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题,再提出来
咸丰八年夏,满清官员先后与外国签订了五个条约,五月二十八日与俄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六月十三日与俄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六月十八日与美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六月二十六日与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六月二十七日与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爱辉条约》未经朝廷授权,由黑龙江将军义山在俄国的枪下签署,而与英、法、俄、美四国签署的《天津条约》均为清廷盖章、咸丰帝亲自批准的正式国际条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天津条约》一式四份,主要内容有:
1.部长驻北京;2.打开附加端口;3.长江贸易;4.在内地旅游;5.传教自由;6.调整税率;7.域外管辖权;8.战争赔款。这些条约被称为不平等条约。但就具体条款而言,有的属于国际惯例,有的属于贸易规则,有的是赤裸裸的不平等条款,如长江贸易、域外管辖、战争赔款等。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合同一年后在北京变更。英法舰队7月8日离开天津。次年,两国关系除了英军与广州民团发生一些小纠纷外,没有出现重大波折。一般来说,中英《天津条约》签署一年后修改,就能保持稳定的中英关系。咸丰帝的朱批说:“从今以后,友谊天长地久”,一个是“长久”,一个是“永远”,至少咸丰帝是这么希望的。
咸丰皇帝咸丰帝
1853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一位被年轻的中国人尊为“老祖宗”、住在侵略者老窝里的德国学者,在批判英国当局的同时,甚至写出了今天的《狼斗士》。似乎这绝对是一种严重的“侮辱中国”:“与外界完全隔绝曾经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就像在一个封闭的棺材里精心保存的木乃伊一样,一在西欧的马克思眼中,满族帝国的隐居生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上,清廷作为一个闭关锁国的专制王朝,对时代和世界都缺乏了解。自上而下,清廷的思想和政治制度停滞不前,终日沉迷于“入华之梦”,至少没有国际视野和条约意识。他们在强大的船和枪下达成的联盟,以及他们签署的任何条约,永远不会实现。他们只有“光棍不吃眼前亏”的救命意识。负责和谈的钦差大臣桂良知道被迫以这种方式签署《天津条约》:“此时,英佛和约绝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但如果这一批文件是假的,海口军舰将暂时撤退。以后想弃盟,只需要对待奴才来处理无能之罪,可以当废纸。”》,第434页)
同样如此。中国近代史上的资深学者陈·先生曾透露:“如果换一个人,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和诏令就永远不会在北京颁布。中国人从外国报纸上知道他们的内容。”》,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91页)清廷与外国签订了什么条约,什么时候签订的,有什么内容,中国人应该明白,往往是靠出口到国内销售。清廷不敢公开他们与外国签订的条约。首先是怕中国人民知道自己辱国辱国的事迹。其次,他们签订的条约,尤其是那些提高了政治控制力的条约,从来没有想要履行。
更改条约和地点
《天津条约》的签订与条约的续签相隔一年,咸丰帝一天也没有闲着。他从未想过西方列强是什么国家。为什么满族没有他们强大?他们为什么要求这样一个条约?满清政府是如何摆脱被动局面的?虽然条约的内容和改条约的地方都已经写进条约了,但他在《天津条约》墨迹未干之前就开始反复折腾,即“改条约”、“改地方”。“改条约”是因为他对天津条约的规定不满意,必须修改,使之符合我的意愿。“换位置”是他对在北京换合同有疑问,前提是不允许外国人进入北京。
