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数据公司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机器人技术市场,其机器人技术支出将占全球支出的30%以上。据估计,2020年中国在机器人方面的支出将达到594亿美元,比2016年246亿美元的预计支出增加一倍以上。这一数额将占2020年整个亚太地区1330亿美元机器人技术支出的一半左右。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广,“机器替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使得中国机器人的销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机器人行业在各个地方都被优先考虑。据统计,中国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省份有28个,机器人工业园区有40多个,机器人企业有500多家。与这种“火爆程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庞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中,本土品牌机器人仅占4%,国产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

市场驱动的国内机器人产业崛起

随着新旧动能的转换,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亮点之一。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7.24万台,同比增长34.3%,工业规模日益扩大。

人机合作机器人等高科技机器人已经投放市场。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在三甲医院批量应用。一些机器人的专有技术,如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务机器人已经应用于医疗手术、康复和餐饮等许多领域。

一方面,“机器替代”计划如火如荼,很多地方政府竞相补贴企业上的机器人;一方面,大大小小的机器人工业园区开始兴起,“机器人概念股”成为股市的新宠...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已经建成并计划建设数十个机器人工业园或产业基地,相关产业链企业总数从2014年初的20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数千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50多家所谓的“机器人概念股”。

东莞每年财政2亿元支持企业“机器替代”。“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成立于2014年11月,计划总投资约27亿元。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感叹:国内机器人行业真的很热。

低端机器人产能重复建设“过度编辑”

行业将整个机器人产业链分为三个层次:上游是核心部件,主要是减速器和控制系统,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是机器人的身体,也就是机器人的“身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商,依靠上游和中游的核心设备进行集成。

“不仅仅是珠三角地区,国内90%的机器人公司都在下游环节。”这是记者采访的机器人企业主现状趋同总结。

东莞松山湖科技工业园聚集了3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东莞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蒋世龙表示,东莞从事机器人产业的企业有200多家,其中拥有知识产权的不到三分之一。“虽然数量可观,但行业内几乎没有有影响力的企业,行业发展比较分散。”产业链的特点是“下游巨大,中游分散,上游缺乏”。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集群”产业链下游的机器人企业绝大多数还是中小企业,与ABB、法努克、库卡等国际工业巨头相差甚远,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因此,这些企业生产的机器人应用性和智能水平较低。何贾敏说,德日企业的机器人主要是6轴以上的高端工业机器人,垄断了汽车制造等机器人应用的高端工业领域。目前,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企业大多生产以搬运装卸为主的低端机器人。

研发生产控制器的深圳市固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红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产品以直角坐标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中低端,创新和生产应用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企业。

90%的关键部件是进口的

当你走进珠三角已经实施“机器替代”计划的工厂车间,你会发现,能够进行智能自动化操作的工业机器人和机器人,大部分都是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安川、法努克的产品。据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所介绍,以这四家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占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70%以上。

发展工业机器人,必须突破机器人核心部件技术这一关键问题。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国际巨头占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受制于人”,大部分依赖进口,使得国产品牌机器人的成本并不比国外品牌机器人优越多少。

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总经理石金波表示,目前东莞能开发生产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企业屈指可数,大部分企业90%的关键零部件和高端数控系统依赖进口。比如德国西门子、日本FANUC、三菱的高性能数控系统大量进口,低端的从台湾进口。

此外,许多一般精密零件,如导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还必须依靠进口。目前,在控制器、伺服电机和驱动领域,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地方企业。但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存在体积大、输出功率小等技术差距,而在精密减速器方面有代表性的企业很少。

“我们意识到工业机器人减速器在机器人主机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期待打破国外房车减速器的垄断,降低机器人主机的成本,为国产机器人找到出路。”他对贾敏说。据介绍,目前,广州数控RV减速机年产量300多台,精度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各地机器替代和自动化技术改造的推进,给工业机器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三年,广东大型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将达到9000多亿元。

广东常颖精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兴告诉记者,一套进口工业机器人的平均价格为35万元,加上自动化解决方案和配套设备,需要45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一个企业的转型升级往往需要上亿元。

许多国际机器人企业都准备与中国企业合作,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为即将到来的机器人需求大幅增长提前布局。国内机器人企业的一些领导表示,如果国内企业不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很可能“中国的扶持政策会炒掉外国企业”。

更令人担忧的是,弱小分散的企业集群是否会让新兴的机器人行业迅速陷入低端产能过剩的魔咒?“如果只靠同质化进行低端扩张,不追求高端突破,国内机器人行业和应用未来可能会遇到困难。结果只能是‘别人吃肉’,我们‘喝汤’。”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席曲道魁说。

抢“窗”,攻“门”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皇冠顶端的明珠”,自然受到各国的青睐。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欧盟提出“新工业革命”,大力推动机器人、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日本和韩国也将机器人列为未来的一项新战略技术。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产业司司长董力提醒,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是追求“窗口”,而是攻击“门户”,选择产业的瓶颈进行突破。虽然机器人行业很热,但是地方政府在发展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如何遏制低级冗余建设的迹象,将机器人行业推向中高端?工信部副部长辛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整合行业创新资源,推进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支持关键零部件质量和可靠性的提高,开展机器人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和人才培养。防止无序扩张,规范行业发展,应加强规划引导,提高准入门槛,制定行业标准。

如何走出“关口”?立讯达创始人霍金田深刻感受到R&D和人才的重要性。目前,公司70%的团队都是R&D人员。以前人才主要靠雇佣行业内有经验的工程师。他希望未来能通过与大学联合培养来补充人才。

机器人行业是典型的“三高”——高技术、高人才、高投入。资金也是技术研究的重要保障。以广州网通为例,去年研发支出达到1.5亿元,超过企业销售收入10%,研发支出连续10年以上占总销售收入5%以上。

在企业投资的同时,财政资金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目前,许多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实施机器替代和智能设备升级。虽然有利于降低企业升级的高成本,促进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但机器人行业的企业认为,有限的财力应该投入到基础领域。建议政府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选择部分核心技术进行协同研究,支持国内机器人企业在国内外注册商标和专利申请,参与行业和产品标准的制定,提高其在机器人行业的话语权。

1.《国产机器人低端魔咒:90%关键零部件靠进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产机器人低端魔咒:90%关键零部件靠进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28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