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高仁一,树树人”,这是金庸先生给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舒教授的一句话。字里行间,隐藏着2019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特别奖”获得者的名字,也写着她的高尚医德和非凡成就。

现在,郑淑已经88岁了,她应该支撑着自己的生活。然而,她像以前一样坐在诊所里,被绑在实验室里。

是什么让她选择留在科研一线,是什么让她忘记了30年?让边肖向你展示这位教授的故事。

郑树,1955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1956-1958年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进修肿瘤病理,1980-1982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外科做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实用肿瘤杂志》等十数种中英文专业杂志的主编或编委,主要从事恶性肿瘤防治研究工作。求学,她有两个问题

向前移动时间指针。80多年前,郑叔敲开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大门。

当时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也叫广济医院。年轻的郑淑陪着母亲求医,看到了很多因为生病而苦苦挣扎的病人,看到了来来往往的“白大褂”。她认为医生这个职业“很伟大”,于是在心里暗暗定下目标:“我想当医生,想救人”。

年轻时的郑淑

1949年,郑舒考入浙江大学医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之一。当时浙江大学医学院实行六年学制,学生必须在理学院生物系学习三年,然后转入医学专业进行预科和临床学习。

当时,郑舒班上的生物老师是著名的谭贾珍教授。当时谭老师刚从国外回来,生物教材都是英文的。“上这样的课很训练。”。教解剖的王中桥老师,德国留学回来。“很严格。他一提问,学生就必须马上回答,压力很大。”

但是,在努力学习的日子里,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当郑淑说起医学院女生去图书馆占地方的方式时,她笑着眯起眼睛:“我们在桌子上放了一小块人骨,特别有用。”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什么."带着这样的信念,郑叔从未停止求知。1984年,时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的郑舒去美国留学,走遍半个世界,站在乳腺癌专家伯纳德·费舍尔面前,和他一起学习。

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费希尔问郑叔为什么来读书。医生郑舒脱口说出了两个案例。1例术后18年复发,另1例是郑叔的好朋友。她的乳腺肿瘤占了很小的空间,但很快就死于癌细胞骨转移。郑淑告诉费希尔,她想知道为什么癌细胞“冬眠”了这么长时间后“苏醒”,以及为什么一些“小肿瘤”特别危险。

到目前为止,关于“冬眠后的苏醒”和癌细胞转移的研究仍在探索中。费希尔当时并没有马上回复,但渴望学习、务实的郑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一次手术中,郑叔的专业水准得到了费舍尔的认可,因为他帮助费舍尔准确快速的找到了手术位置。“费雪教授告诉我,如果我有什么事要找他,可以敲门直接进办公室,”郑舒说。“后来我才知道,很多人都怕他,只有我一个人敢直接敲门。”

科研,她还是个“80后”

20世纪70、80年代,浙江省是我国大肠癌高发地区。国家防癌办找到了在乳腺癌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郑淑,希望她能转到海宁嘉善死亡率极高的肠癌研究上来。郑淑40年不间断的结直肠癌“死磕”开始了。她承认肠癌的研究非常困难,因为“它在胃里,肠道的结构非常复杂。当时没有肠镜,只能找到直肠”。

研究之初,郑淑带领团队到海宁、嘉善进行大肠癌筛查。在海宁血吸虫病现场的帮助下,该小组从24万名30岁以上的人群中筛选出4000多名肠息肉高危患者,并逐一治愈。但郑淑深深知道,这个高危人群的癌症发病率非常高:“难道就这样吗?”

从此,在郑叔的带领下,海宁、嘉善两地的结直肠癌筛查和随访工作逐渐成为一个体系。该团队每2~3年对海宁筛查的高危人群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20年。通过早期预防和治疗,海宁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郑叔写了筛选后续结果,带着文章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经过两轮选拔,他获得了一等奖。她非常肯定这些数据的作用:“完全是医学研究领域积累的素材,非常珍贵”。

为了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病因,郑舒从1982年开始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进行为期三年的中美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研究,获得了一份高危因素问卷。

后来,郑舒的团队将问卷与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的“量化高危因素的序贯筛选方案”。该项目为中国结直肠癌研究提供了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案。目前已经支持手机,并在全国多个城市使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宁市直肠癌普查宣传委员会报道

媒体纷纷报道的“红烧鱼实验”,也起源于这次大肠癌的流行病学研究。郑舒说,在做对比研究时,合作的美国研究人员选择用炸鸡食品做实验;但在国内,考虑到海宁和嘉善的实际情况,她最终选择了油炸红烧鱼进行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频率食用油炸红烧鱼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郑舒确定油炸动物脂肪蛋白是一个高危因素。她补充说:“现在有人扩大了这个结论,说所有油炸的东西都会引起肠癌,这是不准确的。”

在根深蒂固的浙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专注于癌症的郑舒也做了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推出随访卡,为构建完善的随访体系开了一个好头。

纸质随访卡

随访是肿瘤治疗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1958年,在上海读书的时候,郑淑第一次看到了后续的卡片。“那时候还是孔卡,需要在相应位置打洞记录患者信息。”。郑叔觉得后续卡很方便有效,就带了一张回来研究。此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逐步建立了随访制度,从病理切片登记到建立组织库,再到建立随访卡电子存储系统。该系统不仅有助于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还为癌症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

