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246字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对当前的舆论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话题的设置不仅会对公共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话语模式的影响和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网络用语和流行语,一度处于公共话语体系的边缘,有很大的走向主流的势头。特别是目前,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纸媒、电视台甚至新华社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出版平台。严肃新闻越来越多地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呈现在新媒体上。

面对这种日益频繁的同题作文和同领域的竞争,传统媒体如何创新话语体系成为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纸质媒体要想继续把握主流和话语权,就要在话题的设置上时刻关注网络和新媒体,在说话的方式上也要足够重视。

当然,纸质媒体的风格,尤其是党报,首先要正统、严肃。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把握话语的“网络化”趋势,而不是盲目跟风。

一个

好好想想,

网络语言不是禁区

过去,人们总是认为网络语言低俗、过时。但随着当前网络空的日益净化,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入侵”也越来越深刻,网络语言不仅在风格上有所提升,在使用环境上也从线上走向线下,开始大量进入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纸媒把所有的网络用语都当成肮脏的“黑话”、“脏话”显然是不合适的。

去年年底,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2018年互联网十大词汇”,其中有很多可以吸引世界的词汇,如“锦鲤”、“C位”。“锦鲤”这个词是用来形容运气好的人。去年国庆期间,支付宝推出抽奖活动,中奖者被称为“中国锦鲤”。随着这项活动的日益普及,“锦鲤”一词也从人群中传播到了公众中。人们对“锦鲤”的热情代表了他们对美好愿望和生活的向往。

善用网络用语,有利于提高纸媒的亲近性、吸引力和亲和力。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向人民学习语言。人民的词汇非常丰富生动,展现了现实生活。”当今的网络语言,不是最生动形象的大众语言吗?党报的话语体系如果还拘泥于旧有规则,回避活泼的网络语言,会留下沉闷的印象。久而久之,不仅会吸引年轻读者和新用户,还会造成老用户和老读者的流失。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到:“党八股的第四罪是:语言无味,像个乞丐。上海人叫萧炎的人物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很干,看起来很丑。”

比如最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报道国际时事时,经常使用“退团”这个词。比如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华社就发表了题为《美国退出集团,世界继续前进》的通讯。文章内容严肃,但标题贴近生动。

此外,党报作为上下级感情的沟通渠道和纽带,也有义务将网络语言带入大众空,让党报的主要受众党员干部了解和熟悉网络语言,让他们在与群众对话时熟悉群众的话语模式和话语体系。

2

保持方向稳定,

不要盲目跟风

创新纸媒话语体系,要用好网络语言,用好网络语言。用好的前提是充分了解网络语言的“前世”。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网络语言保持高度敏感,比如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官方账号、bilibili视频网站等。,是最新最“时尚”的网络语言的集散地。平时要多注意吸收这些平台的营养。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因素:

1.避免庸俗化。不可否认,时至今日,网上还是有一些低俗的术语,不能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网络语言时,我们必须对其起源和传播有充分的了解。事实证明,很多网络用语表面上没有问题,但网络用语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考虑到报纸的风格和质量,我们仍然应该对使用的网络术语有充分的了解。比如“下大力气创造奇迹”这个词,看似没有错,但查其出处,就能看出这是一个抢劫未遂的罪犯吸毒后说的话,在网上被网友戏谑地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尼玛”、“但是有蛋”、“蛋疼”等一些粗鄙的网络用语,应该不会出现在纸质媒体上。纸质媒体不能成为低俗文化的滋生地。

2.避免歧义。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往往有夸张的成分。报纸在力求准确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在创新话语体系时,始终要把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进入2019年,很多新媒体和网络平台都喜欢故意翻翻“2019”来表现时间长,比如“9102,你怎么没有XXXXX”。这种夸张只是大家在网上嘲讽而已。最好不要出现在争取完整真实的新闻五行的纸质媒体上。

另外,也要考虑到不同平台的受众阅读期望不同,接受程度自然也不同。对于纸媒来说,读者的期待是看到权威严谨的报道。所以在网络用语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免使用一些生僻字。

此外,我们还应该考虑网络语言背后的情感,这与新闻本身传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如果有些网络用语是用来调侃和开玩笑的,那就不要在严肃的报道中使用。

3.避免过度滥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应该是纸质媒体在创新话语体系中的亮点和点睛之笔,而不是整体。如果一个新闻页面充斥着网络语言,必然会让读者怀疑这个页面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事实上,创新的叙事方式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是创新的纸媒话语体系的体现。如果每次提到创新的话语体系,就只能想到网络语言的运用,这是一个记者和编辑技能耗尽,盲目跟风的表现。

多元呈现,

拿网络话语系统的本质来说

近年来,浙江日报编辑中心编辑部高度重视创新话语体系,版面呈现出清新活泼的特色。

在部门编辑的构成中,“80后”是主体,甚至是“90后”。每个人吸收新鲜知识都很快,转化得也很好。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平时,我们都会对当前话语体系的变化或创新进行深入沟通,或者通过小组学习或微信上的小组讨论。

在具体业务中,编辑逐渐负责踩油门,部门主管甚至报社领导起到“控速”甚至“踩刹车”的作用,做到“大胆尝试,认真验证”。在编辑过程中,鼓励大胆创新,给予编辑充分的创作时间空,在讲政治、求真的前提下,倡导用户视角和效果导向。

大胆创新后,仔细检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汉语每年产生约1000个新词。这1000个字每个都能通过纸媒传播吗?不可否认,纸质媒体,尤其是党报,往往成为语言和词汇使用的标准甚至认证。比如2010年,人民日报在标题“江苏是文化强省”中使用了“给力”二字,引起了一轮关注。甚至有人以此为主流媒体为“给力”一词正名。可见人们对传统主流媒体“涉水”网络语言的理解和期待。所以检查这个环节很重要。浙江日报非常重视对网络语言使用的控制,会反复验证区分网络语言可能存在的风险,既不会因为噎废食,也不会随意使用。

除了网络语言,编辑中心的编辑部也非常注重新闻文章的多元化呈现。比如首页,对于严肃的时政报道,大量的报道以“新闻导读”、“新闻摘要”的形式被拆解提炼,满足用户快速阅读的需求。近日,《浙江日报》专门设立了“光明基层招聘”专栏。栏目名称“赵亮”借鉴了网络语言的风格。本专栏旨在呈现各地基层工作的亮点,为其他基层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案例。在表达形式上,采用直白的表达方式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在呈现形式上,编辑器会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原本枯燥的基层工作流程。此外,专栏还借鉴网络平台流行的评论形式,设立“圆桌”专栏,邀请报告中相关人士或业内人士进行简短评论和讨论。这种多子列的呈现方式到目前为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在传统媒体创新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话语体系和传统媒体话语体系不再是两条截然不同的线。尤其是目前,传统媒体要想继续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继续扩大舆论阵地,更需要用人们能够理解和喜爱的形式和文字讲述故事。所以要充分考虑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带来的新思维和新体验。无论是网络用语的使用,还是网络呈现形式的创新,都不要敬而远之,也不要盲目跟风,扔掉报纸。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网络之精华,去网络之糟粕。

原文|滕威浙江日报编辑中心新闻编辑部编辑来源:媒体评论

不小心又多了10万+,本报官方,为什么?

1.《纷繁芜杂 网络语言纷繁芜杂,传统媒体该如何拿捏取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纷繁芜杂 网络语言纷繁芜杂,传统媒体该如何拿捏取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80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