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雕塑史上,罗丹是一个转折点。他的艺术风格首先继承了古典雕塑的传统,被认为是19世纪最后一位古典雕塑大师。同时,他也被称为现代主义雕塑的先驱,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开拓了许多新的方向,为20世纪雕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罗丹晚年

文颜

罗丹于1840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是一名生来就是仆人的平民妇女。1854年,罗丹进入巴黎的素描和数学学院,接受绘画和雕塑方面的基础训练。真正影响罗丹雕塑创作的是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曼德朗。他鼓励罗丹申请巴黎美术学院深造。然而,他连续三次申请失败,使得罗丹最终放弃了学术道路。虽然这是他一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却是一件好事,因为一旦进入巴黎美术学院,罗丹接受的是正统的学术教育,很可能不会形成他后来的开拓风格。在未能申请到巴黎美术学院后,罗丹以当劳模、雕刻家和金匠为生。1864年,罗丹与著名动物雕塑家巴里一起学习雕塑,也在古典大师安吉尔的学生开利-贝鲁兹工作室工作。正是这些经历使罗丹在学习中逐渐探索,形成了他后来的雕塑风格。

罗丹开始艺术生涯的时候,也是法国现实主义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库尔贝、米勒和杜米埃在当时的巴黎艺术界都是有争议但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强调,真实再现自然物的想法对当时还是学生的罗丹影响很大。另外,他在素描与数学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叫布瓦宝迪安的教授,从一开始就教他要忠实于真实的艺术感受,不要按照学术程序来。这些影响使罗丹的艺术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这是他现代主义艺术创作的关键。

奥古斯特·罗丹青铜时代180.5厘米x 68.5厘米x 54.5厘米

1877年罗丹博物馆的全部和部分藏品在石膏上涂有虫胶漆

1864年,罗丹创作了《塌鼻子的人》,并将其送到沙龙展览。虽然遭到沙龙的拒绝,但这部后来被誉为罗丹早期代表作的作品却极其重要。这幅作品展示了一个鼻子塌陷、面容憔悴的老人的形象。毫无疑问,这部作品的“缺陷”和“丑陋”是它被沙龙拒绝的原因。罗丹之前,法国雕塑创作的大众口味是带有浪漫气质的古典风格。例如,为巴黎凯旋门创作著名浮雕《马赛曲》的路德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艺术家,路德的学生卡帕为巴黎歌剧院创作的大型装饰性群体雕塑《舞蹈》也是代表这一时期法国雕塑风格的著名作品。然而,即使是这部具有鲜明学院风格的作品,也因其裸体形象而受到社会保守主义的批评,这表明罗丹开始艺术创作时,社会上雕塑的审美趣味相当保守。但罗丹作品的颠覆力是必不可少的,他直接颠覆了艺术作品中追求“美”的审美趣味。罗丹自己说:“美无处不在。不是美在我们眼前消失了,而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美。所谓美,就是性格和表情。”也就是说,罗丹认为的美不是古典秩序和规则所制定的程式化的美,而是人们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发现的美。他所坚持的美,不在于表面的形式和效果,而在于表达内心真实的精神和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塌鼻子的人》以其丑陋的外表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和精神,也显示了艺术的美,类似的作品还有《美丽的欧默》,也叫《老妓女》。它展示了一个裸体的老妇人,她坐在膝盖上,低下头。她似乎在感叹流年,感受人生的悲哀。这部作品刚展出的时候,甚至有观众觉得很丑,捂脸。这些例子都表明,在罗丹看来,对艺术美的追求首先是写实的,捕捉对象的真实和个性也捕捉到了艺术美,这是罗丹艺术打破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审美实践,走向现代主义的第一步。

奥古斯特·罗丹思想家媒体

1881-1882年罗丹博物馆收藏的青铜71.5厘米×40厘米×58厘米

罗丹的艺术成熟期大致在19世纪70年代,也是印象主义兴起的时期。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人称罗丹为印象派雕塑家。事实上,罗丹的雕塑与印象派绘画没有太大关系。然而,就像对印象主义的颠覆一样,罗丹确实在形式上创造了新的雕塑形式。

