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队员回忆汶川地震:面对死亡,理解生命的意义

中新网7月25日电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张岩松还不到20岁,是一名入伍不到2年的新兵。在那场重大灾难的救援中,他和战友们连续奋战了58天58夜。从那以后,他参加了许多中国的抗震救灾工作,并讲述了自己的救灾经历。张岩松说,这些年来最大的感受是更好地了解生活的意义。

Zhongxin.com记者张岩松,张霓社

张岩松,1988年生于湖南常德,现任陆军第75军某旅上士。虽然还不到30岁,但他参加过很多重大救灾工作,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2年宁蒗地震、昭通地震等。

“我在2008年之前从未经历过地震。灾难过后第一次看到现场,真的很害怕!”张岩松回忆道。

“5·12”地震当天,张岩松在成都受训学习。接到任务后,他的救援队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德阳市汉王镇。

“我们负责一所小学的救援工作。强烈的地震导致大楼倒塌,许多孩子被困在里面。我们到的时候,很多家长已经在废墟旁呆了一夜,有些孩子养不活我们就走了。”9年前,张岩松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幕。他说,人民看到他和他的同志到了,激动地拍着手,喊:“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

尽管当时缺乏专业工具,但张岩松救援队与地方当局协调,迅速转移挖掘机和其他设备开展救援工作。

陆军第75军的一个旅进行了地震救援演习。新网记者张妮摄

“当我们成功救出被困儿童时,一些家长直接蹲在我们面前。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所做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张岩松说。

在灾区,张岩松和他的同志们连续工作了58天,特别是到达灾区后的头3天。为了抓住黄金救援时间,与死神赛跑,救援人员基本上3天3夜没有睡觉,张岩松本人也曾因体力不支晕倒。在这次救灾工作中,张岩松成功解救了6名幸存者。

经过汶川地震的洗礼,张岩松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作为国家地震救援队的一员,他从那以后参加了许多国内的抗震救灾工作。

张岩松说,事实上,在救灾现场,救援人员能找到的是遇难者的遗体。

当他第一次接触到受害者冰冷的身体时,他意识到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无数次在救灾现场直面死亡也让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人的生命其实很脆弱,很短暂。你不知道灾难什么时候会来。所以要看很多东西。人活着就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努力让自己和家人幸福,不要留下任何遗憾。”张岩松说。

1.《救灾队员忆汶川地震:直面死亡 更懂生命意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救灾队员忆汶川地震:直面死亡 更懂生命意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9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