根据事先达成的协议,钦差大臣桂良和花莎娜前往上海与英国谈判。任务很简单,对天津条约的关税进行细化和调整。然而,8月27日,当桂、华离开北京时,咸丰帝的访问变得不再简单。咸丰帝对《天津条约》深感忧虑,几乎想把关税谈判变成修改或废除条约的谈判。咸丰帝的要求是挽救“四件事”,即废除大臣访京、长江贸易、内陆旅行、向广州交付战争赔款四项核心条款。他甚至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指示谈判者在谈判的关键环节,中方主动宣布免除英方的所有关税,以换取取消“四项”。原话是这样的:“这个时候就要走全额免税班,明确申报,这样中国才能从宽处理。从此以后,伊将获得无尽的利润,再也没有必要去天津诉苦、压委屈了。所有承诺的项目都可以完全讨论。这是一劳永逸的计划。”》,第523页)他不仅为谈判定下了基调,而且还绘制了路线图。咸丰帝认为他很聪明,他认为这个决定是“一劳永逸的”,就像诸葛孔明的聪明绝招一样,需要两位钦差大臣按照计划行事。
咸丰帝一直坚持保存“四物”。现在“驻京公使”是国际惯例,“大陆旅游”也是正常的交流。只有长江贸易和战争赔款有损国家权益。况且咸丰帝对“四物”的照顾也不是平分秋色,“驻京大臣”是他放不下的“第一要务”或“第一要事”。正是这件事不涉及国家主权,只是主权国家之间外交往来的惯例。至于废除“四物”换取“自由关税”,实际上是以严重损害国家主权和拒绝与正常国家建交的国际惯例为代价的。
参与谈判的两江总督何桂清权衡了这一措施的严重危害。他对邹毅说:“你不开征进出口税,你就没有考试,你就可以听彝族去搬我的内地货,就是在内地做生意,天下的好处都归彝族,我的人就没钱了。”桂良、华夏娜、何桂清四次奏反旨后,“清朝关税得以保存,从而避免了近代中国的一场大灾难”。咸丰帝以“免关税”换取废除“出使北京”卖国计划失败。)。但是,从当年的8月到次年的6月,“四件事”依然记忆犹新。这期间,前线谈判人员屡遭咸丰帝斥责。他指责桂良“仍然没有补救办法,不仅面对我,而且面对全世界。”指责何桂清“任何人的愿望,首先要阻止的,就是把我当成一个temminick,……”,
10月12日,关税谈判正式开始。英国大臣埃尔金注意到中方,表示《天津条约》不易。桂良知道咸丰帝还在担心“第一要务”,桂良等人心软,英方终于松了口气。10月30日,尔金致信桂良,表示如果《天津条约》能够得到严格遵守,如果英国公使在北京变更任命时能够得到妥善接待,他将要求英国政府考虑英国公使不常留在北京,而是定期或有事随时去北京。尔金的回复只是个人意见,需要自己政府的回复,但在回复中却关上了废除“四件事”的大门。从他的官方声明中,桂良看到了英方的底线。"即使该条约是免税的,也很难放弃。"》,第550页)虽然对方已经封了,伊彦还是不肯罢休。他看到英方对“部长去北京”有些放松,要求对方不要“随时去北京”。合同变更日期临近,他提出将合同变更地点由“北京”变更为“上海”。这让一线谈判人员很无奈,很痛苦。
我赢得了小小的胜利,废除了条约
11月8日、24日,清廷与英美法签订《关税税则》。所有关于天津条约的谈判都已经完成,只需要双方修改条约,就意味着双方建立了新的条约基础。咸丰帝此时仍然义愤填膺。他在一份追悼会上表示赞同,“我看这个折不觉得生气,特别讨厌。”“准备返航的时候,我跟他说清楚,如果我到了天津,我们的兵就先开炮,这样他们就有所顾忌,不再图谋不轨了。”直到12月20日,他仍指示桂良,“驻京使臣不得入内,内江贸易必须消灭,条约将来在上海代替。...如果你不能阻止他进京,以便船返回天津,但桂良和其他人在问。”某条约已加盖通关章,已获皇帝批准,已完成后续,已正式注明,仍在喋喋不休,仍处于重开谈判的姿态——除“四件事”外,仍需与英方谈判,即使合同变更,也不准入京,明显违反了清廷与英方刚刚达成的协议。这也是英国指责清廷没有信用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表现。这时的咸丰帝,不管是否有意发动战争,其实他确实点燃了导致战争的导火线。伊彦似乎是一个“狼勇士”式的爱国者。
时间进入1859年。1月9日,咸丰帝下令桂良继续谈判,再次要求挽救“四件事”,并通过各种渠道通知英方。"如果英国船来到天津,我们的士兵必须首先开火."说着玩着,咸丰帝也知道两手策略,谈判桌上失去了东西,他想用战争反击。可惜咸丰帝只是一个说大话的人,全国的军事力量都放在了镇压太平军的战场上。他甚至不顾俄罗斯在中国领土上的推进,从黑龙江和吉林调兵对付英法军舰。统治者在这方面一直是一贯的,国内动乱必须平息,因为它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对外侵略有轻重缓急,因为外国不会危及他的王位。他似乎不在乎东北土地的丧失;毕竟英法联军入京改约有损皇权尊严。
大沽口炮台遗址大沽炮台遗址博物馆
条约签署的时候再怎么屈辱,再怎么窝囊,条约早就签署了,最后只需要修改条约,本来就是外交程序。清朝是突然激起爱国情怀的28岁咸丰帝,英方是新任命的年轻有为的驻华公使普鲁斯。一个执意要去北京,一个不肯放手,一个执意要去北塘,一个执意要去白河,使得一场和平的改约仪式爆发为一场岸舰激战。1959年6月25日,英法军舰试图通过大沽堡强行进入天津,准备好的桑格金钦部鸣枪阻止。清军一举击沉敌船4艘,伤船10艘,英军士兵464人死亡,法军士兵14人死亡,俘虏敌人2人,英军舰队指挥官重伤。清军以极低的代价打了一场漂亮的仗,可以说是1840年以来帝国军的第一次胜利。清廷出人意料的胜利让咸丰帝吃了一惊。但他不敢小看。他怕英法不死心,所以还是奉行老祖宗对付外国人的老把戏——脚镣,马上派人联系英法,让美国部长代他做交易,还希望他们进京改合同。清廷的做法似乎是先符合王之道,一个个通情达理,内敛。我对英法不理不睬,舰队南下,准备重新整军作战。
