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饱受雾霾之苦的人们不禁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诗经》中有关于霾的记载,甲骨文中出现“霾”字,说明霾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现在也不是唯一的了。
在古代,霾主要是指由于风、雨、雾和灰尘的作用,空空气多云,大面积灰蒙蒙的现象。《金淑田文志忠》对蟑螂有一个确切的解释:“天地昏尘,十日五日,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谓之蟑螂。”
可以看出,霾是多尘、多云、持续时间长、视力差的一种情况。然而,古代霾的物理含量可能与现在的霾有很大不同。在过去的阴霾中,空气体中的悬浮固体主要是粉尘。现在,除了灰尘,还有大量的工业颗粒污染物,如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化合物。
虽然古代的雾霾不如现在频繁,但通过搜集史料仍能找到许多关于雾霾的记载,但有时并不使用“霾”或“雾霾”二字,而是作为一种现象来描述,如的“五行”、的“卓”、“孟、魏、红”;《永丰传》“天气阴,太阳侵”。
也有直接用“痰”字或“痰”字与其他字组合的记录。如《明宪宗实录》记载成化四年,“自春夏之交,天气寒冷,风阴...这一两天黄雾遮日,昼夜无星。”明朝成化十七年四月,“大风霾空”。成化二十一年,"正月末,从陈到午,京城阴云密布,四分五裂。"“三天之后,阴霾又会升起,五天之内不会散去,便于水运,京城的官仓也就着急了。”
清朝也是如此。康熙六十年,“今放,黄雾遮,沙遮日。”嘉庆十五年“入京十二月后,雾时有升,甚至登顶,宛平、大兴有报。”“琼岛多雾,封闭,难以见真物。京山公园藏在风雨里,宫里的人藏在庙里,不时还有人来访。”咸丰六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风雨时近京师,以昌平、宛平为强。”
古代诗人在诗中偶尔会提到雾霾。比如李白的《商安州李昌史书》:“是早晕,晨雾未收。”柳宗元《与杨京兆书》:“骚扰是内生的,迷雾中弥漫着悲苦。“这说明古代也有非常严重的霾害。
遇到雾霾,尊重天空,敬畏生命
面对严重的雾霾灾害,古人是如何应对的?有点像问和尚怎么梳头。现在科技发达,没有好办法控制雾霾。古人能有什么好办法?他们无法科学地解释这些自然灾害,只能用神秘主义来应对。皇帝认罪是一种“治”法。
原因是中国有“天人感应”论,汉代董仲舒就阐述过。其中“灾害与灾害”论将国家大事与灾害与灾害完全联系起来:“国家会迷失方向,但天道第一报灾,但不知自省,被警察怕。我还是不懂改变,但我受伤了,甚至被打败了。”灾难的发生被认为是皇帝治国失职的结果。一旦灾难发生,皇帝可能会犯罪,反思自己的管理,以寻求上天的宽恕。
《韩曙》记载:“成元年,西北如四月火光。早晨,风从西北方开始,云红黄,人间闭塞。夜间降落地面的人,也是尘土飞扬。”从文字上看,这是由风卷起灰尘形成的黄色雾霾天气。情况相当严重,范围很广。政府和人民都感到震惊和害怕,认为当天堂发生灾难时,当权者将被“谴责”。汉成帝看到这种情况就慌了,不可能缩着头躲开。他很快就发了认罪书,说:“我继承了先帝的圣线,没有深入地涉路,什么都不知道。那是因为阴阳之误,日月之光,红色的黄之,充斥了整个世界。我很尴尬。”很明显,黄霾的消散不是因为皇帝的罪过,而是全世界的人都会感受到皇帝的洪恩,与其说是治霾,不如说是治人心。放肆,www.fun48.com
“治”的第二种方式是推荐人才,贬奸夫,贬贪污。这是皇帝罪的一部分。因为失去了政治权力和道德,上帝用极端天气雾霾来“谴责”。皇帝检讨了他的各种失职,其中自然包括了用奸贼和小人的错误。要认真纠正错误,就要“亲德,远非小人”,用好方正之人,避免一些无能的官员,惩罚一些违法犯罪的官员,甚至欺负世界。
据《汉书·郎雷传》记载,杨家二年正月,“自始有怒,月不亮,天不宣曜”,也就是说,自新年开始,常有阴霾,其中暗,日月不明,天下忧,视为异。著名学者郎凯向皇帝推荐了黄琼和古力。原因是“霾雾遮日”“天地阴”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者而生气。如果“任用贤人”体现了皇帝的仁心,天气就会转好,太阳照着,月亮照着,星星照着,就有了一个安定而细致的形象。这种方法对于治霾当然没什么用,但是间接有利于国家治理和人民福祉,所以可以说是每朵云都有一线希望。
第三种“治理”方式是要求公务员、武将斋戒数日,禁止各地宰杀,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走。这大致是因为古人视雾霾为恶,来世势不可挡,所以只能“求神为鬼”,用“魔一尺高,道一丈高”的手段来对待雾霾。
《元史》记载,元朝第六年,元大都有大风。“雾锁京师,多日不见日,门隐风。”“风已经覆盖首都好几天了。皇帝畏神之怒,遣礼部焚香拜天,祈神驱风。”雾霾猛烈,强烈,持续时间很长。皇帝明显感觉到国家的政治事务出了问题,这让上帝很生气。他迅速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香,拜神,求神息怒。
也有皇帝亲自烧香拜天。比如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雾霾,持续了好几天,能见度极低。为了安全起见,通惠河上的粮食运输不得不停止。结果粮食运不进北京,各大粮仓都很着急,似乎影响了官员的工资发放。乾隆皇帝派官员在天坛外祭天,而他则带领群臣在故宫太和殿前焚香祈祷,以移神仙,克服雾霾。然而,乡亲们遵循葫芦画瓢。遇到霾灾,就去龙王庙烧香拜佛,求龙王“驱霾祈雨”,当然不会有效果。
“治理”的第四种方式是在生产中做出一些对策。比如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发生了风霾,两个都城的农民“采摘时都有一点稀疏的幼苗,以防止风霾”。这不是治霾,而是防风,为了防止庄稼被风霾吹倒。在古代,雾霾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外力”,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治愈雾霾。古人显然脱不了干系,但他们的敬天敬畏生命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1.《古代有没有雾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古代有没有雾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807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