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觉的定义和类型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需要强调的是,感觉是当下的反映。如果我们回忆起我们见过的一件衣服的颜色是红色,虽然红色是衣服的光学性质,但这种心理活动已经不属于感觉,而属于记忆的范畴。

根据刺激来自体内还是体外,可分为内感和外感。内在感觉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和内脏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和疼痛。

二、各种感受

愿景

1.视觉的适当刺激

适合视觉的刺激是波长在380-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小于380nm的电磁波叫紫外线,波长大于780 nm的电磁波叫红外线。我们人类看不到紫外线和红外线,只能看到380-780 nm之间的电磁波,所以这个电磁波也叫可见光。

2.视觉

眼球是透明球体,外界光线通过角膜、前房、瞳孔进入晶状体,再通过玻璃体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是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膜,从外向内分为视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三层。视觉细胞层由直接接受光的视觉细胞组成,即锥体细胞和杆状细胞。

脊椎细胞呈锥形,集中在视网膜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的刺激下,它们可以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这就是明亮的视觉。杆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它们对弱光敏感,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不能分辨细节和颜色。这是黑暗视野。

从视网膜发出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枕叶后端,即视觉中枢,引起视觉。

3.色觉

色彩的特征

在强光下,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这和人们生活中常说的颜色不同,只指颜色。

颜色有三个特点:色相、明度、饱和度。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如黄色、绿色、蓝色等。亮度取决于光的物理强度。光强的单位是流明。光强越大,颜色看起来越亮。饱和度取决于颜色中灰色的比例。灰度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小。用棱镜从太阳光中分离出来的单色光是最纯净的颜色,饱和度为100%。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颜色都是单色光混合,混合过程会产生灰色,所以饱和度不是100%。

灰色为无色无色相,饱和度为0。灰色只有一个明度属性,明度范围从黑色到白色,中间是各种明度等级。

混色

混色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包括两种混合模式,即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指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混颜料就是混水彩颜料。色光混合产生的新颜色是各种混合光强度的叠加,所以更亮。当颜料混合时,各种颜色相互吸收,我们看到的最终结果是不相互吸收的颜色,所以它们的亮度比参与混合的颜色要暗。

如果两种颜色失去色相,变成灰色,那么这两种颜色就是互补色。红色和绿色是互补色,黄色和蓝色也是互补色。事实上,可见光谱中的任何颜色都有其对应的补色。牛顿环直径两端的颜色是互补色。在补色的问题上,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也是不同的。例如,当黄光和蓝光混合时,它们得到白光,但是当黄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合时,它们得到绿色。

色觉异常

根据色觉异常的程度,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色盲。

弱的人可以分辨颜色,但是灵敏度差。只有当光的波长相差很大时,他们才能区分不同的颜色。有些色盲可以分为红绿盲和黄蓝盲。一个红绿色盲是分不清光谱上的红光和绿光的。在红绿光对应的光谱上,他看到的是不同亮度的灰色,但能看到黄光和蓝光;黄色和蓝色的盲人也一样。色盲的人看不到任何颜色,只有不同亮度的灰色。

色觉异常的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色觉有缺陷,因为他们对亮度非常敏感,能够区分亮度的细微差别。他们可以从色觉正常的人那里学习某种颜色的名称,以对应他们看到的亮度的灰色。这个过程在童年就完成了,自然到没有别人会注意到。只有使用色觉异常检查工具才能发现色觉是否异常,比如石原慎太郎的色盲检查图标。

色觉异常多由遗传引起,属于性别遗传,即带有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比如男性色觉正常,女性色觉异常,那么他们的后代如果是男孩一定是100%色盲;如果后代是女生,那么女生就是100%的色盲基因携带者。即使男女都不是色盲,但女性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如果后代是男孩,50%可能是色盲,50%可能完全正常。如果他们的后代是女孩,50%可能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但并没有患病或者完全正常。所以女性色盲的数量只有男性色盲的十分之一。

2.听力

听觉的适当刺激和灵敏度

16-20000 Hz 空的空气振动频率是听觉合适的刺激范围,称为声波。16Hz以下的振动叫次声波,20000Hz以上的振动叫超声波,两者都是人耳听不见的。

由于外耳道的共振效应和中耳阻抗匹配的传声特性,人耳对1000-4000 Hz的声波最为敏感。可以理解,如果人耳只能听到声波,那么1000-4000 Hz的声波强度远低于其他频率;另一方面,如果声波强度相等,1000—4000赫兹的声波听起来比其他频率的声波更响亮。下面的等声曲线说明了以上两点。

