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在湖南省礼县孟茜乡八什当遗址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大米是世界上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对亚洲人来说,米饭更重要。世界上90%以上的水稻产于亚洲,而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播种面积第二、产量第一的国家。
谁在何时何地驯化了水稻?一百多年来,关于水稻种植起源的讨论吸引了植物学家、农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
第一个系统讨论栽培作物起源的学者是19世纪的瑞士植物学家阿尔方斯·德·康多尔。当时因为在印度发现了很多野生稻,他提出印度是大米的原产地。他还注意到欧洲语言中“米”或“饭”这个词的起源与梵语有关。从词源关系可以看出,大米是从印度传过来的。苏联学者瓦维洛夫也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是现有栽培品种和相关野生物种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地方的假说。他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收集了大量标本和种子,最后把水稻的原产地授予了印度。
这种观点自然受到中国学者的质疑。著名农学家丁颖1926年在广州郊区发现野生稻后,提出“水稻起源于华南”。虽然世界上的水稻品种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籼稻和粳稻。一般来说,籼稻比较温暖,多种植在亚热带和热带低海拔地区,而粳稻一般耐寒,多种植在亚热带和热带高海拔地区和温带地区。中国栽培的水稻既有籼稻,也有粳稻,印度栽培的水稻几乎都是籼稻,这是丁颖强烈主张水稻起源于中国的依据。
1973年,7000年前人工培育的水稻杂交空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诞生,使水稻起源的研究转向考古。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学家严文明根据我国考古遗址出土的早稻遗存,提出了“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的观点。随着我国植物考古的迅速发展,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大量遗址中发现了水稻遗存,如湖南礼县的蓬头山、道县的玉蟾岩、江西的万年仙人洞、河南舞阳的贾湖、浙江余姚的罗天山、萧山的渡湖桥等。这些遗址大多是7000多年前的,最早的遗址接近10000年前。
最近,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受到了更多的关注。2001年至2008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用稻壳和稻叶作为混合物制作陶器,遗址出土了少量碳化大米。断代数据显示,该遗址最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1000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负责植物浮选的赵志军说,商山文化时期的碳化大米是考古现场通过系统浮选发现的最早的层位清晰的大米遗骸。上善遗址发现了壕沟、民居遗址等标志,特别是遗址早期的文化地层中,出土了一些焖土残留物,其中混有大量碳化稻壳。在这里制作陶器的过程中,为了增加陶器的透气性和传热,在陶器坯土中掺入了大量的稻壳,就像商周时期制作青铜器的陶扇一样,会加入大量的稻壳灰,以使表面更加细腻。常见的拌锅巴现象,既显示了山民先民制作陶器的特点,也证明了米与山民的密切关系。
野生稻和家养稻有一系列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与植物自身的繁殖方式有关,即落粒和种子休眠。野生稻的种子成熟后会自然散开进入土壤,然后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长出新的植株。在气候条件差的情况下,种子可以在土壤中长时间休眠而不腐烂,直到外部条件适合发芽。而人类种植水稻是为了获取粮食供自己消费,所以驯化后的水稻成熟后不会自动掉粮,需要收割后脱粒。此外,为了保证播种后的发芽率,驯化水稻种子的休眠性也比野生稻大大降低。这些差异也是区分水稻是否驯化的重要依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植硅体的分类研究。通过对稻扇边缘鱼鳞纹饰数量的统计分析,植硅体不仅可以确定年代,还可以区分野生稻和驯化稻。他们还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了商山遗址。最新检测结果显示,该遗址最早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9400年前。此外,对米扇贝的鉴定分析表明,在商山遗址最早期,鱼鳞粒数≥9的米扇贝比例高达36%,远高于现代野生稻。结合已知数据预测的水稻驯化率,可以推断,长江下游水稻的开始时间一定早于已知的9400年。
本研究还表明,中国长江下游水稻的驯化时间与西亚小麦和中美洲玉米的驯化时间基本同步。赵志军认为,在中国,水稻的驯化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它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就时间观念而言,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商山遗址是一万年前稻作农业早期的代表。那时,人类已经开始影响水稻的驯化。在8000年前,这一过程取得了巨大的飞跃。河南贾湖有完善的聚落遗址和大型作坊。这些迹象表明,在6000年前左右,虽然天罗山遗址的古稻具有野生稻的许多特征,但驯化水稻已经基本稳定,事后的遗传变化并不显著。到55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水稻农业生产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和发展。
1.《稻花香里说丰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稻花香里说丰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83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