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23日报道 美媒称,中国已成为限制气候变化影响的政策和外交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据美国网站7月20日报道,现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的前美国能源官员戴维·桑达洛撰写了一份报告,对2017年中国的排放和煤炭使用情况进行了广泛研究。该研究分析了中国政府最近关于气候的政策举措。

报道称,中国制定了广泛的气候政策,将其载入国家的五年计划和省级与地方级的蓝图中。因此,报告称,它正在实现其主要的气候变化目标,包括一项降低碳强度的措施,令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不迟于2030年达到峰值,到那一年,五分之一的能源将来自非化石燃料来源。

2017年,中国排放了117亿吨的温室气体,其中包括92亿吨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加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报告称,经过两年的稳定运行,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7年有所增加,先期估计增长率范围在1.4%至4.1%。

2017年之前,中国的煤炭消费和排放量已经趋于平缓,这为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拥护者带来了希望。

气候和能源研究人员表示,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是否达到峰值是无法在当时就弄清楚的,只有过几年后才能出现明确的全貌。美国就是如此,直到前不久,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据挪威一个研究小组称,美国的排放量在2007年达到顶峰,然后才开始下降。

报道称,中国的排放量从2000年到2012年增长了两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实现了两位数增长,部分原因是它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报道表示,煤炭是中国电力、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主要能源。中国是否能够迅速遏制排放,以便限制气候变化的全球尝试产生显著差异,将取决于中国官员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经济结构和能源构成。

报道称,哥伦比亚大学报告的作者桑达洛于2009年至2013年期间担任美国能源部的高级官员。

该报告指出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外交中的领导作用。“中国政府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巴黎协议,”它说。

报道表示,该协议于2015年12月谈判,并于2016年签署,中国在该过程中的口头支持是外交努力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

去年,特朗普总统宣布美国退出该协议,该协议在奥巴马政府期间被广泛称赞为一项标志性的全球成就。中国敦促各国继续遵守该协议。

 

吃货的噩耗!研究称气候变化正令十种食物变得濒危

参考消息网7月7日报道 西班牙月刊6月号发表埃莱娜·桑斯的文章称,最新研究指出,如果气候变化再得不到控制,香蕉、鳄梨、草莓等常见食物将会越来越少,成为“奢侈品”甚至永远消失。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蔬菜水果的缺乏将推高它们的价格,彻底改变全球饮食结构。这个变化将导致未来更多的人死亡。以下是一些可能濒临灭绝的食物:

1.香蕉

美国杂志在2015年发表文章称,一种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名为香蕉巴拿马病热带4型的病菌有可能会让香蕉灭绝。TR4直接攻击占据今天99%市场份额的香蕉品种香芽蕉的根部。单一品种种植或者说香蕉品种缺乏多样性,很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因为一旦TR4进入香蕉园,蕉农的唯一选择就是砍掉所有香蕉树再重新种植。

2.葡萄

或许到了2090年,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我们将不再能喝到葡萄酒。法国研究人员指出,葡萄是多年生植物,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过去30年,欧洲葡萄园的花期提前了两周,葡萄酒酿造时间提前了一个月。此外,葡萄的成分也在改变。问题是:全球40%的葡萄园仅种植10个葡萄品种,像新西兰和中国等国家主要种植一个品种,它们无法代表葡萄的多样性,也不是水分吸收能力最优秀的品种,只是最商业化的品种。

3.鳄梨

在今天,鳄梨被誉为最健康的含油脂食物。当前,鳄梨消费量增长了三倍,这对于这种需要很多水分的热带作物来说,需求过于庞大。在鳄梨的主要生产国墨西哥和智利,鳄梨种植已经取代了松树,这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加速气候变化和水源耗竭。我们应该尽早开发更抗旱的鳄梨品种。

4.草莓

如今,草莓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种植。但是西班牙研究人员发现,气温升高会增加草莓提前结果、收成减少和种植周期延长的几率。

