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在广东惠州举行出征仪式。

  左图:驻刚果维和工兵分队军士长刘安涉水作业。右图: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杨剑穿戴防护服,准备进行扫雷作业。

  2017年6月17日,中国第五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士官谭全扬在当地执勤。

  非洲、中东、东南亚……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纪律严明、专业过硬的中国军人,用无私的奉献和果敢的行动,为祖国赢得了赞誉,也书写着中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维和军人的素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高素质的军人、高水准的装备,堪称一流。中国对维和事业的贡献,值得大书特书。”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的评价,道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军人的肯定与欣赏。

  “宁可让生命透支,也不能让使命欠账”

  李逸达 周孟亮

  南苏丹——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这里武装派别林立,种族矛盾错综复杂,内战仍未停止。中国第三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官兵,每天需要在危险的任务区执行常态化武装巡逻,随时可能遭遇来自丛林深处的冷枪,死神近在咫尺。

  一些外国军官常常发问,中国军人靠什么保持旺盛斗志?对此,营长丁海龙淡淡一笑,这源自我们内心深处的使命担当!加纳籍作战科长琥珀曾评价道,为了使命荣誉,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中国官兵也敢于向危险前进。

  “宁可让生命透支,也不能让使命欠账!”这是维和步兵营排长王文超直面战火考验时的抉择。3月12日晚,南苏丹边境城镇耶伊突然爆发武装冲突,7名联合国民事人员居住的旅馆处于交火地带。剧烈的爆炸声响彻夜空,脚下的大地不时颤动,多枚流弹接连击中旅馆外墙,民事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战火中,百姓纷纷逃离,王文超却和战友们带领车队驶向交火区域,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说实话,危险谁都担心,可护卫对象处于危险中,如果我们不去救援就是失职。”面对武装冲突,第一次接触战争的王文超感受到了使命和责任的力量。危急关头,他和战友们主动请缨参加营救行动。

  救援车队刚驶出临时行动基地,就迎面遭遇数辆带有重机枪的皮卡车,不时有班组规模的武装分子向交火地点疾驰而去,并来回穿梭射击。

  行进到距旅馆约100米处,救援车队被15名士兵拦住去路。“我们每耽搁一秒,危险就增加一分。”紧急关头,王文超和战友们迅速下车同武装分子进行交涉。经过努力,救援车队通过武装分子层层拦阻,安全到达旅馆,成功将民事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域。

  “要不是你们,我们肯定就没命了。”事后,一名从战火中被营救出来的联合国民事人员,抚摸着王文超臂章上的五星红旗激动地哭了,“感谢中国,感谢中国!”

  载誉而归的中国官兵,紧接着又面临另一场严峻考验。盘踞在联合国一处难民营周围丛林中的非法武装分子,短短一周就实施了两起袭击联合国保安和抢劫村民事件,成为当地和平安宁的最大隐患。

  为了震慑非法武装分子的嚣张气焰,根据联南苏团安排,中国维和官兵再次挺进这一危险区域。烈日下,地表温度超过50摄氏度,穿戴着22公斤重装具的维和官兵汗流浃背。“官兵们既要执行任务,还要保持高度戒备,对体力和精力都是极大的考验。”随队军医刘学武心疼地说,在这种天气下执行任务,我们的官兵真是视使命重于生命!

  行动结束后,当地一位名叫萨莉雅的六旬老人流着热泪,拉着中国维和官兵的手喃喃道,“你们就是上帝派来保护我们的天使!”

  部署到任务区半年以来,凭借敢于担当的敬业精神和技术精湛的专业素养,中国第三批维和步兵营已成为联南苏团执行武装护卫任务最多、行驶里程最远的维和部队,被联南苏团特别代表大卫·希勒称为值得信赖的模范营。

  在联合国营地里,经常有人询问,难道中国官兵就不怕牺牲吗?教导员王斌动情地说道,“我们的职责就是守卫和平,如果我们胆怯畏惧,当地老百姓何来幸福安宁?维和就该不怕牺牲,这就是中国军人的使命!”

