引资的功能,再加强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配置。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健认为,街道降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这些孤立的街道大多位于郊区路口和郊区新城。随着中心城市的向外扩张,大量的住宅建成,部分户籍人口迁移到这里,大量的流动人口聚集在这里。另外,中外环是商业地产开发最活跃的地方,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叠加导致其人口高度集中。很多城镇都经历过外来户籍人口和本地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的现象。
由于教育、警力等公共资源一般是按注册人口进行配置的,城镇的独立财权明显超出其承受能力,容易导致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不足、公共管理相对薄弱等问题。街道分开后,区财政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规划,街道加强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发展问题。
比如依托松江新城广福林街,19万常住人口中,松江大学城师生11万,其余8万以年轻人为主。街道将根据年轻人口的特点分配资源和提供服务。
城镇和村庄的合并将在未来形成一个城镇圈
50年代末,原属江苏省管辖的嘉定、宝山等10个县划归上海后,全市共有139个街道办事处,208个乡镇。当时郊区总人口少,每个乡镇平均规模不到一万人。90年代末,全市98条街道,212个乡镇。
经过多次调整,上海的乡镇区划发生了显著变化。与90年代末相比,乡镇总数减少近一半,各镇面积平均增加近一倍,各镇平均登记人口增加一倍以上。
在合并城镇的过程中,有的城镇越来越大,有的城镇成为“合并城镇”,只能称之为“某个城镇、某个社区”。在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中,那些城镇的地位、规模和功能也从上到下下降。李健认为,乡镇合并的主要依据是促进要素的互补性和循环性,实现优化配置,降低行政成本。但一些“废镇”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相对弱化,应引起重视。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上海现有107个城镇平均常住人口约12.2万人,常住人口超过20万人的城镇21个,已建、在建、规划大型居住区45个,涉及22个城镇,平均规划人口3.3万人。
根据相关规划,上海未来将以新城、核心镇、中心镇为导向,形成23个城市圈,打破传统城市体系,在行政层面配置公共资源,实现郊区城乡协调发展。
在规划蓝图中,上海100多个城镇分为四类。两个核心镇分别位于崇明的承桥地区和金山的滨海地区。中心镇主要是指位于发展基础较好的郊区发展走廊的城镇,如罗店、安亭、朱家角等。中心城区周边城镇是指外环路周边的城镇,如南翔、江桥、九亭等。一般城镇是指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独立城镇。
人口方面,核心镇规划规模15-30万,中心镇10-30万,普通镇10-15万。中心城市周边的城镇一般都有一定规模,但规划定位是抑制和扩大。其功能主要是改善公共服务和交通设施的配置,提高建成区的环境质量,加强空之间的控制,维护生态底线,控制人口增长。
李健说,其实,最适合的城镇是没有定论的,关键在于它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发展机遇。将四种类型的城镇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提高了发展的效率,但如何配置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施,才能让生活在各个地方的人们更加幸福。
普通人不用纠结于“我的镇是中心镇,还是围绕中心城市的镇,还是普通的镇”,因为未来的上海郊区会越来越淡化各个镇的独立概念,会被“打包”到各个镇圈,在一个圈内互补共享公共资源。同一个镇圈,也许这个镇教育资源优秀,下一个镇商业发达,另一个镇是交通枢纽,单个镇也不是万能的。但“抱成一圈”后,大家享受的资源和服务会更丰富、更周到,努力避免过去按行政体制分配公共资源造成的失衡。
相关链接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几次变动,上海进入了“无县时代”
1949年解放后,上海共有30个区,其中市区20个区,分别是黄埔、老宅、新城、静安、江宁、普陀、长宁、苗毅、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闸北、北站、虹口、川北、提篮桥、玉林、杨浦;郊区有10个区,分别是新市、江湾、吴淞、大厂、镇如、新泾、龙华、高桥、杨静和杨司。
此后,老寨区被撤销,管辖权转移到黄埔区。常熟区被撤销,管辖权转移到徐汇区。松山区被取消,大部分并入卢湾区,部分划归苗毅区。北站区撤销,辖区划归闸北区。川北区被撤销,管辖权转移到虹口区。
1958年上海行政区划调整最大。年初,与江苏省相邻的宝山、嘉定、上海,首先划入上海。同时撤去江宁、新城,设立静安区;撤出益庙和蓬莱区,设立石楠区;榆林区并入杨浦,提篮桥并入虹口;加吴淞、闵行区。到今年年底,江苏省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七县全部移交上海。
到1965年,上海已有10个区、10个县,这种行政体制一直保持到1980年。这10个区是黄埔区、静安区、石楠区、普陀区、长宁区、卢湾区、徐汇区、闸北区、虹口区和杨浦区。十县是宝山、嘉定、川沙、上海、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
改革开放后,上海经历了三轮区县调整-
第一轮是城市扩张,从1981年到1992年,主要是将一些地区从郊区县划分为市区或新建立的市区。比如1981年上海县部分地区成立闵行区,宝山县部分地区成立吴淞区;1984年,长宁区、徐汇区、黄浦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大幅扩张;1989年,川沙县杨司区划归原石楠区。
第二轮是换县换区。宝山区于1988年在宝山县和吴淞区建立,也是中国最早的区。1992年,上海县和闵行区被撤销,成立了新的闵行区。此后,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先后改为县区,浦东新区于1992年建立。截至2001年底,上海共有19个区和1个县。
2000年上海城市化率达到74.6%,行政区划调整由城乡区县向城市内部重组转变,2000年开始第三轮调整。2000年,黄浦区和石楠区被拆除,成立了新的黄浦区。2009年,南汇区迁至浦东新区。2011年,黄浦区和卢湾区被拆除,成立新的黄浦区。2015年撤销静安区和闸北区,形成新的静安区。2016年,崇明撤县设区后,上海下辖黄埔、徐汇、长宁、静安、普陀、虹口、洋浦、闵行、宝山、嘉定、浦东新区、松江、金山、青浦、奉贤、崇明等16个区,进入“无县时代”。
1.《闸北区民政局 市民政局公布最新版行政区划名称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闸北区民政局 市民政局公布最新版行政区划名称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69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