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大乱期间,一个叫瓦岗军的农民武装横行天下。三年间,瓦岗军成为全方位的强大力量,称霸河南,消灭隋朝官军主力,成为天下义军领袖。然而就是这样一只千载难逢的叛军,在力量达到顶峰后突然消失了。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瓦岗军的突然失败?

第一,李密的战略错误

可以说,瓦岗军的失败也和李密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密出身官隆贵族,家世充满智慧和谋略。杨玄干造反时,加入杨玄干的军队,为他建言献策。可惜杨玄干刚愎自用,不听李密的计策,最后被隋军杀死。

李密逃亡,后迁居瓦岗军。在他的建议和策划下,瓦岗军圈杀了死敌张须陀,先后攻打城市,取得了隋朝的回洛仓、溧阳仓等几个粮仓。权力迅速扩大到20万人,成为北方叛军的首领。

此时瓦岗军逐渐在河南、山东等地取得地盘,实力最强。然而,此时李米犯了一个重大战略错误:攻占洛阳。

这时候很多人建议李密带着主疾离开洛阳,进入关中。但是李密认为瓦岗军的将领都是天生的贼和山东人,所以没有打长安的动机。如果留在河南,怕以后割地,就拒绝了柴小和的建议,坚持先攻打洛阳。

这是瓦岗军最大的战略失误。先攻洛阳是致命的。

第一,洛阳地处四战之地,被瓦岗军占领的河南也是四面楚歌之地。

瓦岗军虽然实力强大,但总是不利于四面受敌。北有窦建德,南有杜,东有徐远郎、孟海公,河东有。瓦岗军的实力基本上是同时对付群雄,毫无疑问是强攻洛阳的昏招。

其次,洛阳严重限制了瓦岗军的机动性。

瓦岗军没有成熟的政治基础,还处于机动作战状态。李密坚持用精兵强将攻占洛阳,一战未能迅速脱身。

而且洛阳城建的很牢固,内外城墙都很高,所以暴雨很难下。瓦岗军工头短,长期攻城,无疑失去了继续成长发展的机会。

隋末割据政权示意图

第二,瓦岗军与宇文化及战争的恶果

正当瓦岗军在洛阳同王苦战的时候,李密遇到了一个关乎命运的战略选择。

618年,宇文化及杀了皇帝后,领着萧回到了北方的长安。由于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两军相遇。他们到底打不打?

李密的选择是扮演宇文化及。

这个决定是李密又一次错误的选择。他认为自己的军队很强大,他在豫北与宇文化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击败隋朝最后一支主力萧,北逃。李密无计可施,只得退回洛阳,继续攻打王。

只是这个时候,瓦岗军已经不是过去的勇者了。小郭俊是隋军精英中的精英。瓦岗军杀敌1000,损失800元,大大消耗了战斗中的好马。从权力比较的角度来看,这对王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经过这两次战略失误,李密和瓦岗军告一段落。

瓦岗军作战形态图

第三,邙山之战

在事件之后,胜利的天平已经悄悄地落到了王的身上。虽然李密知道自己实力受损,但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做出改变。

瓦岗军没有建立起像样的政权,没有固定的金库,没有补给系统。所有的粮食供应都来自隋朝的粮仓。吃完后,归还给罗仓的广大粮库渐渐用光了。李密不得不削减开支,减少对士兵的奖励。于是,瓦岗军士兵在长期战争后疲惫不堪,士气逐渐涣散。

公元618年9月,王引兵五千出战,李密正面迎敌,大败。

李密本来打算回洛口苍城休养。在进入沧城前夕,李密的右长史信心十足,把瓦岗军的动静告诉了王。

李密虽已探知李渊的虚实,却佯装不知,乘势追击,试图等王的大军渡过洛河击之,结果在虎牢关大败。

经过这场战斗,瓦岗军再也无法翻身。邙山大战战败后,李密很快向唐朝投降,后来被杀。

邙山之战是瓦岗军战败的终点,但也是之前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李密的战略失误,部队之间的不和谐,常年征战的部队失去了活力,都导致了曾经在中原风头正劲的瓦岗军,短短一年时间迅速失败,走向灭亡。

1.《瓦岗军 30万人的瓦岗军,距称霸仅一步之遥,但为何在一年之内就走向灭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瓦岗军 30万人的瓦岗军,距称霸仅一步之遥,但为何在一年之内就走向灭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4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