  “为了和平,我愿做‘刀尖上的舞者’”

  李 岗 董永康

  地中海东岸,南黎巴嫩地区,一名中国扫雷军人广为人知。他叫杨剑,云南景东人,陆军第七十五集团军某旅中尉军官。他先后4次参加黎巴嫩维和,从一名扫雷作业手到扫雷组长,再到扫雷监督员,把所有扫雷岗位都干了一遍,成为扫雷专业里的行家里手。

  今年6月9日,在中国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通过联合国扫雷排爆资质认证的现场,考官纳吉看到扫雷二组监督员杨剑,先是一愣,紧跟着大呼:“杨,你又回来了。”

  2007年2月,杨剑刚晋升士官,即参加第二批赴黎维和部队。当时,黎以战争刚刚结束,随时还可能爆发大规模冲突。黎以战争中,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牺牲,3名中国维和官兵被炮弹炸伤,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凸显出黎巴嫩严峻的安全形势。

  杨剑坚定地认为,军人就应该去最危险的一线。他第一个提交申请书。尽管过去了10年,杨剑一直记得第一次执行任务,是到周边村庄的果园清排子母弹,其艰辛和危险仍历历在目。从那一刻开始,他为这片土地的和平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杨剑每次参加维和,大部分时间都在“蓝线”扫雷。“蓝线”是联合国、黎巴嫩、以色列三方达成的撤军线,由维和部队栽设的“蓝桶”连接而成。杨剑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布满地雷的“蓝线”上,开辟出安全通道,为建筑工兵栽设“蓝桶”提供条件。

  有的地雷被雨水冲刷而移位,有的地雷设置了诡计装置,有的地雷因埋设时间过久而不稳定……这些都是扫雷作业中经常遇到的危险情况。自2006年以来,中国扫雷官兵一茬茬奋战在“蓝线”。他们把迈出的每一步,都当成事关生死的关键一步,创造了扫雷11年“零伤亡”的奇迹。

  “蓝线”是比较敏感的地方,黎以冲突都从这里爆发。“蓝线”作业,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今年是杨剑第四次踏上黎巴嫩的土地,当地安全形势仍然不乐观。部队轮换到位的两个月内,就接到几起维和人员被当地武装扣押的通报,看到了多起当地政府军抓捕非法难民的事件。杨剑宿舍里挂着的南黎地形图上,标记了十多个红色的三角警示符号,这些都是发生袭击和扣押联合国人员事件的地点。每次出任务前,他都要认真研究部队机动路线,避开敏感地域和道路,并做足应对突发情况准备,确保部队远离危险。

  有人问杨剑:“你多次参加维和,一直在雷场奋战,为了啥?”

  杨剑笑着回答:“无论第几次参加维和,都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维和官兵的扫雷速度和扫雷质量震惊了联黎部队,友军不断派人来取经,但每次都是期望而来、失望而归。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不外传的绝招,只是中国军人比别人更努力,付出更多汗水而已。

  扫雷排爆,极其危险,被很多人称作“刀尖上的舞蹈”。在中国第十六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像杨剑这样的扫雷官兵还有很多。他们远离祖国、远离亲人,在异国他乡的复杂环境中,用“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的铮铮誓言,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正如杨剑常说的:“为了和平,我愿做‘刀尖上的舞者’”。

  

  “对得起头上蓝盔和肩上绣的五星红旗”

  曹 蕾 郑家意

  刚果地处非洲中西部,这里的热带雨林气候在孕育大片原始森林的同时,也为埃博拉、疟疾、霍乱等提供了滋生环境。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刚果导致40多人丧生,这种病毒致死率高达88%,被国际上列为最高防范等级的传染病。今年5月,世卫组织通报刚果北部再次暴发埃博拉疫情。

  此时,距离疫区40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里,中国第二十批驻刚果维和工兵分队米提分遣队的官兵,正在展开“米提至姆嘎巴重要战略通道修复”关键工程。

