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济南民间艺术家、章丘葫芦烙画大师马新波的工作室,就如同走进“葫芦仙堡”。他的葫芦小到十厘米大到一米有余,葫芦上烙着富有中国风的画作:关云长手持青龙偃月刀栩栩如生,五爪巨龙在朵朵祥云中盘桓起舞……马新波始终专注于葫芦烙画这项非遗技艺,让这项技艺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
火与木碰撞,尽显非遗魅力
相传葫芦烙画起源于秦汉,复兴于清代,将中西艺术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我最拿手的是《松鹤延年》,寓意长寿,而葫芦本来就是吉祥的象征,福禄寿喜,好事成双,摆在家里更能代表多重美好寓意。”马新波说。
马新波小心翼翼地从收藏盒中取出《松鹤延年》欣赏,灯光下,葫芦上丹顶鹤的羽翼层次分明,呈现出国画渲染一般的效果。轻抚葫芦,更能感受到每一笔精细却有力的笔划。据马新波说,葫芦产地不一样,烙画的效果也不一样。山西的葫芦适合雕刻,河北的葫芦适合烙画,因为它的色彩更加鲜明。
“意在笔先,落笔成形。葫芦烙画这门手艺可以说费时费力,从最初的构思到初稿的完成,再结合葫芦本身的形状跟材质,起码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从选材到构思图案,再到铅笔在葫芦上打稿,最后用电烙铁绘制上色,成形之后经过橄榄油抛光,每一步都尽显匠人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
苦练加灵感,孕育艺术之花
通过马新波展现的葫芦烙画可以看到,这门手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特别扎实的功底。比如烙画中不可或缺的书法,没有十多年的艰苦打磨根本无法做到。“在葫芦的曲面上写字、作画,要比平常在平面上难得多。”在马新波的手上,有大大小小的烫痕,烙铁温度70℃左右,在创作的过程中,被烫到是常有的事。
小葫芦追求巧劲,大葫芦则追求整体。每一笔勾勒回转,每一笔起承转合,都是创作中面临的难题。整体的意境,局部的渲染,都需要在创作中通盘考虑。马新波通过近15年的练习,已经将这门技艺掌握得炉火纯青。何时展现豪放,何时体现婉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时而呈现的点睛之笔,更是让观赏者叹为观止。
“你看这些葫芦,并不都是形状那么规整,但本色就有古画的基调。这个葫芦曲面上凸起来一点,如果这里描画成鱼的眼睛,既能增强立体感,又能将这处葫芦本身的瑕疵遮盖掉。”这样一举两得、慧眼独具的创作,也是马新波艺术创新的源泉。有时拿着葫芦不知道画什么主题时,总是能被这些小细节打开思路。
传承为先,非遗走进校园
谈到是否可以收徒传承,马新波表示,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现代化科技生产为主导的背景下,如果单凭传统手艺闭门造车,想要更好地继承下去会比较困难,如果将现代因素和传统的文化相互交汇融合,才是非遗文化发扬光大的正途。马新波认为,在艺术创作的历程中,自己绝不会追求功利而让烙画失去艺术灵魂。
“我带的最初的徒弟,是一位从外地赶来学艺的聋哑人,我并没有收学费,只要他愿意真心实意学习这门技艺,我就会毫无保留地把技巧传授于他。”马新波多年来奔赴于全国各地参加各类艺术展览,让人们熟知葫芦烙画这门非遗技艺,但是却始终不愿意通过营销手段来售卖,更多的是希望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多方努力下,目前葫芦烙画已经走进小学课堂,在滕州市某小学非遗课程中受到热捧。马新波特意选取了木板作为画板,将烙铁温度设置为36℃以下,在保证小朋友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们体验到葫芦烙画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
1.《适合往葫芦上画的图案 烙铁为笔,葫芦上绘出水墨韵味 15年匠心钻研,传承葫芦烙画非遗技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适合往葫芦上画的图案 烙铁为笔,葫芦上绘出水墨韵味 15年匠心钻研,传承葫芦烙画非遗技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45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