大沽口的意外胜利和英法舰队的尴尬撤离,让伊彦高估了清军的战斗力。伊彦突然有种“伟大的,我的国家”的梦幻般的感觉。因此,1859年8月1日,他指示何桂清。英法下一步不仅要废除他们强迫我们签署的不平等条约,还要补偿我们的军费。“天津去年签订的所有条约,如果对方“悔罪求和”,应该赔偿我们的损失。”所有军费需要一千万左右。除了之前英国和佛讨论过的六百万,还得索赔几万”;英法只能“另立条约”,只能“在上海交换,不再让两国入京”。”》,第203-204页),条约的内容当然不能允许“四件事”。
烧毁明园,失去土地
英国人大概相信他们的前辈霍布斯的理论:“没有武力,信只是一张纸空,绝对没有保障人民安全的力量。”1860年4月,英法联军卷土重来,声称要报复清廷拒绝改约。英军出动战舰79艘,兵力2万人;法军出动战舰40艘,兵力7600人,在西方殖民作战中实属罕见。这时,咸丰帝已经被太平军在天京周围的攻势烧了。现在我陷入了两面作战,不禁慌了。5月27日英军占领大连,6月4日法军占领芝罘,6月26日英法联军正式向清廷宣战。
清廷虽然指示桑格金臣提前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但咸丰帝在兵士压力大的情况下,从来不敢轻举妄动,也不敢提废止《天津条约》。“部长去了北京”不敢提出任何异议,甚至提出要英法派人员到北京更改合同。这时英法没有满足原来的不平等条约,条件开始加码,要求清廷承认天津条约,增加战争赔款,明确大臣入京,开放天津港。尽管如此,清廷还是不得不按照命令接受一切。
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国大臣埃尔金
8月1日,英法侵略者大摇大摆地从北塘登陆,迅速占领大沽、塘沽、天津等地。森格金晨花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来备战,就像后来的马奇诺防线一样,全部化为乌有。当英法联军攻占通州时,清廷不得不派燕王载垣领导谈判。载垣答应了所有侵略者的要求。看到一场残酷的战争将会避免。可以说,这也是一次“九一八事变”!9月18日,只是因为英国人翻译了巴夏礼的一个建议,即英国大臣必须把国书交给咸丰帝,形势急转直下。今天,英国大臣代表自己的国王向咸丰帝出示国书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外交礼仪。当时是个大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英国大臣不肯向中国皇帝低头。咸丰帝的圣旨是这样的:“国家制度很难允许存在。.....要想交出国书,必须遵循中国礼仪,跪拜如仪,才能做到。.....在定下固执之前,我说我不知道该如何忏悔,但我必须与之抗争。”》,第86页)乾隆时期麦卡特尼访华失败就是由此引起的。事实上,中英《天津条约》已经明确规定了中英关系的性质和英国大臣拜访满清皇帝的礼仪。在条约的第三段中,“英国的钦差大臣和他们的家人可以住在首都,或者住很久,或者随时可以来来去去,并且永远等待他们国家的法令的遵循;英国的独立国家等于中国。英国钦差大臣作为掌握国家大权的大官,在拜见清朝皇帝的时候,遇到妨碍国家制度的仪式是不可行的。”由此可见,咸丰帝即使批准了《天津条约》中的“按议”,仍然认为英方是多余的一个分支。事实上,咸丰帝不愿意遵守他签署的国际条约。
结果,清军拘留了39人,其中包括在英法谈判代表团中举着休战旗的巴夏礼。英法联军开始进攻北京。桑格金晨二三万之众,面对四万五千之众的英法联军,先败于张家湾,后败于八里桥。咸丰帝向军民宣布圣旨:“我主管六师,直赴通州延天议之,张斩之。”》,第37页)查一下40年后慈禧太后对世界宣战的用语:“与其苟活,不如以古为耻。要砍就要打到底。”是不是很有意思?从字面上看,咸丰帝想用他的亲征,实际上却跑了。9月22日,邱毅从圆明园后门逃走。他逃到燕山深处的避暑山庄,说要去“邱毅”。40年后,他的妻子慈禧太后也在外军进攻期间逃离北京。当时,她逃到了被称为“西部狩猎”的Xi安。原因是去打猎。区别是一个往北一个往西,他老婆跑的更远。
