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以南昌为中心,以江西水为分支,成为近代中国移民的发源地,客家地区,乃至红色革命的发源地。

没有赣江,就没有江西

江西,简称江西,发源于母亲河赣江。如果赣江入长江——鄱阳湖,赣江被称为江西母亲河是没有争议的。

除了江西西部中部与湖南接壤的萍乡,武功山水系属于湘江,整个江西都属于江西水。

从这个角度来说,江西,简称江西,比浙江福建更有底气。

从其发源的南岭,由南向北,除赣江的两个源头:漳水和公水以及主干外,中部西侧注入沅江,东侧注入涪江,西侧注入鄱阳湖,东侧注入修水,新疆和长江,均属赣江水系。

南有南岭与广东的分水线,西有幕府山与罗晓山,东有湘鄂,东有武夷山、福建、浙江,还有赣江水系,滋养着洪都县、芦岭等整个江西省的文学人才。

从春秋战国,以及后世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南迁,江西的发展沿着赣江进入河口和鄱阳湖平原,一路向上。直接去南岭。

从江西最早的地名九江县、张羽、芦岭、南安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沿着江西河谷从北向南追溯的。

江西省域名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江南西路。仅定于明清,简称江西省。与江东地名不同,江西不是在以西,而是相对于江南以东在江南以西。

由于其多山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形成了赣江水系。民国时期除了江西东北角的婺源地区与皖南的徽州发生纠纷外,江西省在明代就确立了省的地位,甚至从九江县到南康县,江西的疆域一直是固定的。

通行和移民

赣皖婺源之争,主要是因为历史上婺源属于徽州文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江西是一个省份,是中国移民的主要通道。

历代北方人南迁。与湖南湘江、江浙水系相比,赣江水道处于中游。与原来生活在南方野生少数民族的前两者相比,湘南有三苗,浙南有岳。赣江-鄱阳湖平原,除了安徽黄山和东北角皖南山区,少数民族很少。

直到今天,江西仍然是中国少数民族较少的省份。除了古越民族的后裔畲族,几乎没有其他少数民族。如果说江西是最大的族群,那就是客家。

少数民族阻力帮助小,赣江下游平原足以耕种。张羽、洪都作为江西的雏形,是从东汉末年、吴国、金朝发展起来的。

北部有赣江-鄱阳湖,连接长江的修水河系,东部有连接浙闽的新绛河系和涪江系,西部有连接响水的沅江系,南部有连接北江系的赣江源头,东南角有连接糯河、闽南、潮州。

正是上述便捷通道,浙水移民可以沿着浙江旅行到赶水盆地,甚至向西到响水;中国明清时期湖广填川,江西填湖广,利用江西的便捷通道。它为中国移民的输出提供了条件。

甚至在唐末,中原王兄弟南下福建开发福建沿海地区,沿赣赣水通道,从赣南东部的汀州进入闽南,然后一路向东、向北推进,占领福建沿海地区和闽江下游。形成了晚唐至五代的福建割据政权。

到目前为止,江西的几个区域中心,如吉安、上饶、福州、宜春,都在赣江主干道或支流的岸边。

江西省中部的樟树镇,位于赣江畔,已成为中国的医药之都和历史上的中草药集散地,占据着东连闽浙,西接湖广的地理优势。

在江西西北部,秀水谷的宁红等红茶绿茶可以直达长江,出海;江西东部福建和武夷山南部的茶叶可沿新疆和赣江进入长江中游,沿李倩茶道出口至口外蒙古。

近代以来,萍乡、兴安等煤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得益于襄赣线等赣江支流水系上修建的铁路线的运输。

赣江的发展顺流而上,先是南昌、福州,然后是吉安。由于江南局部安全,战事较少。南宋时期,赣江中游的福州、吉安等河谷十分繁荣。王安石是福州人,欧阳修、文天祥是吉安人,上述各位大儒都是江西赣江中游人。由此可见,赣江中游经济发达,文化语境繁荣。

特别是赣江水系比西面的响水通道更方便连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历史上,岭南武术家陈霸先就是借着过南陵,沿赣江北上,攻占江南的。

中唐时期,大禹岭进一步疏浚后,与历史悠久的湘江-溧水南岭通道相比,闽粤间的海上航线,赣江-北江水系进一步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主要动脉。元朝灭南宋时,主要途径是击败文天祥在赣南赣江流域的抵抗,进一步向岭南珠三角推进。

文天祥的宋正琦,“叹于伶仃洋,畏滩头,言畏”是他军旅生涯的两大战场,一个是南宋末代小皇帝投海的珠江口伶仃洋,一个是家乡赣江的畏滩。

赣南客家人

中原战乱不断,赣江流域成为历代移民南迁的落脚点和主要通道。这就是为什么江西人被湖南人称为老表。

明朝中叶以后,由于北方移民从南方到珠江三角洲的急剧增加,珠江流域开始出现主客之争。随着客家人返回赣南、粤东、闽南,赣南开始出现从北方返回的客家人与当地原住居民的矛盾。赣南内乱和王阳明的赣南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史料中,在谈到赣南内乱时,多次提到“新民”与本地居民的纠纷,以及赣南、赣、粤、闽交界地区的垦荒、布点、以山为王、劫掠新民等问题。这里的新民是后世的客家。

大量人口南移北移,在南美的玉米、红薯等高产食物传入中国之前,原本河谷平原有限的甘南人口压力可想而知。另外,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土著和新民之间,海盗和内陆居民之间,赣南的情况可想而知。

明代赣江在吉安以下,属淮安地区,赣江和赣州属严光地区。该地区的调整和大峪岭贸易路的畅通都影响了以渠道搬运工为生的居民的生计。一旦赣南的主客竞争引发大规模民间骚乱,后果可想而知。

明中叶赣南的内乱与其他朝代和时期的农民起义不同,它只是为了生存空。流民和山贼“流”的范围只在赣南山区,大多倾向于以山为王,耕种有风险的田地。并经常主动要求法院的拉拢和爱抚。一代大儒王阳明,多以抚为主,抑为辅。甚至,广西大藤峡壮族瑶族起义的一部分,是王阳明征招后带来的。

可见,上述新民在赣南的叛乱,无非是客家人为了生存而返回赣南的无奈之举。

最终的结果是王阳明在大禹岭以南设立崇义、和平两县,招徕新民。从这些新的县名可以看出王阳明当时的意图。

就是在那个时候,客家人从赣州、汀州、惠州、梅州、韶州等地迁到四川,尽可能地出国。

今天,赣南赣州崇义县的梯田,就是客家人几百年来在这里耕种的见证。

与湖南省南部和西部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相比,农耕汉族向南迁徙,江西赣江平原谷地几千年的发展,使江西几乎没有了历史上原本生活的少数民族。如果有族群,那就是客家人。从明朝中叶到红色苏区,客家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意识造就了红色赣南。

1.《赣江源头 江西人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赣江源头 江西人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8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