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反思大学是否应该这样建设:“在这个地方,年轻人被它的名声迷住了,中年人因为它的美丽点燃了他们的激情,老年人因为它引起的联想加强了他们的忠诚……”

又要开学了。今年,“00后”学生开始进入大学。什么是大学“大”?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教授借助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成总结的“大学三理念”,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以下是他在《东方论坛,思想照亮未来》系列讲座中的演讲。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入学40周年。作为一名曾经的77岁大学生,现在的大学哲学家、党委书记,我想谈谈我在大学学习工作40年后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老校长孟宪成总结了大学的经典理想

先说我的亲身经历。

当我得知自己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时,我正在崇明岛的水利工地。做了三年农场工人,1978年4月踏入华东师范大学校门,走进中学春游长风公园时看到站在卡车上的浓绿树荫。

刚进华东师范大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第一所重点师范大学。但直到多年以后,我为本世纪初的一家杂志写了一篇讨论“大学理念”的文章,才知道华东师范大学的创办校长孟宪成先生是民国第一批“正部级教授”中唯一的教育学专家;早在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教育》一书中,孟宪成就对现代大学精神作了精辟而系统的论述。在书的开头,作者写道:

“大学是最高的高等学府,不仅因为它达到了教育体系中的最高阶段;特别是,它代表了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求真善美,并以这种寻求的结果寻求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的最高努力。大学的理想真的包含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理想。”

随后,孟宪成仔细分析了现代大学的理想。在他看来,现代大学的理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智慧”;二、“性格的融化”;第三,“国家和社会发展”。

今天,我们都知道大学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时还会加上“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五项任务其实已经包含在孟宪成对大学理想的论述中了。接下来,我将借助孟宪成总结的“大学三理想”来表达我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大学和其他学校有什么重要的区别

第一,关于智慧的创造。

孟宪成的大学理想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研究型大学的理想。研究型大学是以研究为根本任务的大学。中国有2000多所大学,其中只有少数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但可能是因为过分强调以科研业绩作为衡量学校水平的核心指标,甚至是因为教学型大学需要在人才培养和知识转移方面进行专项研究。现在几乎所有大学都说要重视科研,把科研放在重要位置。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宪成所说的“智慧的创造”可能对大学具有普遍意义。

孟宪成的想法来自19世纪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他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人,以他和他的兄弟命名。大学、中小学都是传授知识的,知识不仅是现实的反映,也是问题的答案。问题至少可以分为两类:有答案的和没有现成答案的。洪堡特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来区分大学和其他学校。他认为,大学作为一个高等学术机构,总是把学术看成是在处理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而普通学校只处理已经回答过、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孟宪成说,由于洪堡的倡导和柏林大学的指导,“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一所大学的教师不与所谓的竞争,学生也不勉强所谓的。”

20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卡尔·雅斯贝尔斯持相同观点,认为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是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根据我们的大学理想,最好的研究者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到求知的真实过程,甚至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学问本身,和他打交道之后,才能呈现科学的真面目。”

这样的大学理念在中国现代大学史上影响很大。说起中国的大学校长,蔡元培是最有名的。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发表演讲。他在讲话中对学生提出了“抱目的”、“磨砺德性”、“尊师重道”的三点希望。在阐述“抱团”时,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或大学精神时引用最多的,就是“大学者,学高深学问之人也”。

研究型或教学型不是区分大学好与不好的标准

第二个是“性格的融化”。

在谈到“性格的融化”时,孟宪成谈到了对大学的另一种理解。按照这种理解,大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学习而是教书,不是创造智慧,而是获取或传播智慧。

现代大学重视“性格的融化”的传统主要来自英国。19世纪英国学者约翰·亨利·纽曼也对“大学”这一概念做过著名的论述,但纽曼的观点与洪堡的观点大相径庭。纽曼认为,大学里的教授和科学院里的研究人员的才能和责任是截然不同的;研究人员最重要的天赋是发现,而教授最重要的天赋是教书。在纽曼看来,“发现和教学是完全不同的功能;他们也是不同的人才,很少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你整天忙于把他现有的知识传播给所有前来求教的人,一个人是不可能有闲暇或精力去获取新知识的。”孟宪成可能不同意纽曼对大学教授和科学院研究人员的区分,但他非常赞同纽曼所说的教授要承担我们今天所说的教书育人的职能,也非常赞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达到“融人品”的效果。

在下面这段话中,纽曼用诗意的语言强调了师生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在大学校园中的重要性:

"...书籍主题的特殊精神和微妙细节应该迅速而肯定地传达出来,只有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只有通过眼睛、表情、音调和手势,通过即兴创作和随机表达,以及通过熟人谈话的意想不到的转折点。...任何普遍的学习原则,你都可以从家里的书本中学习;但是细节,色彩,语调,魅力,让它活在我们身上的生活,这些东西,你只能从那些已经生活在其中的人身上捕捉到。你必须模仿法国或德国学生,他对自己的语法不满意,去巴黎或德累斯顿;你必须以那个年轻艺术家为榜样,他渴望参观佛罗伦萨和罗马的艺术大师。"