患者非常支持配合这个系统。有一次有个病人因为接不到后续电话来问郑舒。郑叔翻着复诊卡,发现病人已经“手术后25年,其实已经没有复诊的必要了”,但为了让他安心,又要求医院给他挂号。

现在郑淑还在带领学生做项目,她还记得之前问费舍尔的两个问题。下一步,她想继续研究和揭示导致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死亡和晚期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分子机制。谈到专业领域,她有一个明确的想法,侃侃谈到了这一点。她还是不忘在项目回顾中表达对年龄限制的不满:“我88岁了,还是个‘80后’,想多做点科研。”

行医教学,她有三件难忘的事

在多年的医疗经验中,总有一些事情是郑叔无法忘记的。

1966年初,郑舒随医疗队下乡永康时,被当地医生紧急请来会诊。当她到达手术室时,她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一个50岁的女病人躺在手术台上,肚子很大,子宫好像连着一个肌瘤,血管很粗,医生不敢动刀。”。

当地医生说是切除子宫肌瘤的手术,但郑书怡发现患者体内有黄体,坚称患者“有子宫肌瘤和孩子”,要求停止目前的手术。最后考虑到医疗条件有限,女患者手术改为剖宫产,由郑淑和一名妇产科医生完成。

“结果手术刀下去,我看到了头发,是个孩子。”不管过了多久,郑叔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称之为惊心动魄。“病人大量出血,麻醉师不停的叫血压降下来,最后降到零,心跳没了。我赶紧和麻醉师给她做了心肺复苏,但心跳渐渐恢复,从而挽救了两条生命。”

过了三四个月,女病人又来了,说剖腹产后胸部长了肿瘤。郑淑看了一下,发现不是肿瘤,而是过度愈合的疤痕——两个医生抢救时太紧张,以致心脏压得太紧,病人肋骨断了,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力量,病人的生命才得以挽救。

郑淑说:“每次回想起来,我总是害怕,因为每一个场景都极其危险。它不仅用了我关于黄体的基础知识,还考了我的急救知识。做医生,一定要扎实。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经历。”

还有一点也和下乡有关。去农村的时候,郑叔负责照顾一个患有先天性肠粘连的小女孩,但是小女孩非常害怕手术,经常在检查郑叔的时候假装没生病。后来,郑淑悄悄躲在病人的床后,彻底观察了她的症状,从而为她完成了手术。

回到杭州一年半后,坐在浙大二院的郑淑被这个小病人的母亲发现了。原来小病人的妈妈经常路过杭州,每次来都会去医院找郑叔。找到郑淑的那天,她很开心,逼着郑淑感谢她送了一双布鞋,刚好大小合适。

郑淑记起看医生的时候,一个小病人的妈妈经常蹲在她脚边摸来摸去。当时她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拿到鞋才明白是在量。她匆匆穿过医院,想买一包糖作为回报,但当她回到医院时,那个女人已经悄悄地离开了。郑淑被这件事深深打动,越来越坚信对病人负责的一贯信条。

右边第二个是郑叔

郑淑的记忆也是充满色彩的,他煞费苦心地为学校和医院寻找教材和助学金。

在经济困难时期,面对经费不足的困境,她想尽一切办法周游全国,走遍国外,提出尖端医学教材的短缺,引进生物医学工程和各种研究项目;他甚至单独拜访了邵逸夫先生,并说服邵先生捐款建立邵逸夫医院。

郑叔还记得,去看望邵先生的路上,有一段颇为惊心动魄的插曲。知道邵先生老家在浙江宁波,郑叔临走前特意买了宁波特产芋头作为礼物。但是芋头有一个奇怪的形状,像一个矿井。当我们到达港口时,保安人员例行检查,发现了八个“类似地雷的东西”,于是他们忙着问问题。郑叔解释说是芋头,送给邵逸夫先生的礼物,就放了。

左边第三个是郑叔

现在的“80后”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却有趣。一大早起来就准时去了浙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或者去门诊,或者讨论多学科的综合诊疗,或者沉浸在实验室研究工作中。郑叔总是笑着说:“给我空的时间和时间做研究,我最开心。”

爱好也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郑淑曾打网球、篮球,但“运动有风险”。有一次她不小心跟腱断裂,只好告别球场,专心听自己喜欢的轻音乐。偶尔,她无事可做。和年轻人一样,她也要逛网店,买东西,收快递。

“逛街很容易累。我经常看网购网站。最近给家里买了个手机壳。”说起网购,这位“80后”大孩子说,“我还在网上买了一套实木家具。我跟别人说,他们不信。”

永远保持好奇,永远记住责任,理性思考。郑叔作为医者和学者,不断地以言传身教,教导身边的人。在同事和同学眼中,郑淑在60年的医疗、教学、科研生涯中,以其顽强的性格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成为医学界的“常青树”;但除了严谨精致的手术台和实验室,她还充满了幽默和机智。

手术刀很冷,但她总是有体温。

1.《郑树 致敬!浙大88岁老教授死磕癌症四十多年,至今仍坚持坐诊,奋战在科研一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郑树 致敬!浙大88岁老教授死磕癌症四十多年,至今仍坚持坐诊,奋战在科研一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3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