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川西之行还很遥远,但我就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好好度了个假,收拾好行李,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就出发了。因为有点紧张,最后还是报了一个旅行团,但是我建议不要跟旅行团走。限制太多,没时间玩,但并没有真的影响我观看的心情。我们这次的第一站是著名的都江堰。

在探索未知的路上,耳机一直是我不可或缺的“行李”。因为各种音乐都可以成为不同风景的调味剂,当搭配上音乐,你看到的风景会更有张力。但这次川西之行,我形容是一次无法与背景音乐相媲美的旅行。

美丽的都江堰

一大早,我起得很早。成都天气晴朗。我们开车去了都江堰。虽然导游做了细致的介绍,但很多人,比如我,还是听不进去。

都江堰鱼嘴全景

下午,我出发去阿坝州。我曾对沿途的风景有过想象和憧憬,但在五个小时的车程中,我一刻也没有睡,甚至坐立不安。在公路旁湍急的河水中,我看到黄白互相追逐,滚滚而下。黄色是淤泥,白色是河水与巨石碰撞的波浪。河流两岸,植被稀疏的山脉沿着河岸向上倾斜,山脉的线条苍劲果断,犹如城墙一般坚固,又如刀锋一般锋利。

沿途风景

途中小雨淅淅沥沥,山路险要,蜀道难行。坐在司机后面,感受到了开车的第一个角度。但是山里的天气还是变化无穷,然后又开始万里无云。

第一,导游几乎没有停下来讲解08年512大地震的情况,话题沉重得让人心酸。

到达阿坝州时,已近八点,但天还略亮。白天有点恍惚。

藏族人民体验另一种风格的第一顿饭是在藏族人民家里吃的。接待游客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被商业化了。为了欢迎他们,藏族人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小吃,如青稞酒、酥油茶、奶酪和土豆。

西藏小吃

我的大多数同行游客都没有吃,但因为我太饿了,这些都是美味的食物。

晚饭后,收藏家们还会开一个舞会。这家的大姐手把手教我,我看得出来她声音沙哑是因为用嗓过度。我们来晚了,她一定接待了很多游客,但她依然散发着活力和热情,深深感染了我。

一位经济学家说“面包的营养不是来自厨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对利润的追求。”这一刻,我越来越觉得这一棒有点刺耳。此时的天空已经泛黄,夕阳在阿坝州上空徘徊,淳朴的人情味四溢。

在九寨沟的路上过夜

通往九寨沟县城的这一段路基本都是对游客开放的,可见这个地方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很多游客抱怨这样的旅程太商业化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不好。“原生态”、“原始”、“朴素”这些词,往往和贫穷有关。少数民族让路人“感受”自己穷,真的不合理。

当我到达酒店时,我知道甚至有一场晚宴。我以为收藏家的奶酪是今晚的全部了。我一下子吃了三块,做不出来。但短短几分钟,桌子上就我和小李两个人站着,菜几乎没怎么翻。

不让步

我们酒店的地形是一个穹顶状的半圆,建筑分布均匀。每栋楼都被分成小房间。我们的房间在酒店顶楼,没有电梯。

上面太冷了,上面还缺氧。

我们把行李拖进房间后,觉得是客人,我们就是行李。因为压力低,很多包装袋都鼓鼓囊囊的。我想我的胃现在应该差不多了。想着想着,很快就把一天的疲惫放进了川西夜色的梦里。

2:去九寨沟的时候,一觉醒来,才知道自己是在一个六点就已经天蒙蒙亮的地方。虽然窗外显得朦朦胧胧,阴沉沉的,但是因为我们住在上面,可以看到远处地平线的一角撕裂出一片蓝色。也许会有一个好天气。

在去景点的路上,我看到了身旁的一个奇妙景象。九寨流出的碧海与混有淤泥的河水相遇,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碰撞

