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25日电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发布会召开。《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奋进与包容》一书从中国工业化的包容性角度,反思中国工业化历程,讨论工业化进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以及中国人的思考与对策;并且将中国工业化置于世界经济大格局中,揭示其在经济全球化新时代,将如何进一步融入和贡献于世界工业化和人类发展的伟大进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成为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展现其惠及世界的全球性价值。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将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作为更加突出的治国理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尤其是在制定“十三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十三五”规划必须是一个遵循社会规律、践行包容性发展的规划。据此,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写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原则。

所谓包容性,实际上就是要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以公平促进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让工业化所创造的财富和福利惠及所有的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而从全球化角度来看,就是要让世界经济发展的利益惠及所有的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国内讲话和国外出访中,多次提倡和强调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合作设想,充分体现了建立国际利益共同体以至人类利益共同体的包容性发展理念。

中国工业化历经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其成就举世公认,其业绩可谓辉煌,称为“奇迹”也不过分,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种难以令人满意的现象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工业化所创造的利益和财富能否惠及各方,让人民共享?工业化同生态环境如何协调?可以说,这是中国工业化面临的世纪课题。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其中“共享”就是工业化的价值所在。总之,中国必须继续探寻工业化的包容性道路,中国工业化的成败得失将最终取决于能否真正实现包容性,中国对人类发展的最大贡献将集中体现为: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国家和参与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世界。

《理解中国》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策划、中国社会科学院统筹实施的一个重点项目。该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著名学者撰写。丛书正是通过多角度阐释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严谨地阐述中国价值观,展示中国当代的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现状,为各国读者近距离地观察和感知中国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增进世界对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理念、发展道路以及历史文化的理解。目前,《理解中国》丛书中文版已经出版14种。该丛书已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英文版。目前,丛书西文版、韩文版、日文版和阿文版等陆续翻译出版中。

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居首

中国工业之所以能够以令人吃惊的高速度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经济的有利形势。可以说,世界经济大舞台给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以广阔的空间,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极大地拓展了世界经济的市场规模,烘托了世界经济的热度。

中国工业品以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迅速扩张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的强劲势头,一直延续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1979—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快速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改革开放之初不足1%,2002年超过5%,2010年超过10%,2014年达到123%。

据国际机构的测评,以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和大规模生产能力所支撑的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中国在2013—2015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这一优势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相对削弱。据德勤旗下的全球消费者及工业产品行业小组联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2016年中国排名第一,美国第二。而据预测,到2020年美国将超过中国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工业化面临“产能过剩”和环境压力

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工业化经历了高度压缩性的过程,一种经济现象几乎在短短的若干年内就会变化为几乎是完全相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产业发现增产已经不是好消息,而压缩产量反而成为改善产业状况的必要措施,例如,煤炭行业关井压产,纺织行业压缩纺锭,冶金、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行业关闭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和污染严重、高耗能的小企业。因此,不少传统产业增长速度减缓,有些工业产品出现负增长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全国能源需求量和生产量的较大幅度下降,1999年能源生产总量比1998年下降11.3%,原煤生产量下降16.4%。在大量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减缓的严峻形势下,推进经济结构包括工业结构的调整,成为紧迫问题。

中国工业化历史性转折的另一个标志性现象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政府制定了整治污染和恢复生态的规划;工业发展受到有关保护环境和生态政策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工业项目被禁止。但是,直到21世纪最初的十年间,中国各地区在追求工业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权衡上一直处于两难抉择的犹豫之中。尤其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产能迅速扩张,而实行压缩产能的政策往往遇到较大阻力。因此,中国工业发展能否从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中走出来,转向节能环保和低碳减排的绿色和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是关系到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带一路”首先是要实现“互联互通”格局

经济全球化3.0时代,更多国家间实现更全面深入的“互联互通”是最基本的趋势。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其核心含义也首先是要实现更通畅的“互联互通”格局。

中国目前的软硬实力均不足以在全世界推行一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且中国历来主张“和而不同”,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价值文化和自主选择,所以,“一带一路”的“观念互通”并不是“观念统一”。相关各国也并无可以统一的观念。当前,有可能使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认同的观念是:伙伴互惠,主客便利,抉择相容。所谓“伙伴互惠”是: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间是合作伙伴关系,伙伴之间的合作基于互利多赢的原则。所谓“主客便利”是:“一带一路”的经济活动涉及各种国际关系,其性质绝非“殖民”关系,也非结盟关系,而是主客关系,东道国为主人,外国企业或公民为客人。所谓“抉择相容”是:相互尊重各国的经济秩序和发展战略。传统均势论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其静态性。总之,升华“全球化”观念,注入发展意识和包容性意识,可以使“全球化均势发展”或“全球化包容发展”理念成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以至更多国家都能接受的互通观念。这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人类利益共同体的理想,并使人类利益共同体理想具有现实可行性。这一理念不仅可以为经济学理论和地缘政治理论所支持,占据理论高地;而且,也占据了人类发展的道德高地,体现了经济全球化3.0时代的新观念。

中国工业化“新常态”时期转向稳中求进

2016—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下降,因为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低于6%。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实质性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增长率“下一个台阶”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表现之一。自此,中国不再一味追求高增长率,而将“稳中求进”作为调控经济增长的基本政策取向。

其实,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显露并受到了关注和重视,中央适时确立了要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科学发展观。而且,在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增长均复苏缓慢,表明世界经济也进入了一个将历时较长的调整期,再难以支撑中国经济恢复以往那样的高速增长。在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中国工业增长不再有可能主要依赖大量出口廉价工业品的方式来拉动,必须转向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相对平衡的增长方式。

高速铁路网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发挥其拉动工业增长的作用,而且为长期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其中,高速铁路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中国工业的一张“名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发展理念。为应对新形势,解决深层的体制问题和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中央的经济政策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2015年下半年明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此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意向,并将“三去、一降、一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近期政策重点。而在制定“十三五”规划中,中央提出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成为以新的价值观和系统观来引领“十三五”以至更长远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

1.《竞争力指数 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居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竞争力指数 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居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3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