10月6日,英法联军抵达北京的安定门和德胜门。先是法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然后两个英法强盗开始一起作案。10月8日,在英法联军的压力下,恭亲王被迫释放了巴夏礼等被俘的外国谈判代表。10月14日,当最后一批犯人被释放时,39人中有20人被折磨致死。中国有句古话叫“两国搞军事交流,不削”,但这个政权根本没吸取教训。40年后,也是在北京,咸丰帝的夫人慈禧太后首先袭击外国使节,杀死日本文员杉山彬和德国公使克林德,然后对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进行了两个月的武装袭击,导致了严重羞辱国家的“新丑条约”。现代历史学家袁伟时先生在《圆明园抢150周年祭》一文中指出:“一百年来,许多中国人观察中外关系,往往只看到这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而不坦率地承认除此之外还有文明上的差距。”“本质是文化与制度的差距:农耕文明与现代工商业文明的差距;朝贡体系与现代外交关系的差距。”)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历史记录,包括巴夏礼在内的39人在满清监狱遭到残酷虐待。根据幸存者的回忆,法国技术人员劳图尔说,“他的两个手腕被绳子捆住,露出骨头。”“他的脚好像缩水了...双手不能伸直,变成S型...还有一件可怕的事。他现在不能动,因为他的隐私完全被切断了,这太可怕了。”“一个有着高大强壮的头和棕色胡须的法国军官...他的耳朵、鼻子和嘴巴里全是蝗虫,他的脸毫无知觉,第二天就死了。”博白先生“浑身是虫;过了三天,尸体被绑在吊竿上,扔到狱墙外,喂那些野狗和猪。”“他们都被绑在背后,有的人还时不时往麻绳上浇点水,这样麻绳干了就拉紧了。就这样,他们被勒死了好几天,手和手腕的伤口开始化脓,坏死,生出蛆虫。...诺曼先生被砍头而死,头上全是蟑螂。”“那些尸体快要腐烂了,唯一能识别它们的方法就是通过衣服。”在英国人看来,清廷对谈判代表的残酷虐待已经严重违反了《万国公法》,他们决定给清廷一个“永久的教训”。
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
在抢劫圆明园的案件中,两个同盟会的盗匪对于是烧圆明园还是烧故宫有不同的看法。法国公使葛洛反对火烧圆明园,主张摧毁故宫。他认为“北京的宫殿位于首都,是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彻底摧毁它可能会成为一种更引人注目的犯罪,这比焚烧花园取乐要好。”英国远征军司令格兰特在一份报告中说:“因为清政府杀死了大部分被俘的英国人,并野蛮对待他们,我和尔金爵士觉得必须严惩清朝皇帝,所以决定把他辉煌的颐和园夷为平地。”》,第39页)英国人担心,如果紫禁城被烧毁,满清朝廷颜面尽失,可能导致政权崩溃,使英国通过侵略获得的条约权利失去保障,于是最终选择了毁灭圆明园。英国特使尔金在北京贴出通知说:“在宇宙中,任何人,无论他多么昂贵,都犯有虚伪和欺诈的罪行,也就是说,他逃脱不了他应得的责任和惩罚。为了惩罚清朝皇帝不守序和违反和约,决定于1860年10月18日焚毁圆明园。人民没有参与的各种违法行为永远不会造成伤害。只有清政府忍不住惩罚。”》,400页)当时的英国侵略者,也就是故意把满清皇帝和清廷臣民区分开来,是出于好意!这才是真正的强盗逻辑。贼为什么要喊捉贼?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常说火烧圆明园不确切。英国强盗不仅烧毁了圆明园,还烧毁了万寿山、玉泉山、象山包括圆明园在内的许多园林和宫殿。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经常看到重复的场景。清廷被打,开始拒绝接受列强的不平等要求;再次被打,我不得不接受比上次更屈辱的条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得到咸丰皇帝的确认,但咸丰皇帝仍然对此不满,并尽一切可能加以阻挠。截至1860年,《北京条约》不仅承诺了《天津条约》的全部条款,而且还使之变本加厉:付给英国的战争赔款从400万翻了一番,达到800万;法国战争赔款的支付是原来的4倍,从200万到800万;英国占领香港对面的九龙半岛,天津条约没有包括;增加天津作为贸易港口;赔偿英法50.2万受虐者。而这已经不能用“被打在后面”来解释了。
过去,怎么说呢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中国有时被称为“活化石”,中国有时被称为“木乃伊”,这是当时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的评价。一个封闭腐朽的专制王朝,缺乏基本的国际知识和契约意识。面对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它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如果自身实力强大到足以战胜外来侵略,它当然可以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如果自己实力弱,那么就不得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并在此基础上,努力通过改革发展壮大自己,最终改变自己的地位。我怕自己无知、颓废、无能,但我自大、鲁莽,明知没有取胜的希望,还会把鸡蛋往石头上扔。这个盲目自大的政权,只会把国家和民族拖入无法挽回的灾难境地。
