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0年改革开放以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巨大成就,证明这是人类实现彼此交流和共同创造的正确道路

1978年12月3日,寒风料峭中的上海,西门子公司举办的电子和电气技术展览会开幕,近4万人以极大的热情参观了这一展览。或许仅仅是个巧合——20天后,中国公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改革开放从此破冰开道,浩浩荡荡。

我钦佩公司那个年代的前辈们,他们继承了公司创始人的胆识和果敢。在充满忐忑甚至是未知的年代,他们敏锐地察觉“春江水暖”,坚定地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中国的改革开放,被称为“二战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40年来,几乎中国的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我来看,这种变化远远超出了经济和商业层面。

40年间,中国从快速追赶,到融入世界经济,再到引领世界经济;与此相伴,全球企业在中国从逐步试水,到携手合作,再到融入中国社会,始终与中国相迎相伴。改革为中国提供了创新和技术的沃土,开放则推动交流不断扩大,带动更多、更新的技术应用在中国落地生根,从而最终推动社会和大众生活不断向好。交流与发展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命题。

西门子在1989年成立第一家在华合资企业时,在中国仅有200名员工。今天,这个数字已经猛增到3.4万人,是当年的170倍,其中99%都是中国本地人。同样是在上世纪80年代,西门子北京办事处不过是北京民族饭店里的一间客房,文件只能堆放在浴盆里。而今天,西门子在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开设了办事机构。

如果有什么能解释这些巨变,那一定就是信心。

上世纪90年代,当德国一些企业对是否到中国投资踟蹰不前时,当时的西门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德国经济亚洲太平洋委员会主席冯必乐说:“不去中国的风险要大于去中国的风险。”这句话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德国企业开始逐渐扩大在华投资,德中经贸领域的成功合作由此成为一段佳话。我相信,那时他心中也是充满了信心。

就在不久前,有记者问西门子全球首席执行官凯飒,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哪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回答“签证”——就在今年年初,他成为第一批获得10年期中国签证的外籍人士。他说,这是一种最大的信任。

信心与信任,这是超越单纯商业动机的默契与相互尊重,是对共同发展的共识,是推动合作的精神力量。正如西门子公司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的名言:我不会为短期利益出卖未来。西门子正是以为中国社会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赢得尊重与信任,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员。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当初德中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如果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会失去多少相互了解和促进的机会,会失去多少对企业和国家都至关重要的竞争力。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揭示,只有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才能实现在交流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

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他撰写的《中国近事》一书中阐述的观点是,欧洲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不仅仅在于学习对方的历史性的知识与文明的成果,而且可以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新的创造性思想的火花,从而推动两大文明的发展。他说:“我们的相遇和交流意义重大,它会孕育千万美好成果、千万发明创造。”

今天,当数字化推动价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流动,当“一带一路”以前所未有的合作精神推进共同繁荣,当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每个角落,任何地理、文化、民族、政治、意识形态的差异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障碍。

中国40年改革开放以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巨大成就,证明这是人类实现彼此交流和共同创造的正确道路。我也欣然听到,中国发出“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声音;我更相信,继续真诚支持、积极参与改革开放仍将是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商业共识。

同样如莱布尼茨所说,中国人应当与欧洲人交换礼物,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明灯点燃另一盏明灯。唯有改革开放,才能让交流与发展的明灯长盛不衰。唯有参与改革开放,才能孕育千万美好成果、千万发明创造。

《 人民日报 》

1.《长盛不衰 让交流与发展的明灯长盛不衰(国际论坛·风从东方来——国际人士亲历中国改革开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长盛不衰 让交流与发展的明灯长盛不衰(国际论坛·风从东方来——国际人士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