人的听觉灵敏度与年龄有关,20岁前随年龄增加,60岁后随年龄减少。老年人的听力特点是先失去高频听力,然后从高频逐渐下降到中低频。

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灵敏度降低的现象称为听觉适应。一种声音的阈值由于另一种声音的干扰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声音掩蔽。声强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导致一定时间内听力灵敏度下降的现象,称为听力疲劳。如果这种效应持续累积,会导致永久性听力丧失。

听觉器官

听觉外周感受器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和内耳组成。耳廓可以收集声音,外耳道可以共振放大声音。鼓膜和听小骨通过阻抗匹配放大声音,然后通过卵圆窗传到内耳。内耳中的Corti器官将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颞上回和颞中回,形成听觉。

听力的特点

声音有三个特点:音色、响度、音色。音调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大;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在物理学中,周期性的声波叫做乐音;由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不规则的、非周期性的声波称为噪声。心理学上,所有人不想听的声音都是嘈杂的。比如你看书的时候,周围的音乐干扰了你的阅读,所以这个时候音乐也是嘈杂的。因此,噪声不仅是由声音的物理特性决定的,还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3.气味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适当刺激气味的是挥发性和有气味的物质。嗅觉感受器是鼻腔上部粘膜上的嗅觉细胞。嗅觉细胞可以将进入鼻腔的物质分子从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沿着嗅觉神经传递到中央后回,形成嗅觉。

气味是一种很难归类的感觉。至今仍标有引起气味的物质,如香味、气味等。人的嗅觉远不如某些动物。比如一些德国狗的嗅觉可以是人类的20万倍。

4.尝

分布在舌头和上颚的味蕾是味觉感受器。适当刺激味觉的是可溶性和有味道的物质。味蕾可以将刺激味蕾的物质的化学成分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舌咽神经传递到大脑中央后回形成味觉。

最基本的味道是甜、酸、苦、咸。我们平时品尝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种味道混合的结果。然而,混合的味道并不产生新的味道,而是保留了原有味道的成分。舌面不同部位对这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敏感度不同。舌尖甜,舌沿前部咸,舌沿后部酸,舌根苦。

味觉敏感度与身体的生理状况密切相关。比如饿的时候对甜、咸的敏感度较高,对酸、苦的敏感度较低;相反,它们对酸和苦味高度敏感,对甜味和咸味不太敏感。味觉敏感度也与嗅觉密切相关。当你失去嗅觉时,比如感冒,你什么也吃不下。

5.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是一个总称。皮肤上可以区分的感觉包括触摸、压力、振动、温度、寒冷和疼痛。刺激作用于皮肤,但在不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触感,而在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压迫感。

皮肤敏感指数称为两点阈值。在排除视觉的情况下,用两个钝针刺激皮肤相邻的两个点,可以检测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称为两点阈值。皮肤不同部位的两个阈值是不同的。手指和面部的阈值最小,脊柱的阈值最大,说明手指和面部最敏感,脊柱最不敏感。

皮肤指示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如果外界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则不会引起冷热感。皮肤容易适应冷热感,痛觉最难适应。

6.平衡感

平衡感的感受器是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能感受到人体的运动和重力,从而判断人体是直立、仰卧、加速、减速、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如果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微弱的刺激会引起其高度兴奋,从而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例如晕车,晕船。

7.锻炼意识

运动知觉的感受器分布在肌肉、肌腱和关节中,包括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反映身体各部位的位置、运动和肌肉张力。身体运动时,刺激运动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后索沿感觉神经上行,再经丘脑到达中央回后回,产生运动感觉。

8.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包括饥、饱、渴、窒息、疲劳、方便、性、痛,其感受器分布在内脏的壁上。

内脏感觉的性质比较模糊,不清楚是痛还是痒,也无法明确定位疼痛部位。此外,疼痛的特征也是放射性。比如心绞痛可能引起肩胛骨疼痛,阑尾炎可能引起腹痛。

当各种器官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不能诱发内脏感觉,只有内脏器官出现异常或病变时,才能有明显的内脏感觉。因此,如果患者排除了各种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并能明确指出某个器官特定位置的疼痛,则认为是精神疾病。