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的我国领土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占领了我们的领土
恩格斯认为,英法发动这场对华战争时,它们的政策目标只是“纯粹的商业”,与中俄《爱辉条约》和《北京条约》完全不同。俄国利用清廷的内忧外患,趁火打劫,耍虚伪狡诈,步步挖坑,到处设伏,同时充当间谍。清廷深受其害,最终落入俄国的圈套。非法的《爱辉条约》明目张胆地吞并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为下一次侵略——中俄联合治理远离中俄边境的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奠定了基础。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爱辉条约》的侵略合法性,把中俄共同管理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作为自己的领土。同时也为下一步占领中国西北领土创造了条约基础。186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俄国强迫清廷签订《测量西北边界协定》,占领了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唐朝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实际上已经沦为俄罗斯领土。《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不久,马克思在《中英条约》一文中写道:“如果说谁在北京会有政治影响力,那一定是俄罗斯。由于最近的条约,俄罗斯获得了一个与法国一样大的新领土。这片领土的大部分边界离北京只有800英里。约翰牛...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他帮助俄国得到了鞑靼海峡和贝加尔湖之间最富有的地区,……”马克思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从俄国身上看到更多的好处。恩格斯评价这场战争的结局:“英法对华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时,俄国保持中立,只在战争结束时才进行干预。.....当英国最终决定打北京的时候,当法国想为自己捞点什么,跟着英国,俄罗斯,...此时,它从中国手中夺取了相当于法国和德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当时缔结的条约,我们不得不承认俄国为中国西北攫取了44万多平方公里,那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文章之后。
圆明园猴首圆明园的猴头
所有侵略者的罪行都应该被载入史册,受到谴责,并被追究责任。但对于1860年的历史,人们只记住了英法的罪恶,却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俄国的罪恶;人们只记得法国作家雨果对英法强盗的谴责,却从来不提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强盗的谴责;人们大肆炒作追回圆明园丢失的猴头猪头,却对丢失的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充耳不闻。正是这种刻意选择的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标榜圆明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选择遗忘和忽视后来发生在被俄罗斯侵吞的辽阔东北土地上的几十万同胞的大屠杀,如1900年的海兰坡大屠杀、江东第六十四屯大屠杀、1938年的海参崴大屠杀。这种历史教育研究,不过是恶意指责别人历史虚无主义罢了!1.《焚明 安立志 | 火烧圆明园之前发生了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焚明 安立志 | 火烧圆明园之前发生了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3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