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属质感和迷幻感的电子音乐和鼓点中,巨大的黄色喇叭和一个鲜红的台阶在舞台上相对而立,空空一圈一圈旋转。魔法出现在七个穿着糖果色橡胶套装和晚礼服的男女的台阶上。浓眉浮粉的妆容,夸张的肢体动作,破碎的文字,就像一个破碎的广播...
这是今年“中国柏林戏剧节”首映式《和她和》的首演。
柏林戏剧节是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成立于1964年,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作为德语区最大的戏剧活动,每年五月都会见证十部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德国戏剧的诞生。
“最值得关注”的包容性标准,为德国戏剧的思辨性、创新性和当代性留下了足够的成长空间——入选作品并不意味着“最好”,但一定是最具特色、探索性最远的作品,展现出戏剧的多样性和各种表达的可能性。
为了向中国观众展示德国戏剧的前沿探索和发展趋势,促进中德戏剧的相互借鉴和交流,“中国柏林戏剧节”项目于2016年启动。由中国和德国专家组成的评审团选出了前一年“最值得关注”的几部戏剧,并登陆中国。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戏剧选题、美学、戏剧与社会的关系、文本与形式的关系、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兴趣。
前三部精选作品《共同基金》、《约翰·加布里埃尔·贝克曼》和《等待戈多》大获成功,成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2016年国际戏剧季的亮点。德国戏剧形式的先锋性、冷峻严谨的哲学意蕴、“戏剧建构”的创作体系、非营利性的戏剧表演,一度成为中国戏剧界的热门话题。
今年来的两部同样继承了先锋气质的剧,夏天来到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他者”和“国家剧院的绊脚石”是完全相反的探索,表现出两种“极端”。前者把导演的个人风格发挥到极致,没有情节,没有结构,甚至没有台词,充满了主观性和象征性;后者将客观现实遵循到极致。作为一部纪实剧,剧中所有的人物、情节、台词都是严格按照真实档案进行的。两个极端的对比,让今年的戏剧节充满了紧张。
“别管字幕了,德国人看不懂台词!”《何舍他》开播前的导播给观众这样的“忠告”。
戏剧描写的是“存在与语言的关系”。该剧改编自奥地利作家康拉德·拜尔的作品,由被称为“天才”的德国著名导演赫伯特·弗里奇搬上了舞台。冰箱和康拉德深深地意识到了文字的局限性和它们创造的外观。无意义的台词是整部剧的出发点:在缺席、拖延、限制中表达“存在”。
全剧对“存在”与“语言”之间的阻隔状态的描述体现在演员与道具之间。演员没有名字,没有故事,只有各种“存在”的假象。他们尖叫、唱歌、窃笑、推特和自嘲。破碎的语言从他们口中出来,成为他们自己独立的世界。当他们一次又一次遇到表达困难的时候,比如跑错方向被喇叭撞倒,被噪音打扰,甚至大窘地把话筒头吞下去,让人心疼又发笑。
音乐也是一种表达实验。伴随着舞台上的电子乐器,在表演过程中,甚至会故意用一些表演失误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最后的音乐效果,就像康拉德的文本偏离了通常的语言形式,让人感觉疯狂。在荒诞疯狂的表演冒险中,有一种笨拙而顽强的精神内核,一种永不放弃的好奇心和勇气。戏剧评论家安妮说:“它鼓励我们以最有趣的方式认真思考。”由于演出数量有限,很难买到这部剧的票。
《国家剧院的绊脚石》基于德国巴登卡尔斯鲁厄国家剧院的员工档案,再现了反犹太主义和解雇左翼自由主义剧作家的黑暗历史。绊脚石是一块10厘米见方的黄铜“砖”,是纪念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的。上面刻有受害者的姓名、职业、出生和死亡日期等信息,通常嵌在他们最后居住地前的道路上。该项目由德国艺术家君特·德·姆尼西于1996年发起并启动。到2015年1月27日,当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到来时,超过50,000个绊脚石已经在德国被埋下。
这部剧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沉浸”体验——在舞台上,四名演员和几十名观众围坐在大桌子旁,亲密无间。桌子上摆着为创作剧本而收集的所有材料——信件、剪报、文件、照片……以及一些绊脚石。有些资料也翻译成了中文,可以随意阅读。表演过程中,演员不时跑到观众后面,整个剧场都在表演空室,也在观影空室。
然而,给中国观众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这部剧的核心。“德国剧作家的责任感决定了表演、形式和风格...不太重要!”演出结束后,行为艺术家蓝天野表达了这样的感叹。作家兼编剧万芳甚至认为这部剧“比《辛德勒的名单》更强”。
据德国戏剧协会统计,德国有143个国家级和市级剧院,218个私立剧院,各地有70多个大大小小的戏剧节。这个国家对戏剧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德国戏剧频繁来到中国,在中国观众中积累了坚实的基础。大家已经赞过德剧的精彩形式和深刻主题了。”戏剧评论家Xi·穆良认为,由于有这么多的戏剧院团,他们的水平必然会更高更低,以至于“中国柏林戏剧节”为中国戏剧迷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使人们“开始对德国戏剧形成系统的认识”。
除演出外,柏林戏剧节主办方吴策划还安排了导赏团、演出后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加强两国戏剧家的合作与交流,也让中国戏剧爱好者有机会与德国戏剧家进行深入对话。相信在不断的互动中,我们对戏剧的理解会不断地增加、减少、变形、异化、同化,戏剧的魅力会随着每一次变化而变得越来越动人。
1.《带给观众"浸入式"体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带给观众"浸入式"体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96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