5.咖啡

伦敦研究人员指出,贡献目前全球咖啡总产量70%的阿拉比卡咖啡树的野生林正面临灭绝,有可能在2080年难觅踪影。而种植的阿拉比卡咖啡树饱受病害侵袭,产量不断下降。如果没有野生阿拉比卡咖啡树提供改良基因,气候的微小变化和新病害就会让咖啡种植园灭亡。

6.牡蛎和贻贝

碳排放加剧海洋酸化,令某些海洋生物尤其是贝类受到损害。研究估计,牡蛎和贻贝的钙化率将分别减少10%和25%,导致有些个体无法长大,即使长大,在面对天敌时也更加脆弱。双壳贝类的未来堪忧。

7.小麦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但是它的未来却不确定。有研究指出,地球气温每升高一度,小麦产量就将减少6%。这一研究是建立在30个种植模型和国际机构产量预测数据基础之上的,可靠可信。

8.土豆

全球变暖让土豆面对新的病害威胁。有预测认为,至2085年土豆产量将减少26%,对于这种需求量仅次于小麦和大米的农作物来说,这是个非常大的减产幅度。不过科研人员相信,土豆的品种超过一千种,适应性强,应该能够比其他作物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9.可可

如果环境趋势没有改变,巧克力很快将成为奢侈品。生产巧克力原料的可可树只生长在南北纬20度之间的地区,要求气温稳定、气候潮湿、雨量充沛和土壤富含氮。总的来说,就是科特迪瓦和加纳两国的热带地区。但是研究认为,2050年,这两国气温将上升2.1度,这将使可可树的种植面积减少。因此可可农正在挑选更加耐旱的可可树种子。还有一种方法是对可可树进行基因改良以适应气候变化。

10.面临危险的其他水果

全球变暖和干旱化将使美国加州的桃、杏、李等果树的种植面积至2050年减少10%。在澳大利亚,和欧洲地区一样,15年后将几乎不再有苹果,因为那里冬天的气候不再适合苹果树生存。更严重的是,由于气候变化,果树的主要授粉者蜜蜂的数量正出现下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很多食物将成为“奢侈品”甚至永远消失。

“唐奖”“永续发展奖”授予两位气候变化科学家

新华社台北6月18日电唐奖教育基金会18日在台北宣布,第三届“唐奖”的“永续发展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汉森与美籍印度裔科学家维拉布哈德兰·拉马纳森,以表彰他们在气候变化、地球环境永续发展领域的杰出研究成果与社会贡献。

据唐奖教育基金会介绍,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詹姆斯·汉森是第一位分析出全球温度变化超出自然变化范围,提出全球有暖化趋势的科学家。出生于印度的维拉布哈德兰·拉马纳森目前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他是第一个提出氟氯碳化合物也属于温室气体的学者,并指出甲烷、一氧化二氮等二氧化碳之外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暖化也有显著影响。两位科学家还积极发挥影响力,在气候变化政策制定、全球变暖知识普及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2012年12月,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梁宣布捐资30亿元新台币成立“唐奖教育基金会”。因为唐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盛世,融合东西方多元文化价值,因此将奖项命名为“唐奖”,分设永续发展、生技医药、汉学及法治四大奖项,从2014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唐奖”各单项奖奖金为5000万元新台币,已超越诺贝尔奖成为全球目前奖金数额前列的学术奖项。

据悉,本届“唐奖”由基金会成立专业独立评选委员会,邀聘包括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国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四个小组进行评选,评选标准包括原创性、影响力及社会贡献等。本届“唐奖”其他奖项也将于本周公布,今年9月将在台举办颁奖典礼。

法媒称非洲千年猴面包树成批死亡:疑成气候变化牺牲品

参考消息网6月13日报道 法媒称,研究人员11日称,非洲一些最老最大的猴面包树——其中有些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过去十年里突然出现死亡。

据法新社6月11日报道,这些树的年龄在1100年到2500年之间,有些树的直径有大巴车那么长。研究团队猜测,它们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牺牲品。