纽曼对大学的描述,我们今天读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激励。我们应该反思大学是否应该这样建设:“在这个地方,年轻人被它的名声迷住了,中年人因为它的美丽点燃了他们的激情,老年人因为它引起的联想加强了他们的忠诚……”

纽曼在讨论大学的概念时,可能只想到今天我们所说的教学型大学;但应该是所有大学的目标。孟宪成曾经引用过代表英美大学传统的哲学家A.N .怀特海的一段话,说“大学的存在,是为了将成熟与年轻结合起来,而将成熟的知识与生活进行的一种激情融合”,我认为这种融合可以发生在教室、校园、咖啡馆,也可以发生在实验室、讨论课、科学报告厅。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师生交流,如果我们不通过这种交流来追求“融化性格的陶土”的目标,一所大学即使科研实力很强,也不会是一所完全意义上的大学。

相反,如果一所大学真的在“融人品”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么即使是教学型大学,其教育者也必须对“传道、授业、解惑”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创造”形式。有些人往往把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区别,看成是好大学和不那么好的大学的区别。但如果真的重视“融人品”的意义,重视“教书育人”或“以德育人”,那么研究型大学可能平庸,教学型大学可能优秀。

孟宪成在论述“融人品”的大学理想时也提到了中国的大学传统。他引用了《礼记》中的一段话:“大学教书,也就是教书要有好的职业,还兴趣要有在学校的住处.....如何隐藏,如何培养,如何兴趣,如何游泳。但是,有可能学他的老师,亲他的老师,享受他的朋友,相信他的方式。”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在内的许多中国高校近年来都设立了书院,通过住校书院的形式,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自由交流和日常互动。事实上,他们也继承和发扬了我们自己优秀的高等教育传统。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

第三点是“国家和社会发展”。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不仅要创造智慧和素质,还要服务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

关于这方面的大学理想,孟宪成提到了欧洲国家建立现代大学时的民族和社会需求背景,尤其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他在柏林大学开学时提到了自己的名言“恢复民族的荣耀,先为教育而奋斗!”。在高等教育史上,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9世纪《土地赠与法》的传统,它指的是19世纪下半叶联邦和州政府的做法:通过提供土地或从卖地中提供资金来资助一批大学的建设,以满足当时美国工业化和民主化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

今天,我们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学理想,也应该关注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相关传统。在现代中国,有两种方式来强调大学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一是鼓励师生在校园里专心研究学习,用知识和技能为祖国服务;一种是在情况紧急,无处安放“安静书桌”的时候,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而休学。今天,在完成新时期“教育强国”和“教育强国”两大任务的今天,实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大学理想的主要途径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视察时提出的要求,“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

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12个字

以上,我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谈一谈大学的理想。现在我想从理论角度谈谈大学的理想。在我看来,作为大学“三大理想”的“智慧的创造”、“性格的融化”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分别包含着一些特定的价值要求。

与“智慧的创造”相关的价值要求可以概括为:标准化、创新、沟通。

首先是常态。要获得智慧,首先要学会方法、标准和程序,这就是我所说的“规范”。在大学里学习和工作,记住大量的事实、数据和结论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习和运用学习的方法,判断学习真假的标准,以及提问、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程序。

二是创新。知识进步不能仅仅通过现有的方法、标准和程序来实现。“创造”既指“获得”,也指“创造”,“创造”先于“获得”,这是大学与其他教育机构的不同之处。大学教师科研的真正成功,是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学习的真正成功是学会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最好是借助自己现有的知识找出自己不知道的答案。

第三是沟通。这也是“智慧的创造”的重要环节。在知识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但也有点奇怪,就是我们作为研究者提出的观点,不仅要由其他研究者提出,还要最终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认同,即既要有原创性,又要达成共识。这样的知识怎么产生?沟通很重要。这种交流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参加学术会议,通过发表论文在期刊上讨论。如果你想在大学里过上富有成效的大学生活,并通过富有成效的大学生活过上富有成效的未来生活,那么旨在与同龄人分享成就和更新共识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

与“性格的融化”相关的价值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整体性、先进性和健全性。

首先是诚信。这一点我觉得不需要过多解释。如果一个人不是一个正直的人,那将是对社会的一种伤害,对家庭的一种损失,对个人最大的遗憾:虽然有很多“成就”,但“成年人”都被打败了。

二是向上。在这一点上,大学和其他学校没有区别,但也可以说要求更高。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不仅适用于小学生,也适用于大学生。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学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你每天都有进步和不断成长的可能。对于人生,成长总是有目标和方向的;但是最重要的选择不是选择这个目标或者那个目标,而是选择成长或者不成长。在讨论什么是“人的满意教育”时,我们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人们往往用隔壁孩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却没有看到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其实是自己的向上成长;人生最重要的是不断反思自己的今天是否比昨天好,尽可能不断追求自己的明天。

