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双喜
在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来自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大花楼木织机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兴趣。此次来到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的南京云锦传承人周 双 喜 是 从1973年开始学习云锦技艺的,他目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他。他表示,要想把云锦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必须要有工匠精神。
周双喜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不是学纺织的,而是学煤炭工业的,1973年毕业后被分到了南京云锦研究所。刚去的时候不是很想做这行,但后来在学习中学出了兴趣,一做就是45年。45年的时间里,周双喜参与研究、成功复制了1958年出土于定陵的“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定陵明皇帝妆花五枚缎龙袍”等多件云锦珍品。
周双喜说,一般来说,云锦的织造用大花楼木织机,这种织机高4米、长5.6米、宽1.4米,共由1924个部件构成,极为精细巧妙。织造需要两位师傅共同协作完成,织机上方的师傅为拽花工,控制云锦图案;下方的师傅为织手,控制云锦颜色,两位师傅密切配合,每天工作8小时,也只能织出5至6厘米长的云锦,故有“寸锦寸金”之说。
从学徒到现在的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经常早上五六点钟就进了机房,一织就是十几个小时。现在他已经64岁了,仍然经常参与云锦的设计织造。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年轻人都耐不住性子来学习。”说到传承的问题,周双喜也非常着急。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从老师傅那里学习的,云锦技术本来就是师徒相传,但是到了现在,想找一个能够传承下去的徒弟很不容易。这些年,自己也曾经带过不少徒弟,可是很多人都耐不住寂寞,吃不得苦,半途而废了,非常可惜。织锦工艺的传承,需要耐得住性子的工匠精神,没有捷径可走。
1.《羽妆 工艺的传承需要工匠精神——记南京云锦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羽妆 工艺的传承需要工匠精神——记南京云锦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457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