  这条通道穿过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腹地,森林里频繁出没的黑猩猩、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潜在携带者,无处不在的蚊虫是疟疾的主要传播源。“之前维和分队有过感染疟疾的病例,现在又暴发了埃博拉疫情,对我而言,最大的压力是应对传染病威胁。所以,上工前防护,下工后洗消,是必须落实的铁规矩。”米提分遣队队长朱国瑞如是说。

  这条道路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连接两个省会城市的重要通道,经过50多年的风雨洗礼,如今早已面目全非。刚果的雨季长达6个月。谈起雨季施工,副队长吕月云印象极深:“有时候上午天气不错,大家铆足劲平整了很长一段路,还没来得及压实,突然间就下起大暴雨,一天的工作就白干了,而且会留下一个更烂的烂泥摊子。”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分遣队13名官兵带着7台工程机械和车辆装备,连续奋战了7个多月。履带式推土机清理道路两侧杂草和土石障碍,挖掘机填埋深坑,平地机取平路面,压路机层层压实,如此循环往复,一米一米向前推进。

  长年在当地负责巡逻警戒的政府军中尉穆布希维克诺说:“自从中国工兵修好了这条路,从布尼亚基里和布卡武市区来的摩托车和汽车出行变得都非常方便。很感谢你们的付出!”

  同样是道路修复任务,200公里之外的乌维拉分遣队面临的情况又大不相同。乌维拉任务区位于刚果最东端,紧邻布伦迪、卢旺达两国,是刚果政府管控最薄弱的地区之一,这里集中了“马伊马伊”“民族解放战线”等5支反政府武装,军政关系错综复杂,安全形势极不稳定。

  2016年11月7日早晨,乌维拉分遣队像平时一样正驱车前往施工点,对讲机里突然传来紧急呼叫:“101,101,前方不明人群聚集,道路受阻!”第二次维和的队长李红强敏锐地意识到,今天的情况明显不同。人群手持木棍和刀具向我方车队围了过来,有人向车队比划“抹脖子”的动作,两三个人甚至直接爬上车拍打玻璃,场面十分混乱。

  维和部队首先要恪守“保持中立和最低限度使用武力”的原则,李红强果断指挥巴基斯坦武装护卫驱离人群,而后按照紧急遇险处置程序,尾车变头车分批调转车头,迅速返回营区。事后得知,政府军在村子里枪杀一名平民引发示威,进而爆发冲突,分遣队被误认为是前来镇压游行的军警而受到围堵。

  今年3月,强降雨导致河水暴涨,冲毁了瓦伦古一处河道上的桥梁,切断了河对岸的巴基斯坦维和4营以及附近几个村镇的交通供给线。瓦伦古分遣队临危受命修复桥梁。要修新桥,必须将已经垮塌一半的旧桥拆除。在尝试多种方法均无果的情况下,分遣队队长李凡军决定,采取最原始的办法——人工下水拆除倒塌的桥墩,并清理河道里的堆积物。

  齐腰深的河水流速很快,大量的树根、原木裹挟着泥沙翻卷而下。水性最好的四级军士长刘安在腰上系好缆绳,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河里,用绳子将杂物一件一件捆绑固定,再由岸上人员配合逐一拖走。一天下来,刘安的脚被水浸泡得泛白起皱,腿上伤痕累累。桥梁施工点附近缺少石料,12名官兵就将石料一块一块搬上车运到河边,再肩扛手抱沉入河底,即使戴着手套,一个工程下来,手上都磨满了老茧。就这样,他们只用了30个工作日就高标准交工,比联合国核准的时间提前了15天。

  上士王博说:“我们代表国家出来维和,不管干什么,都要对得起头上蓝盔和肩上绣的五星红旗。”

  当地时间7月20日,中国第二十批驻刚果维和分队218名官兵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中国维和官兵所作的贡献不仅对联稳团的部队机动有重要意义,更是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福利。”联稳团部队司令麦格韦比中将在授勋仪式上高度评价中国维和分队。

  维和工兵分队)

  图片由各维和部队提供

1.《书写中国 书写中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书写中国 书写中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84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