这个美好的角落,填满了我对九寨的期待。

在游览车上,我从未感受过如此强烈的“仙境”感。随着汽车沿着盘山路向上行驶,空气变得更加清新。真的很漂亮。我不敢相信川西的繁华中还藏着这样的美。我觉得九寨的山和水不是害羞的小秀。它看起来像一个长卷,优雅地出现在游客面前,因此显得婀娜多姿。广阔无垠的海子就像清澈的眼睛,纯净的琥珀,云雾缭绕漫山遍野的树,绿绿的。比如九寨就是一个大青衣,跟京剧里的人物比。

为了更仔细地探索九寨,我们几乎没有走指定的路,都是沿着木栈道走。走了一个小时,我们已经完全置身于它的美里,马来西亚,于是我们决定放弃下午的行程,抽出一天时间仔细观看。

我们去了珍珠滩瀑布,1987版《西游记》的片头曲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身处87经典拍摄地,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首熟悉的儿时歌曲《迎接日出,告别夕阳》。

这里九寨已经出了第二个太阳,第二场雨。

九寨景区的游览路线呈Y型,在一个节点会分成两路。游客基本都是坐游览车到Y型区的尽头,然后回去一个一个浏览景点。离出口最远的景点,也就是Y的两端是两个比较大的湖(湖),印象最深的是Y的左端。

那个名为“长海”的湖。

它是最遥远的一个海子。在步行游览完Y的右侧后,很多游客因为体力不支,都选择不往左侧的顶点走,而是继续往出口的方向浏览景点。

在走完右侧的景点后,两人饿并暴晒着,但因为对美的执着,我们小憩了一下就换乘游览车前往左侧那个最远的景点。不知不是因为乏累,这路显得异常遥远,蜿蜒曲折,疲惫和困倦轮番袭来,我和小黎同学在车上趴着睡着了。

但,经历过曲折,终点常常充满惊喜。

长海

太惊艳了,它的蓝完完全全透彻了我的心,它仿佛一条深蓝色的丝带,蜿蜒卧在群山之间,祥和而沉静。栈道旁有一位大约35岁的男人,端坐在长木椅上,静静的望着长海,我们曾想坐在长椅上休息一下,但最后还是没有打扰他。

因为走了许多绕路的栈道,我们看到了很多藏着的美景,也算不虚此行。

从上午8点一直不停歇的行走,出景区已经将要下午6点,天丝毫没有暗下来的意思。回到房间后,楼下开始了“流行音乐鉴赏会”,听着应该是车载CD放的,我连爬起来看看的力气都没了。但非常神奇的是,这场“鉴赏会”让我感觉时空错位了,因为他的歌单里有萨克斯风的茉莉花、回家(爸爸最爱,小时候暑假每天早上都会被它叫醒,导致我有点条件反射)有“Viva la Vida”前几年我最喜欢的单曲。就在这些熟悉的音乐里,我看着手机,晚上8点多,窗外却还透着阳光,一下感觉时间轴完全混乱了,脑子里带着九寨的美,还有一些记忆,昏昏的睡过去了。

DAY3:黄龙景区

今日,我们要走的是海拔4000米的黄龙景区。

早听说高原反应非常难受,可能因为经过太多渲染,我特别好奇,以后缘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没有逞强步行上去,选择搭乘缆车。

没想到的是,就算我们搭乘缆车,也不能直接到达“瑶池”,从缆车下车点到瑶池有将近四公里的距离,是个大坡。在海拔高的地方上楼梯确实比较费力,小黎同学叫停了两次,但我深觉停下的惰性会让我不想再动,于是我打算一个人先走,在顶端的瑶池等她。

