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源位于湖北省西部,与原始森林相连,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资源。这里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是天然的氧吧和景区,是游客旅游度假的绝佳圣地。让我与你分享漳河源生态景区旅游攻略。

漳河元吉

7月盛夏,我们去了一个叫“世外桃源”的地方,在——张河源。然而,这条漳河位于荆楚之地湖北南漳,而不是曹操建都邺城并修建下三塔的杜威漳河。早就听说漳河的源头很美,亚热带。时至今日,十里河沿岸仍有原始的造纸厂、古老的石渠水车和建于清代的百年建筑,令我们神往。

在朋友南漳县财政局刘局长的陪同下,我们开始了漳河源之旅。汽车在绿色的山峰和青山之间飞驰。大约一个小时后,车在一个叫龙王冲的地方下了水泥路,在乡间公路上行驶了10多公里。当它到达河边的村庄时,已经是中午了。

村委会的王主任安排我们吃午饭,然后充当导游带我们去。前方道路不再通车,我下车步行。

王主任告诉我们,漳河的源头是两个泉,一个大鱼泉,一个小鱼泉。源头有一个自然村,村民姓陈,世代造纸,所以叫纸厂。要到达陈嘉造纸厂,你必须沿着一条上下十多英里的悬崖小路攀登。

转过几个山头,穿过几片密林。前面是悬崖边的小路,是通往造纸厂的必经之路,也是漳河的源头。小路宽约一尺,都是沿着石墙凿出来的。左边是岩壁,右边是悬崖。

往下看,百丈深的悬崖让人头晕目眩。好在悬崖边的竹林茂密,形成了一个遮挡,行人不会滑下悬崖摔成碎片。悬崖边的竹林又近又深,行人看不到悬崖边,很有安全感。

当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石径向下爬了一里多的时候,透过崖边的竹林向崖下望去,只见郁郁葱葱的山谷中嵌着几栋绿色的房子和带有黑点的瓦房。王主任说他们是陈的纸厂。

王主任站在悬崖边,手里拿着喇叭往下喊。谷底那边传来回音,王主任大声说:“告诉陈老,晚上有客人!”在另一边。

我们继续沿着悬崖之间的小路往下爬,一路气喘吁吁,终于到了谷底,汗流浃背。还好我的同路人没有心脏病,不然我的心脏会受到惊吓和紧张。

在谷底,一条大约20英尺宽的河流横在我们面前。抬头望天,两岸千仞绝壁,天只剩一线。在悬崖之间,一簇簇茂盛的竹子笔直地出现,直插云端。只有一缕蓝天如洗,白云如白棉,轻轻地缠绕着山顶。

河水从巍峨的群山中流出,河水清澈,一尘不染。一座石坝横跨河道,河水漫过石坝,发出巨大声响。轰鸣的水声在峡谷中回荡。

真是山顶白云缭绕,谷底流水潺潺。我们踏上石坝,趟过清澈的小溪。清澈碧波的河水冲刷着我们的双脚和青翠的山谷,似乎要把世间的尘埃都洗去。

过了河,一座大和白墙的古宅出现在我们面前。门前是一条长满青苔的古老石渠,渠中的水汩汩作响。房子旁边是一个菜园,种满了瓜和藤蔓,还有一丛丛的芭蕉和棕榈树。房子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长满了竹子。

不远处,巨大的木轮水车、石磨、石臼、石槽,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古朴美丽的原始古村落。这是陈嘉造纸厂。

王主任带我们进了一栋古色古香的三层小楼,东西两栋,穿过侧廊的天井。钍

原来有11只,现在还剩8只,都生活在漳河源头。这座房子建于清朝末期。有两个老兄弟,他们的兄弟住在前楼。看这老房子,虽然檩条柱子冒烟,但当年的朱砂漆还是能看出来的。