“我们报告,在过去的12年里,13棵最老的树当中有9棵已经死亡,至少是最老的部分/树干已经枯萎死亡。”他们在英国杂志上发表文章称。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经历这么多千年古树死亡绝对是令人震惊、引人注目的。”论文的合著者、罗马尼亚巴巴贝什-博尧伊大学的艾德里安·珀特鲁茨说。

那9棵树当中有4棵是非洲最大的猴面包树。

报道称,虽然死亡原因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员“怀疑巨型猴面包树的死亡也许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南部非洲影响格外大的气候条件重大改变有关”。

研究团队的成员来自罗马尼亚、南非和美国,他们表示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对这一假设进行佐证或反驳”。

报道称,从2005年到2017年,研究人员对“几乎所有已知的非常大且有可能很老的”非洲猴面包树——总共60棵——进行了调查并确定其树龄。

他们整理了周长、高度、材积和树龄数据,注意到大多数最老最大的树在他们研究期间死亡这一“出乎意料和耐人寻味的事实”。

这些树全都在南部非洲——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南非、博茨瓦纳和赞比亚。

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天然的猴面包树生长地。公园的网站上说,猴面包树可以存活3000年。

此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猴面包树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

报道称,研究人员用放射性碳定年法分析了从每棵树的树干不同部位采集的样本。

他们发现,猴面包树的树茎内芯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据克鲁格公园称,猴面包树“很难被弄死”。

“你可以烧,可以剥去树皮,但它们会长出新的树皮继续生长,”该公园说,“一旦死亡,它们会是从内部腐烂,突然枯萎,留下一堆纤维。”

报道称,到目前为止最长寿的猴面包树是津巴布韦的“潘克”树,2010年至2011年间所有树芯枯萎,据估计存活了2500年。

津巴布韦马纳波尔斯生物保护区内一棵死亡并朽烂的猴面包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联合国官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角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帕特里西亚·埃斯皮诺萨接受采访。

国际在线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帕特里西亚• 埃斯皮诺萨女士日前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认为中国的积极参与是促成巴黎协定达成的关键因素。在落实巴黎协定的进程中,中国的表现也十分积极,已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因素之一。除了在全球行动中的努力,在国内中国也积极地开展了多项活动。

帕特里西亚说:“中国能在很多方面作出贡献。中国自身在国内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制订相关政策,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经济发展,为各国树立了榜样。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创造了很多机遇,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帕特里西亚女士表示,四十年来,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发生的变化全世界有目共睹。她说:“在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很多方面都堪称楷模。中国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和人民福祉所带来的冲击,因此,已经采取了大刀阔斧、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北极气候专家齐聚广州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在线消息:加拿大驻穗领事馆和挪威驻穗领事馆14日在广州举办“从气候变化到绿色发展研讨会”,北极和广州的距离一下拉近,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寻找解决方案,成为了与会者讨论的热点。

挪威奥斯陆大学国际气候及环境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Maria Sand博士是北极监测与评估项目的专家组成员,研究北极地区短时段存在的气候施力因素。她介绍,今年2月北极的冰融化得非常快形成孔洞,冰层越来越薄产生了漂移,陈年的海冰不停融化,海平面继续上升。卫星观测数据显示,中国华南地区每一年海平面上升3-6毫米。Maria表示,中国沿海的高脚屋将受到影响,沿海城市的部分设施也将因此遭受巨大损失,需要注重做好预防洪水的应对工作。

长期从事极地海洋海冰变化的挪威极地研究院高级科学家Sebastian Gerland博士表示,海冰的漂移和融化对于环流或者大气变化有很大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他说:“尽管北极与广州看似距离遥远,但是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可以幸免。”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副院长王雪梅女士则向观众展示了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情况,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尤其明显。而透过长期观察数据也看出,城市化带来的气候变化体现在高温持续增加,区域内暴雨增加,同时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下降等。她建议,未来区域的空气污染、能源消耗等都需要政府通过系统性地调整来解决。

研讨会上,来自广东、上海、苏州等地的公司提出了氢动力、燃料电池、新材料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美媒:中国气候政策为全球带来希望 对气候变化影响重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美媒:中国气候政策为全球带来希望 对气候变化影响重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3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