罗丹的雕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像《思想者》这样的作品,另一种是像《吻》这样的作品。前者营造出粗犷厚重的形式感,后者继承古典传统,进一步提炼出形式质感和光影的微妙变化。这两种风格都涉及光的应用。1880年,罗丹受委托为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大门制作一套雕塑。出于这个原因,罗丹创作了《地狱之门》,它是根据但丁的《神曲》改编的,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浅浮雕、高浮雕和圆形雕塑。虽然这部作品直到1917年罗丹去世才完成,但《地狱之门》的许多组件都以单一雕塑而闻名,包括《思想者》。罗丹构思之初,就想把但丁的形象展现出来,让他可以俯视《地狱之门》中他脚下的场景。这个形象原本设定为“诗人”。此后,在罗丹的不断提炼和修改中,“诗人”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思想者”,并在1906年被放大成182厘米的青铜单品雕塑展出。《思想者》展示了一个裸体男人蹲在石头上,一只手放在下巴上,另一只手放在膝盖上思考。虽然这部作品在肌肉骨骼上依然有严谨的结构和细微的变化,但罗丹在造型上保留了更多的手性痕迹,比如头发和五官的处理,多少有些浪漫。这种形式特征与作品所包含的内在精神张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思想的力量及其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在光线的作用下,人物身体上细微的结构变化得以呈现,这在一般的观赏中很容易被忽略,这与罗丹在创作过程中的细致观察密不可分。在但丁的神曲《地狱》中,保罗·马拉泰斯塔和里米尼的弗朗西丝卡是一对因出轨而被判地狱的夫妇。《吻》的主题就是这个情欲带来的悲剧故事。这部作品体现了罗丹深厚的古典基础。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品本身对光的观察和把握非常好。在光线的作用下,你可以看到光滑细腻的皮肤下肌肉微妙的张力变化。这些处理使作品像绘画色彩一样丰富,有流动感和节奏感。而且两个人体的结合和身体内部的张力使得工作进一步扩大了空。罗丹巧妙地让光线穿透四肢的空,产生复杂的黑白灰关系。另外,人物坐的石头的粗糙质感与细腻的形体对比,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就像一首光的协奏曲。

奥古斯特·罗丹思想家中型部分

1881-1882年罗丹博物馆收藏的青铜71.5厘米×40厘米×58厘米

H·H·阿纳森说:“自十七世纪以来,直到二十世纪,雕塑才首次作为一门主要艺术出现”阿纳森在这里说的是,在艺术史中,雕塑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一直与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雕塑主要作为装饰性建筑的附属部分出现,罗丹是雕塑作为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作品出现的重要转折点。罗丹的雕塑作品通过取消了之前雕塑的固有基础,扩大了雕塑的空处理,将其转化为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作品,从固定的支撑中解放出来。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罗丹的加莱市民。加莱的市民是罗丹于1884年在法国西北部加莱委托建造的一座纪念碑,与英国隔海相望,以纪念英法百年战争中拯救这座城市的六位正直的人。1347年,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围攻加来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在城破后,同意赦免全城百姓,条件是城选六位当地名流,身穿衬衫,赤着脚,秃顶,脖子上绑着绳子,把加来的钥匙交给英王,然后为全城百姓而死。于是加莱首富奥斯塔斯和其他五名志愿者前往国王营地赠送钥匙,并准备牺牲自己拯救整个城市。他们被这六个人的正义行为所感动,然后,在被英国女王说服后,爱德华三世赦免了他们。这部作品本身的性质是一座丰碑,但在罗丹的构思中,他试图把人物放在真实的场景中,通过不同人物的气质来表现他们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拯救整个城市。所以他提出取消雕塑的基座,直接放在地面上,让观者深刻体会作品的悲壮氛围。罗丹对雕塑基座的溶解处理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后来成为现代主义雕塑的典型特征。一方面,通过将雕塑直接放置在地面上,打破了古典雕塑的欣赏方式,因为基座上的雕塑永远是物体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观众只能从正面向上看,看得更多。取消基座后,它驱散了这种神圣感,使雕塑成为现实中真实物体和可触摸物体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基座的取消使作品在现实中能够独立创造自己的艺术空,尤其是像加来的勃艮第人这样的群体雕塑,其位置空在六个正直的人前往英国国王的营地的过程中起到了营造沉重气氛的作用。所以围绕雕塑,其实就是在罗丹之后,现代主义雕塑才开始放弃基座,直接把塑造好的形体放到现实中空。