第三是声音。“大学”之所以“大”,不在于它的物理空而在于它的文化空、社会空和心理空维度。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不仅仅是一座楼,更是一位大师”,这句话也包含了这个意思。“大学”在英语中称为“大学”,与“普遍”属于同一个词根,内在的含义是“普遍”、“广泛”、“全面”。大学不仅要培养正直向上的人格,还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是很自然的。

上面讲的是“智慧的创造”和“性格的融化”,现在讲的是“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换句话说,大学生活已经是一种社会生活,但也是在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希望未来的大社会是什么样的,现在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小社会生活——校园生活,班级生活,甚至宿舍生活。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的价值要求可以概括为三点:优秀、公平、优雅。

第一点就是优秀。其实前面引用的孟宪成先生关于大学理想的言论,表达了卓越的含义。说“大学是最高学府”不是基于静态层面的比较,而是基于动态的目标追求:“在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它代表了人们以这种追求的结果寻求文化和社会向上发展的最高努力。”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群体,只要有这样一种追求“最好”的状态,这个个人或者群体就可以说是出类拔萃而不是平庸。

第二点是公平。和优秀一样,大学离不开公平。如果追求卓越所付出的代价是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甚至你死我活,或者等级森严甚至彼此孤立,那么这样的卓越就不是真正的卓越,这样的校园生活也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要建设的校园生活和我们要建设的整个国家社会、全球社会是一样的。它既要求优秀的品质,又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即使有竞争,它的规则也是公平合理的;就算你变弱了,也会有人关心你。模仿康德的名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公平的优秀就是野蛮,没有优秀的公平就是平庸。大学的理想既不能野蛮,也不能平庸,必须是优秀与公平的有机结合。

第三是优雅。既不野蛮也不平庸,其结果就是优雅,也就是斯蒂芬·乔布斯晚年回首人生时达到的状态,也就是他说这话时达到的状态:

“我的动机是什么?在我看来,大多数创作者都想表达我们可以从前辈的成就中受益的感激之情。我没有发明我的语言或数学。我基本上不自己做吃的,也不做衣服。我所做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人类的其他成员,以及他们的贡献和成就。我们很多人都想回馈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添一笔。”

在我看来,这种追求卓越和公平的优雅生活,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的“美好生活”。在最近的一次学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华东师范大学的每个人,通过融入我们的集体,在师范大学书写奋进之笔,就可以成就一个健康、智慧、优雅的精彩人生,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综上所述:与“智慧的创造”相关的价值要求是“标准化”、“创新”、“沟通”;与“性格的融化”相关的价值要求是“正直”、“向上”、“健全”;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价值要求是“优秀”、“公平”、“高雅”。这三组价值观,加上他们所阐述的大学三大理想,可以表述为“创造智慧”、“修德”、“爱群体”。这样,我们有四个组,共有12个值:

创造智慧,修德,热爱群体;

规范、创新、沟通;

正直、进步和健全;

优秀,公平,优雅。

这四组价值观可以说是我们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在我看来,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

有的同学会说,12个价值观有四组,怎么才能记住?我告诉你两种可能有用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将每组价值观中包含的三个概念视为具有积极、消极和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在各个群体的价值观中,前两者其实是有点矛盾或者紧张的,而第三个是解决前两者之间的矛盾或者紧张。比如“规范”和“创新”往往是矛盾的:规范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创建一个规范的时候往往缺乏创新,但创新往往会突破规范。但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科学研究中的“沟通”环节,恰恰是在共享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更新科学家社群成员之间的共识:不仅仅是关于共识或忽略共识,而是在共享创新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共识。

第二种方式是用英语表达上述价值观:

创造力、性格、社区。

规范性、新颖性、网络化;

直立、向上、万能;

卓越、公平、优雅;

变成英语,这些概念不是更难记吗?别担心,让我们稍微改变一下他们的顺序:

卓越、公平、优雅;

创造力、性格、社区。

规范性、新颖性、网络化;

直立、向上、万能;

有没有发现什么玄机?每组的首字母是e、c、n和u。把这四个字母连起来,ECNU就出来了。ECNU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简称。我用华东师范大学的英文缩写来概括我对现代大学精神和理想的理解。

谢谢大家!

童现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哲学终身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会团体副主席。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他著有《现代化辩证法》、《批评与实践》、《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论规则》和《当代中国的精神挑战》。出版近10部译著,包括《理性的真相与历史》、《事实与规范之间》。

本文来自《上官新闻》

1.《什么是大学 什么才是大学精神?请记住“ECNU”》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是大学 什么才是大学精神?请记住“ECNU”》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3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