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7月28日电“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合作在两国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参与下不断深化。如何才能更准确的匹配两国的优势和需求?28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上,与会的德国代表指出,需要“开放式合作”和“标准化框架”。
随着中德高层互访频繁,企业界互动活跃,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初见成效,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在中国建立了30多个示范项目,聚集了数百家德国企业。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未来两国将加强通信平台建设,深化标准化合作,包括共同推动国际标准的发展和推广。
“开放合作+标准化架构”正在成为两国业界的共识。
“德国和中国各有所长,”德国工业联合会中国首席代表汉娜·穆勒说。“德国擅长机械加工,有很多优秀的工程师。在中国,我们注意到许多公司在信息技术创新方面做得非常好。”。穆勒指出,基于两国制造业各自的特点,合作不应局限于大公司,还应包括中小企业。
GAMI全球先进制造研究院总经理托拜厄斯·阿恩特也认同开放式合作会促进创新,德中大小公司可以结成伙伴互相学习。他认为,很多在国内一直走在前列的初创企业,也是德国大公司的学习对象。
“许多德国企业已经是成熟的企业,正在考虑引入新的方法来促进效率的提高。中国有大量的新兴企业,它们需要新技术来提高生产能源效率,”IPK福龙霍夫创新体系和结构技术中心主任简-帕特瑞克卡说。作为欧洲最大的应用研究机构,IPK的经验是先做基础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实际应用。
西门子中央研究院首席顾问卡洛斯·莫拉认为,“工业4.0”意味着“数字化改变一切”,中德两国在政府和企业层面有着广泛的合作。
莫拉强调,要取得真正的成功,需要标准化、测试和标准化。例如,德国有一个标准化委员会,并建立了一个国家平台网络,以加快新技术的开发、转化和应用。
穆勒还指出,两国未来的合作方向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制定共同标准,建立标准化框架。
“合作最重要。”德国企业家认为,德国和中国可以通过合作创造新的理念和方法,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1.《德国企业界:德中对接智能制造需要"开放式合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德国企业界:德中对接智能制造需要"开放式合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98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