经过一场攀登,天空、雪顶、寺庙、瑶池,圣洁而纯粹的美完整呈现眼前,让我觉得今天一行虽完全不比藏族人民三步一叩的信仰之路,却也是一场小小的朝圣。

回程时,变了天。零星的雨让路变得十分漫长,下致山脚时我全身都已经冰冷,小腿快没了知觉。

回到车上后,我打开了青稞酒和小黎同学一人喝了一些,想不到这却促成了她即将到来的后高原反应。

在回程的路上,依然需要翻过一个4300米的雪山梁子,那基本是藏民的放牧区,氧气稀薄。在海拔上升过梁子的时候,一阵浓雾袭来,紧紧包围住了班车,窗外伸手不见五指,能见度非常低。

回到饭店,同行的人后高原反应都渐渐来了,有的人胸闷,有的人没有胃口,有的人头疼不适。人体长期缺氧,确实会有一些症状,但是实则和长跑以后的感觉差不多,我并没有太在意。

此行我带了一些板蓝根、藿香正气液和小柴胡,为了防止旅途中的不适,想不到才第三天这种预备药几乎要被小黎同学这个药罐子给吃光了,想想还是有些好笑。

今夜的住宿依然地处3000米的海拔,且位于林区内,阴冷潮湿。洗了个热水澡后,我看着小黎没什么别的症状,安心的睡下了。

DAY4:茂县古羌城-天灾

下了一夜的雨,早晨窗外依然是滴答的雨声,不算大,但是节奏非常平稳,应该是场持久的雨。

早晨8时左右,我听到导游用成都话说:“什么,怎么会泥石流呢!不应该啊!”这时候,车上的乘客大都没有注意,但我已经预感不妙。导游不停的接电话,我从中听闻一些断断续续的词语:“小彬的家”、“我打电话给他 他电话打不通了”

我们今日的行程,是茂县古羌城。

很快,游客们都知道是茂县发生了泥石流,一名游客坐立不安地问:“我们不走那里吧?”导游几乎喊道:“怎么可能走呢,今早6点多茂县发生了泥石流 我朋友家里的人被埋了!”一瞬间,大家都沉默了。

十时左右,一位朋友微信问我,是否还在附近,附近已经开始进行封锁。就在经过事发路口时,看到新闻的妈妈也打来电话,我挂了电话看到手机推送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程度。

在松坪沟的路口,许多私家车被拦了下来,导游称现在已经不放行,只有救援部队可以进去,就算是当事者的亲属,也只能在门外束手无策。

接下来一路上,车内充斥着压抑而紧迫气氛,和大家一心想逃离的心情。路旁,河道因为堵塞几乎干涸,接连不断的大型救援车辆一辆接一辆。一路上,仅能看见我们一辆往外走的旅游车辆,迎面而来的都是开着双闪狠踩油门的救援车辆,这些看在眼里,我心已无暇担忧自身处境。

在这里,大自然让人心生信仰,也让人哑口无言。

到了茂县县城,几乎一片寂静。

古羌城里,有的人簇拥着讨论事态,有的人静坐听着广播,还有商贩拉着孩子观望天空一驾驾的直升飞机。讲解员说道:“平时这里十分热闹的,刚刚那边出了事,现在大家都死气沉沉,虽然这样,我还是想尽到我的责任,和大家介绍羌族的文化,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个的民族。”

DAY5:返程-一直在路上

成都和阴雨连连的阿坝州似乎是两个世界。

在熊猫养殖基地,暖阳雀跃在竹叶的窄缝里,和煦的风抚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他们衣着俏皮,无忧无虑,在代步车里、在父母的臂弯和肩头上,憨态可掬的熊猫依然慵懒可爱,博得四海游人阵阵欢笑。

春熙路、宽窄巷子、锦里,处处人潮拥挤、摩肩接踵,通红的火锅滚滚如往,路边的吉他和声声依旧。川剧在唱,糍粑在煎,串串在烫,一切如故。

穿梭在城市人海里,我似乎也忘记了阿坝州连夜的雨,忘记了它的崇山激流,忘记了它盛夏六月仅仅6度的早晨。

我想,我该回家了。

1.《都江堰的由来 都江堰的由来简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都江堰的由来 都江堰的由来简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235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