老式木门,雕花窗格,飞檐和拱门,钩形装饰。青石的台阶用青石条凿成,天井用青石和大方的青砖铺成。

走廊和地板都是用瓦灰和桐油铺成的,历经百年,依然坚如磐石,花纹美观。整个建筑可以看出当时的宏伟,以及陈家的财富。

看到客人来了,陈老打发了一个后生,吩咐了几句,那后生就出去了。此时天已经黑了,夜色已经笼罩了屋后的山沟。过了一会儿,山那边好像有人说话,一问,是那个已经跳到对面山顶的年轻人。

我们对自己的速度感到惊讶,就像猿一样。我们不得不走了半天,然后瞬间就到了。大约一小时后,来世已经回来了。竹篮里装满了酒和各种菜肴。我们知道后就去了山外的酒店。我们惊呆了,这么黑,万一掉下山怎么办?来世笑道:“没事,我习惯了。”

晚餐非常丰盛。除了园子里种的菜,梁上的腊肉,河里还有一种无名的鱼,没有鳞,很好吃。陈老和我们边吃边聊。49年后,陈的后人仍到沿河十里的漳河源。他们仍然把竹子和造纸作为他们的生意,而不是农业生产。

事实上,漳河两岸山高坡陡,除了满山峭壁的青竹和山谷中湍急的漳河,实在没有什么土地可以耕种。

陈的后人出山要爬上十几里的山崖,纸莎草的制作全靠抬筐出山。油、盐、米、醋都是用纸交换的,纸莎草的制作还是最初的水车作坊。

随着社会的发展,造纸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外地来的现代纸,陈老称之为洋纸,质好价优,本土纸难以生存。因为山路险高,造纸厂至今没有通电。这里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手机也没有信号。

没有电视,外面的新闻就靠一台收音机,照明还是煤油灯和蜡烛。陈老说煤油灯好,玻璃罩不好买。

因为外出不便,老人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山了。近年来,他当选为县CPPCC议员,每次外出开会他都被背诵。他老婆几十年没出山了。

陈老有两个女人,一个

嫁山外,一在家招婿。我们惊异:都廿一世纪了,竟还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桃源虽好,但有一难,就是就医难。因路险僻,家人生病,医生来这里不便,陈老一孙女就是在儿时因发烧救治不及时而成聋哑。我们亦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负面效应。毕竟是现代社会了,陈氏家人应随时了知外面的世界。

如今,陈老的两个孙女已在山外读书,一读师范,一学医。而不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我问陈老,当年建造这房屋的砖瓦从何而来,如靠人背运,将需多少人背,且背至何时?

陈老说,当年建房的砖瓦、石灰全是雇人来河下打窑,就地取土烧制,木料就地砍伐。陈老又说,其父土改时被误杀,叔叔早年在北京念书,毕业后从军入伍,官至团长,后辞职回乡造纸。

一曾祖曾被清政府委为县令,亦坚辞不就,回家造纸,家谱上都有记载。因地险僻,自古以来土匪官军都未曾来到这里,家谱也保存完好。只是“四清”时家被抄,家谱作为“四旧”被烧毁,以致失传。我们惋惜之余,亦又庆幸,幸亏此地险僻,人亦难至,这栋当年富丽堂皇的清代楼宇古居得以保存至今。否则,“文革”恶潮所致,这里定是荡然无存。

夜宿陈宅三楼,楼梯楼板均是本质。虽年代久远,油漆斑驳,但仍牢固结实。

楼上楼下,虽是盛夏,但却凉爽如秋,且无蚊蝇。可能是水流清净激湍,蚊蝇无以生存。

清晨,一阵咚咚声将我惊醒,此时已是西窗映碧。推窗望去,繁盛的竹树,苍翠的芭蕉,蒲扇般的棕榈,尽入眼帘。

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车马之喧的寂静又让人想到朱熹的诗:“静处乾坤大,闲中日月长”。