9.疼痛

疼痛是身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分布在全身所有组织。疼痛没有合适的刺激,任何刺激只要对身体有伤害都可以引起疼痛。

痛苦总是和痛苦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痛苦是最不能忍受的。遭受痛苦对身体有保护作用,是趋利避害的信号。没有痛苦的人是危险的。

不同的人对疼痛的敏感度差异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人对痛苦的理解、态度、性格、意志有关。一般来说,不怕痛会减轻疼痛带来的痛苦;越怕疼,越会觉得疼。

第三,感官现象

适应的感觉

在外界的不断作用下,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一些适应现象表现出敏感性降低,而另一些表现出敏感性增加。“长时间进入兰芝的房间闻不到它的香味,长时间进入鲍鱼的内脏闻不到它的气味”意味着气味的敏感性降低。

另外,最典型的感觉适应现象是暗适应和光适应。适应黑暗是从明亮的地方到黑暗的地方,在那里你一开始看不到任何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以看清东西,这是一个提高敏感度的过程。对光的适应是从暗到亮。正是因为在黑暗中灵敏度提高了,所以光线到达亮的地方特别刺眼。但很快就会逐渐清楚,这是一个敏感度降低的过程。

心理学更注重对黑暗的适应,因为很多工作都是在黑暗的环境中完成的。例如,x光室的医生需要在黑暗的环境中阅读电影。适应黑暗一般需要30分钟,也就是从亮到暗,在黑暗中看东西大概需要30分钟;对光的适应非常快,1-2分钟就可以完成,也就是从黑暗的地方到明亮的地方,刺眼的时间是1-2分钟。所以暗适应后,如果心脏受到光的刺激,暗适应就会被破坏。

所以对黑暗适应的保护很重要。发现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在光的作用下分解,是一个对光的适应过程;在黑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再次合成,这是一个对黑暗的适应过程。视紫红质的分解时间较短,而合成时间较长,这就是以上对黑暗的适应时间比对光的适应时间长的原因。所以,为了保护对黑暗的适应,必须尽量防止视紫红质被光分解。发现在波长620nm以上的红光照射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解决办法是佩戴红色眼镜,以防黑暗。

感觉喜欢后

外界停止刺激后,能保留一段时间的感官图像称为感官余像。比如一直盯着灯看,灯灭了之后,一个亮灯泡的图像还留在视野里。当感知到的余像与刺激具有相同的性质时,这个余像称为正余像;当感知到的余像与刺激相反时,称为负余像。色彩的负余像是刺激色的补色,比如,红色像是付出后的绿色,黄色像是付出后的蓝色。正负图像和后负片图像可以相互转换,后图像的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对比感

下图中,中间灰色部分的亮度是一样的。但好像黑色背景上的灰色明显比白色背景上的灰色亮,这是对比的结果。感觉对比是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导致敏感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不仅亮度有对比效果,颜色也有。下图中,如果你用力盯着中间的灰色方框,你会发现灰色逐渐变成粉红色。这是一种色彩对比的现象,其效果是产生对比色的补色。

此外,味觉、嗅觉、皮肤感觉也有对比现象。比如你闻了一点臭,然后又闻了一点香,那就更好闻了。

联觉

看到红色会觉得温暖,看到蓝色会觉得凉爽。一个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叫做联觉。

娱乐场所为了烘托温馨的气氛,往往会使用红、橙、黄等暖色;教室和病房需要安静,经常使用蓝色、绿色等冷色。另外,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通感是广告。相信下面这两个广告大家都很熟悉。为了突出巧克力的美味,加入肤感的效果,给人一种“丝滑”的感觉,使巧克力口感更佳;为了突出香水的香味,增加鲜艳花朵的视觉效果,让香水更香。

通感通常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即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通感。但有时联觉也有其特殊性。比如一个孩子看到红色会酸,看到蓝色会苦,别人可能感觉不到。当然,这种联觉可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接受社会“常规”观念的影响而消失。

1.《心理学基础 基础心理学——感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心理学基础 基础心理学——感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79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