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11日电 全国第一部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公共安全蓝皮书: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公共安全蓝皮书》全面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关于公共安全建设的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划分为社会安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四大领域,分析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该蓝皮书,为国内第一部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采集35个城市数据,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计算城市公共安全综合指数以及各城市公共安全一级指数、二级指标指数,并对部分三级指标指数进行了排序。报告通过排序和分析,对全国35个城市公共安全情况有了初步认知。 中国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健全、事故灾难防御能力不强、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和公共卫生形势严峻等问题。 由于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健全,公众缺乏公共安全意识,参与度不足。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应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城市公共设施脆弱性增大,设备老化或标准不高、隐患不断。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不断,运输线路的脆弱性凸显。城市中的建设生产项目安全隐患较多。城市消防资源不足,应急救险能力有待提升。城市公共场所管理薄弱。城市事故灾难防御面临诸多挑战。 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弱,城市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有待加强,城市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能力欠缺,政府和民众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 城市流行性疫情防控难度不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城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亟待提升。城市公共卫生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 四对策完善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以上公共安全问题,报告提出了四个对策,帮助完善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完善以政府为核心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使公共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政府发挥核心作用,完善公共安全监管组织机构设置;把更多资源放在风险预防上,防患未然;探索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全民参与的协同机制。以政府为核心,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加大培育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防救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教作用。 构建“互联网+公共安全”新模式。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充分运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并搭建信息化综合平台。 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保险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是公共安全事件最主要的善后力量之一,是社会的安全网与减震器。建立强大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公共安全管理的一个助力与坚强后盾,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 城市公共安全指数存在明显地域差异 报告指出,2016年公共安全综合指数最高的城市是哈尔滨市,指数得分为74.6,青岛位居第二,天津为第三,北京为第四。 北上广深整体安全水平都不是前三名,但是在有些指标方面突出。比如深圳、北京在社会安全方面分居全国第一、第二,上海在自然灾害领域得分最高。北京公共卫生综合安全指数排名第一。 报告称,哈尔滨市虽然在城市公共安全综合指数中排名第一,但是在社会安全方面排名第14位,未进入前10位,说明社会安全方面是哈尔滨市的短板。 报告指出, 城市公共安全指数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多于其他地区城市。东北地区城市得分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在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领域有较高得分,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得分也接近全国35个城市平均水平。 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北上广深”的得分均在平均水平之上。其中,北京、深圳社会安全指数得分较高,广州得分接近全国35个城市平均水平,北京和上海的城市风险保障能力相对较高。 报告称,中国关于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相对较晚,2003年开始,公共安全作为重要方面,被纳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技规划中。
1.《公共安全管理 完善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需四方面对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公共安全管理 完善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需四方面对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