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大网络文学课学生写87万字小说 点击才1.7万
网友笑谈:“一万多点击,是一部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一天就能达到的。200个收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指导老师:“网络文学早已成为一种主流文学,却依旧被不断误解。北大所做的,是对一个全新行业的探索和研究。”
小说从去年10月连载至今,更新87万字,收藏数200多个,点击数1.7万次
网络文学产业链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如今的网络文学已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2002年至2014年,中国网络文学转化为畅销纸质图书的有300多部,其中2013年、2014年网络文学作品实体出版数量大增,占总数的5成以上。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曾坦言,网络文学的全版权运营就是建立一个多元业务的完整产业链,使纯粹的网络版权精英拓展到实体出版、游戏、音乐、动漫等多个环节。对网络文学本身而言,最终究竟是让位于游戏、视频等,还是能够在互动中守住自己原生的机制与文化,至今还无法得知。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沈燕妮
2011年起,邵燕君开始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并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招收两年制的创意写作方向的专业硕士,每年招40人。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邵燕君要求学生必须“入场”写作。
然而,紧随而来的是“北大文学硕士团队创作网络小说遇冷”“‘精英主义’与‘草根文学’产生隔阂”“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化’有距离”这样的质疑。不过,这在邵燕君看来,“都是对网络文学的不理解所造成的。”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89亿,占据着中国所有网民高达40%的比例,早已成为一种主流文学形式。中国网络文学在互联网发展未来的地位,将会远超人们的想象。而北大中文系高材生此次跌倒在网络文学中,愈发凸显“精英教育”与“草根文学”之间的冲突。而这,正是邵燕君想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进场”写作
收藏数200多个,点击数1.7万次
导师坦言“失败也是研究的一部分”
“北大研究网文?一帮‘精英’坐在办公室里喝喝茶看看理论?我只能呵呵……”在北大学生写网文遭遇水土不服的消息引发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大批网友的讨论之后,“如何看待北大副教授邵燕君网络文学课上,学生写作网文,成绩惨淡的情况”近日成为热门话题。
北大为何开设“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课程?学生们如何参与实践?中国最高学府的研究生为何写不好网络小说?“过去的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记者问我这个问题,我也能够理解媒体用类似‘惨败’‘遇冷’这样的标题。”面对非议,邵燕君如此解释:“我承认学生在一开始时的确失败了,但失败也成为研究的一部分,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网络文学机制的特征。”
长期研究网络文学的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和另外一位老师庄庸,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了“网络文学创意写作”的内容。在他们的鼓励下,北大中文系创意写作方向的研究生们开始在国内几大网站“进场”写作。其中,网络小说《妖店》从去年10月连载至今,更新87万字,收藏数200多个,点击数1.7万次。但随后该学生写作小组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公布了数据,却成为了网友的笑谈。“一万多点击数,是一部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一天就能达到的。200个收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一次即兴的文学创作,而是这门课的内容之一。”北大研究生王玉玊对记者解释,邵燕君的希望,还是以“入场式”的研究,代替以往以粉丝学者的身份在外围观察。“这不仅仅是因为网络文学平台、机制的独特性,作为研究学者,一定要参与到其中去。”
发展模式
注册写手200多万 收入突破40亿
“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独一无二”
邵燕君告诉记者,“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至今我们还没有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看到文学呈现出如此形态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批评、市场研究的介入。”
从1998年台湾蔡智恒本站在BBS上连载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大陆中文网络迅速传播至今,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17年。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宋建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布的数据,“2014年6月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数已达2.89亿,网民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5.8%。”也就是近一半网民正在阅读网络文学。
