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尖锐地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痕迹”比“成绩”更重要,“痕迹”是没有“心”的。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痕迹管理”原本是记录你的工作作风和政绩,而不是把“痕迹”变成交换政绩的工具。

“痕迹管理”是一个新事物。近年来,它是党政机关绩效考核的一种新手段。每个单位和干部平时都做了什么工作,怎么开展,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字和图片展示出来。应该说“痕迹管理”弥补了过去党政机关绩效考核的不足,使考核内容更具体,更有章可循,操作更方便;过犹不及,自然得不偿失。

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痕迹管理”,甚至导致过度倾向和极端倾向。有的地方、部门甚至从“痕迹管理”变成了“痕迹主义”,凡事强调“痕迹”,处处留“痕迹”,人为制造“痕迹”。有些地方,一次开会,连会徽都要改好多次,每次拍照保存都留下影视资料,作为落实上级会议精神和文件的“痕迹”。有些地方甚至还做了“记号”。本来一个会议没有开,但是会议纪要比较大;我什么都没做,但是工作总结写的很大。这种“痕”和“痕”与“挠铁、踩石、留印”、“张开双臂努力”的“痕”有质的区别。

强调“痕迹”而不是表现,自然会把“痕迹”看得太重。“过分打分”的关键在于“过分”二字,从必要的有形管理考核手段变成了“收集鸡毛掸子”,把本该做的事情和日常工作积累起来,变成为组织邀功的“政治成果”;个人目的不纯混入“痕迹管理”,导致形式主义和投机。就这样,“痕迹管理”被一些自私自利严重的人利用了;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说“追溯主义”:“材料无穷,形式无穷。有些地方,上级管下属,发文件,提口号,开会议,排次,还真不是干的。”

跟随“追溯主义”的自然是形式主义。刘晓庄说:“‘一个人做,三个人看,七个人指指点点。’“上面有几千个锤子,下面有一个钉子,”工作难以承受,既承受着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刘晓庄说,有些部门层层下放职责,过多的检查考核让基层不知所措。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应付上述检查,整天忙着刷标语、砌墙、搞山水,搞不起研究,搞不起实事。不知道这样的“痕迹”对推动工作会有多大帮助。

刘晓庄用打油诗的形象描述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加班写材料,没日没夜地整理资料,一心一意地填表格,努力编简报。”奇怪的是“书面材料、全部数据、填写的表格、编写的简报”与工作并不脱节。有些人是“敬业”的,却把这样的“文字材料、整体数据、填表、编简报”变成了自己的“政绩”。他们在调整工作、提拔重用组织的时候,会把这些“痕迹”放在一起,变成“政绩”和“清洁工”,用来和组织对话。

重“分”轻“成”,只留“分”不留“心”,说明思想上有问题,工作作风不切实际,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思想上也有问题。总想越来越少,总想取得“政治成就”,能安心工作吗?你能安静地做事吗?从什么样的“痕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你是真的干,假的:真的干的人,追求“挠铁留痕石”的“痕迹”;那些在虚假借口下工作的人试图留下“痕迹”来突出他们的成就。

两种“迹”体现两种风格,两种思想,两种处事观,两种政绩观;它也反映了党、人民和事业两种不同的信仰、两种不同的品质和境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警惕“痕迹管理”的失真,分清虚假的“痕迹”,让“南国先生”做到“偷鸡不成蚀把米”。

1.《留痕 “过度留痕”留下什么“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留痕 “过度留痕”留下什么“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9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