咚咚声是纸厂在生产,循声前往,但见石渠石闸已开,清凌的河水冲动着巨大的水车木轮在转动,转动的巨大木轮又驱动着粗重的木杵在石臼里咚咚地捶打着毛竹。

毛竹是草纸生产的主要原料,青竹先在石灰中沤渍,然后在石臼中捣成纸浆。操作的汉子是陈老的女婿,汉子说,石渠石坝也是陈家祖上所修筑,具体年代已考。

垒砌渠坝的石缝系由糯米蒸煮后捣浆浇灌,至今仍坚硬如铁。汉子打罢毛竹又筛纸,我问汉子,毛竹可是自家所砍?汉子说,毛竹由周围农民砍割后送来,一分钱一斤收购的。

毛竹砍后来年又生,且长的更好。可不是,这漳河源河谷最为茂盛的,便是这漫山遍野,满沟满壑连绵不断的青青绿竹了。

我们又叹服,陈氏先民是如何找到这么一个山清水秀,且毛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方的。

早饭后沿河上行,目标大鱼泉和小鱼泉。我们每人手中又多了根竹棍,一探路,二作拐杖,以防滑倒。王主任手里又多了把大柴刀——以作披荆斩棘之用。

行约一里,转过一道峰峦,前面河边又是一座黛瓦粉墙,雕檐彩饰的清代楼居。旁边也是长满苔衣,清流潺潺的青条石渠。以及巨大的水车木轮,石槽石臼,还有石桌石凳……不用问,这又是一家陈纸厂,忍不住遂又去流连一番。

越往里走,两岸山势愈加紧逼耸立,直入云端。河谷就像在一个巨大而狭窄的板壁缝里,一弯碧流从板壁缝间窜了出来。两侧山崖竹木老翠似染。

竹木苍翠的峭壁间,还长着各种笔挺的杉树,有珍贵的红豆杉、白杉,还有楠木等珍稀树种。

岸边崖下是丛丛高大的棕榈和芭蕉,及葱郁的剑兰。河边吊罗兰芷,落英缤纷。好一派旖旎的南国热带风光。

除了湍急的河水,两岸尽是茂密的荆藤灌木,无路可寻。我们时而砍开荆棘拨路而行,时而脱脚涉水而过。

虽是盛夏,河水却冰冷刺骨。刚入水几步,双脚便已痛红。好不容易淌过几道河水,绕开几处罅潭,终于披荆斩棘来到一个大石洞前。

水从洞中流了出来,王主任说这就是大鱼泉。也叫大鱼洞,这就是漳河的源头。上过几道石坎走进洞中,只见圆顶型的石洞像一个人工开凿、能容纳百多人的大礼堂。

高约数丈,浑然天成。石洞深处漆黑幽邃,水从深不可测的洞中涌出,发出轰轰声响。外面河水虽已刺骨,进得洞中,乃觉洞中水流更是冰极,让人打颤,站立不稳。

稍停,旋即退出。出得洞外,又觉外面水暖如初。洞里洞外,温差已是若此。

游罢大鱼泉,漳河的另一源头——小鱼泉,尚在五里之外。两三里地的大鱼泉已让人精疲力竭,五里之外的小鱼泉更让人望而生畏了。

探访了大鱼泉,观赏了百年清代楼居和古老的石渠水车,原始的造纸作坊,饱览了漳河源的旖旎风光,品味了“世外桃源”的幽美,已是极大满足。

至于小鱼泉,待择日再来寻访,遂打道回转。回纸厂稍歇,辞别陈老,告别陈家纸厂,仍沿来路攀回。

到得山顶,回首再望河谷中,陈家纸厂院落已冒出袅袅炊烟。

刀削般的峭壁青岭,翡翠玉带般的蜿蜒河流,黛瓦粉墙的清代楼居,娉娉婷婷的袅袅炊烟,好似一幅清丽的水墨画。

1.《漳河源生态景区旅游攻略 漳河风景区一日游攻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漳河源生态景区旅游攻略 漳河风景区一日游攻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231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