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高校的毕业季,各大高校的毕业典礼上,手机再次被演讲“刷机”。其中有几个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著名作家、北大校友刘震云,2017年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说“傻”,讲了两个小故事。关于他祖母的故事。祖母割小麦割得很快,因为“只要她系紧,她就从不直腰”。“因为你想把腰拉直一次,你就会想把腰拉直第10次,第200次。我比别人直腰剪的快。”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他叔叔的。我叔叔的木工手艺特别好,因为他愿意花时间打磨一些东西,而且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我叔叔也更喜欢那些长得慢但是质量比较好的树。

这是两个真实的生活故事。我从中读到的是,无论你是在做事还是在成长,不要偷懒,不要投机,一步一步来,脚踏实地,结果自然会又快又好。也许这就是刘震云先生“犯傻”这个题目的含义。由此可见,“愚蠢的人”其实是“明智的人”,并不是真的愚蠢,而是摆脱了急功近利,失去了机会主义。换句话说,他们愿意做出愚蠢的努力。归根结底,没有先天禀赋,也没有特别的秘诀,只是因为他们愿意比别人更努力。

和割麦子、木工一样,文学写作其实也是一种劳动,一种手艺活,也需要一些愚蠢的努力。曾经看过一篇著名作家的采访文章,讲写作。他说,一直以来,他的观点是,人要做傻事去理解。他就是这么做的。他花了两年时间,为了一个不到十万字的作品,走了几万公里。我曾经认识另一位著名作家,很欣赏她的名著。我心想,她的作品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呢?后来才知道,为了写这部作品,她在现场采访了一年,光是收集到的资料就有十几箱,采访笔记就有几十万字。

然而,有时人们可能只看到表面。比如一部作品的成功,只归功于对好题材的把握或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却忽略了文本背后作者所付出的愚蠢努力——也许是在写作之前,对这个题材长期的大量深度挖掘和积累;也许在写作中,作品的结构和语言是反复构思和推敲的;可能写完之后,我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润色初稿。不错,一个好的题材或者高超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靠题材,加上一些想象力,运用一些技巧,不做一些傻逼的努力,这样的作品是达不到重重量的。

文学写作很有必要做傻事。其实很多著名作家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而且都是用自己的文字在实践。其中有很多智者,聪明人,有先天写作天赋的人。何况还有很多文艺青年?

1.《"聪明人"的"笨功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聪明人"的"笨功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8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