而从产业规模上看,“2013年网络文学收入规模达到46.3亿元,预计在2015年底突破70亿元,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网络文艺的重要类型。”
工信部2014年初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用户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络文学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余亿元。经常写作、有签约的写手大约150万,其中2万~3万人能够从中获得客观的经济收益。
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群体,上百万的写手大军,自成一体的“生产-分享-评论”机制以及建立在“粉丝经济”上的“部落文化”,这一切都是中国网络文学独树一帜的特征。
没有可供学习的相应模式,没有同类型其他国家经验的类比,这给邵燕君带领的学院派代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邵燕君看来,这或许更是对中国传统精英文学的主流地位的挑战。
文学期刊
年轻读者大量流失
“传统文学期刊出现了大危机”
博士毕业之后,邵燕君多年致力于文学期刊研究与文学批评。在对文学期刊做了六年研究后,邵燕君“绝望”地发现,“传统文学期刊本身,出现了非常大的危机,更严重点来说就是‘坏死’。”
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曾经让文学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期刊和作家体制,由于市场化转型的失败、片面追求“纯文学”理念等多重原因,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功能障碍乃至坏死,大量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流失,使整个圈子呈现老龄化和边缘化。“走进网络文学,我才发现这个巨大的文学生产领域中的商业机制和资本化的影响才是‘主流’。”邵燕君如是说。
“包括我们的研究生在内,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是经历了严格的正统精英教育长大的。”邵燕君认为,“但网络文学,可以说,和过去的精英价值观、主流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那么,网络文学是否是通俗文学的网络延续?它如何摆脱经典文学体系内的雅俗秩序?这些都成为以邵燕君为主的学者所面临的问题。“我们的经典能不能继续传承?能不能在当今的网络人群中自然地生长?这些都需要对文学传统有了解的人,把文学的传统引渡到新的媒介中去,而不是任由媒介革命带来文化、文明的中断。这个是我和我的学生现在想做的。”邵燕君如此解释。
敢于思考和质疑权威,是北大中文系的传统。“所谓的类型文学,就是作家根据不同人群的趣味、水平的高低来写作。如果是根据受众需求来写作,你也不能说我低级。我一直认为,不管有多少权威称它们是垃圾,你都要敢于质疑,这些权威背后的‘天经地义’是从哪里来的。”邵燕君告诉记者,“但我承认,一开始我们的学生所写作的东西,还是文学性太重。这不符合网络文学走红的要求。”
>>粉丝经济
热门的网络作家
非常在意与读者的互动
“依托于商业本质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学,最终还是在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如何才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百万写手持续高产、尽可能满足大多数粉丝的YY需求,这些都让传统作家“十年磨一剑”的写作模式再也无法适应的速度。
“我们的团队共同更新一部小说,的确做到了每天不断更。但是一开始,还是忽略了和粉丝之间的沟通。”邵燕君告诉记者。
粉丝,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原初以及核心动力,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来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作者与读者的互动。现在最热门的网络作家,类似唐家三少等,他们都非常在意与读者的互动。有可能这些读者提出的建议,实际上很难影响到他们的创作。但是,至少,他们会做出倾听的姿态,很细致地倾听读者的需求。这个需求会融合到他们的作品中去,至少会做到这个水平。”
而在以“粉丝经济”为基础的模式中,建立起一支覆盖全国的、数以百万计的写作大军,汇集起无数以各路“大神”为号召、以各种论坛为基地、以打赏或年度评选等制度为激励的“粉丝部落”,这不仅仅是网络文学生生不息的动力机制,更是商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任何一件事情,想要有质变,一定要有量变。如今的网络小说基础用户群足够大,这也是目前来讲它所拥有的量变。”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并不是追求故事本身的曲折性或者文学性,大多数人只是追求一种来自内心的‘爽’感。这也导致了现在的网络小说现在看上来套路是类似的。”周运来表示,目前来看能够引起注意、带来更大利益的作品,“内容多是比较暴力的、偏激的。网络小说还是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甚至包括那些我们称之为‘低俗’的需求。”
1.《北大网 北大网络文学课学生写87万字小说 点击才1.7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大网 北大网络文学课学生写87万字小说 点击才1.7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