奥古斯特·罗丹之吻大号184cm x 112cm x 110 cm

罗丹博物馆收藏的石膏1888-1898

亲吻侧面

在讨论罗丹雕塑的审美特征时,许多研究者都强调:“罗丹的美是从特殊事物中挖掘出来的一种个性和特征,是一种真正尊重自然的观看态度。”的确,罗丹雕塑的审美特征来源于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而这种现实主义的提炼又试图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但是这种现实的想法背后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呢?其实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对人的重视,尤其是对人的情感和欲望的重视。与以往的古典主义相比,这意味着重新发现人。罗丹之前的著名雕塑家,如路德、喀尔巴鄂,他们的雕塑很重要,很有感染力,但他们作品中的人本质上并不是现实主义者,而是从大量现实主义人物身上提炼出来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符号,是某种精神的象征,如以马赛曲为象征的无畏的革命精神,或以舞蹈为象征的音乐艺术的节奏和韵律等。另一方面,罗丹非常重视罗丹雕塑中个人的独特精神。即使是那些具有最普遍象征意义的作品,如《思想者》,也有其独特之处。另外,像《吻》这样的作品,虽然人物形象并不独特,但作品中最重要的是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和欲望,就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样。

在罗丹的早期作品中,《青铜时代》是最能体现他的人类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虽然这部作品没有像早期的《塌鼻子的人》那样通过直接再现身体的一些特征来表达这种现实,但这部作品所表达的人类的内在活力是罗丹后期作品始终坚持的东西。《青铜时代》展示了一个赤裸的年轻人站着,左手举着,右手压在头上。1877年这幅作品在巴黎沙龙展出时,因为它生动的再现,人们一度怀疑它是罗丹通过真人重塑模型而制成的。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最终证明这部作品是罗丹细致的观察和高超的技巧创造的杰作。但《青铜时代》的重要性不在于真实再现身体的手法,而在于作品中的人文特质,表达了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意味着精神和情感脱离肉体,就像作品本身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从雕塑的材料中脱颖而出一样。

奥古斯特·罗丹·巴尔扎克纪念雕像275厘米x 121厘米x 129厘米1898

罗丹博物馆藏品的正面和侧面

罗丹一生中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纪念碑雕像。虽然形状不同,但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表现现实的个性。他表达个性的方式往往不被大众接受。在这些作品中,巴尔扎克纪念碑是一个典型。1891年,罗丹接受作协委托,制作巴尔扎克纪念碑雕塑。从那以后,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重读巴尔扎克的所有作品,收集关于巴尔扎克外貌的资料,请生前为巴尔扎克做衣服的裁缝做一套新衣服,作为想象作者身材的参考,以及去巴尔扎克的家乡寻找一个酷似巴尔扎克的模特。罗丹为这部作品创作了不同的草稿,但最终版本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罗丹的雕像显示巴尔扎克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他头发蓬乱,穿着睡袍,双手藏在睡袍里,高昂着头,似乎在构思他的小说。正是这种不寻常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部作品被记者嘲讽为“企鹅”和“麻袋”,作协拒绝接受。直到罗丹死后22年,这件作品的铜像才被正式放置在巴黎街头。巴尔扎克的形象改变了以前古典雕塑中美化物体的传统。他要表现的是现实主义的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处于创作状态。正是对个性和现实的追求,使罗丹的作品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意识,走出了古典传统,从而开辟了雕塑艺术的新方向。

8月罗丹《地狱之门》第三稿109,8cm x 73,7cm x 28,5 cm

罗丹博物馆收藏的约1881-1882年的青铜

从现实主义精神出发,罗丹的艺术,无论是对形式的处理,对空的拓展,还是对真实的、个体的人的重新发现,都不同于罗丹雕塑以往所做出的贡献。他的作品不仅打开了当时现代主义雕塑的大门,即使今天再看也有震撼力。

罗丹,格塞尔,《罗丹的艺术理论》,傅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2版,第128页。

H.H .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农、巴·、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2月,第2版,第50页。

何主编,张光启、罗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7-28页。

文章转载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新闻网

1.《罗丹的雕塑作品 西方现代雕塑的转折点 ——罗丹的雕塑艺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罗丹的雕塑作品 西方现代雕塑的转折点 ——罗丹的雕塑艺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9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