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现代人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都会造成便秘。治疗便秘,可以看看江的经验。今天我来介绍一些长期便秘的解决方法。当然,除了告诉大家如何应对长期便秘之外,还要教大家如何预防便秘。
2.喝酸奶
冷饮对肠胃敏感的人更有刺激性,所以有些人喝了会拉肚子。酸奶中的益生菌是帮助消化的主要原因。益生菌会在肠道内发酵纤维素,产生的有机酸会促进肠道蠕动。但是市面上喝酸奶的缺点是含糖量过高容易发胖。
一天一杯可以让身体吸收足够的益生菌。如果可以自己动手做酸奶,最好控制含糖量,或者选择大豆发酵的酸奶,含糖量比较少。
3.将干玫瑰和蜜枣加入沸水中,作为水饮用
蜜枣富含果胶,有极好的软便效果,而玫瑰花也有软便效果,可以补充身体水分,这样喝是有效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玫瑰具有活血去污的功效,孕妇不宜饮用。此外,这种方法可以偶尔使用,长期使用会使肠麻痹无效。
4.早餐喝咖啡
现在很多人都有早上喝黑咖啡提神的习惯。咖啡有利尿作用。而且咖啡豆中的咖啡因子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经,促进肠道蠕动,使早晨排便顺畅。咖啡因含量越高,效果越明显。
6.在大米中加入糙米和全麦等粗粮
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这种不溶性纤维本身就有刺激消化道运动的作用,不能被消化酶分解。它会在肠道中起到扫帚的作用,增加粪便的体积,将大肠曲折处的粪便刮掉。
7.喝蜂蜜水帮助排便
蜂蜜富含果糖。果糖本身有很好的通便作用。每天只要摄入50克果糖就有效。如果你喝了足够的水,人体一天总共需要1,000cc的水,这样可以软化,保持干燥。这个配方是用50毫升蜂蜜和950毫升水配制而成的。
8.按摩你的胃
基本上按摩腹部是有效的,可以促进肠道的运动,但是随便按是不够的。营养师说,要沿着肠蠕动的方向顺时针按摩,每次10圈,加强肚脐左下角、右上角、左下角三点,因为这三个地方是大肠弯曲的地方,所以每天睡前按压10次,帮助肠道运动。
9.早上先吃个苹果空
苹果富含果胶,水果因果胶而坚硬。果胶吸水凝胶,对软便有很大作用。
如何预防便秘
1.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量:早上一定要吃饱饭。一般早餐可以刺激胃和结肠的反射神经,有利于排便。注意需要有足够的量刺激肠道蠕动,这样粪便才能正常排出体外。
饮食质量:可以多吃粗粮或杂粮。主食太细,不利于便秘。因为粗粮和粗粮消化后残留较多,会增加对肠道的刺激。韭菜、芹菜等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也可以多吃。一般一个人每公斤体重需要90 ~ 100毫克纤维素才能维持正常排便。
水分充足:肠道内水分相对减少,大便干燥导致便秘。喝足够的水可以使肠道得到足够的水分,便于肠道内容物的通过。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不要耽误。如果排便时间经常延迟,破坏良好的排便规律,排便反射就会减弱,造成便秘。容易便秘的人,一定要经常注意合理安排排便时间,每次都要上厕所,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对于没有良好排便习惯的人,建议每天早上蹲厕所5分钟左右,一段时间后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因为结肠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早上醒来会由平卧变为站立,结肠会产生直立反射,将粪便向下推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3.小心服用引起便秘的药物
消化系统药物: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西咪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和东莨菪碱;铋试剂,如柠檬酸铋钾;铝试剂,如氢氧化铝。
降糖药物:格列齐特。
神经性药物:帕罗西汀、奥氮平、金刚烷胺、左旋多巴等。
心血管系统药物:普罗帕酮、硝苯地平、比索洛尔、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
泻药:长期使用,肠道会对泻药产生依赖,自主运动减弱,肠道神经系统受损,导致便秘。
补钙补铁也会引起便秘。
4.积极锻炼
散步、跑步、深呼吸、练气功、打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扭腰抬腿、体力劳动,可以增强胃肠活动,增加食欲,锻炼膈肌、腹肌、肛肌,提高排便动力,防止便秘。
腹部按摩也可以预防便秘。从右小腹向上、向左、向下顺时针按摩,每天2 ~ 3次,每次10 ~ 20圈。
5、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相关疾病的治疗对预防便秘也有一定的作用。如过敏性结肠炎、大肠憩室炎、结肠肿瘤、结肠狭窄;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糖尿病;子宫肌瘤;铅和汞等金属中毒。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能有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如果你有方便放下手头的一切,那就立刻去。你不能压制它。
也可以每天早上固定时间蹲厕所,培养自己的便利性。只要坚持,便秘肯定不会发生。
多关注肠道健康知识,每天分享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肠道知识”!
1.《长年便秘怎么办 长期便秘的解决方法 长期便秘怎么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长年便秘怎么办 长期便秘的解决方法 长期便秘怎么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3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