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我
什么是重要新闻
评论新闻,有些叫填充新闻。是在描述事实的同时或者中间用另一种语气加上作者的评论、分析和评论。这种评论、分析或注释,类似于电影中的叙述,给人以指导或启示。
写这种新闻,我们不完全用事实说话,而是用各种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就会有同志问:“写新闻不是反对讨论,强调用事实说话吗?”诚然,新闻报道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有些新闻只告诉读者一些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写作只讲事实,不需要任何评论。但是,个别报道一些新闻事实是不够的。只有抓住事实,进行评论,发表意见或见解,才能“讲”得清楚深刻,指出问题的关键,提出发展趋势和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人们把报纸上的这种评论称为“点睛之笔”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有同志说:“一个只‘画龙’不‘触眼’的记者,不是一个有才华的记者。我们真的需要学习‘画龙点睛’的技巧。”
如何写评论新闻
写批评性新闻,首先要了解新闻中评论与事实的关系,然后区分批评性新闻和评论。报纸评论,包括社论、短评、社论和编辑笔记,或者是分析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或者是评论某一问题或事件,阐述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反映报纸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主张。各级党委的社论一般代表同级党组织讲话。综上所述,报纸上的各种评论,主要是通过发表意见的方式。然而,关键新闻仍然是新闻,而不是评论。它“源于事实,靠事实”,没有新闻事实就谈不上空。所以,批判性新闻写作是以事实为依据,从事实出发来讨论的。新闻中的评论要简洁,避免“一点点事实,大量讨论”。
不变成空做评论是写评论新闻的基本要求。
第一,新闻中的评论不应该是在空洞里说教,不应该是一个硬性的标签,而应该是从报道的事实中得出的“真相”,得出一个自然的结论。写得好,新闻里的评论可以发人深省。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写了一篇题为《这样奇怪的‘进出口’贸易》的评论新闻,主要揭露了某市某化工进出口分公司匹配大桥,允许该市二光局和另一市某塑料公司与港澳三家公司的商人签订六次合同,并购买了一批高压聚乙烯。但是,“进口货”是国产的。它没有经过海关口岸,根本没有离开过中国仓库,最后还是用外币支付,让港澳商人白赚了50多万美元。在列举了上述大量事实后,新闻写道:
「分行为何要尽力协助港澳商人从事买卖活动?为什么这笔交易如此顺利?要详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但还是有人认为,这笔交易是“三方满意”的事情。港澳三家公司的商人赚钱;外贸没吃亏——分公司不但没少卖钱,还收了一些佣金;进来的企业占便宜——从国内“进口”商品不用交进口税和工商税。这两项税收总计630万元。换句话说,这三个政党都利用了我们的国家。这种企业小而便宜,国家损失大,外商占便宜,我们老百姓吃亏。以后不要再这样了!”
新闻里这样的评论很有逻辑,“一针见血”。当时,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一些人来说,这就像是“打了一只大手的背”,也是一个警钟。
第二,写好解说新闻,要有立足点,看大局。顾全大局,可以跳出行业的狭隘眼光,东张西望,突破地域圈子,放眼全局,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到它对社会的普遍意义,从与他人共同的事物中发现它的光辉空,从事物的现状中预见它的未来或发展趋势。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一些评论新闻具有这一特点。他虽然写战争新闻,但跳出了写一般军事动态的局限,紧紧抓住了战争的大局,通过一场战役或一个结果,精辟地分析了整个战场的政治军事形势,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势,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战斗精神。以新闻《我军占领中原南阳》为例。本文在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阳后,指出南阳是兵家必争之地,并指出我军解放南阳的意义。新闻的最后评论指出:
“南阳守敌王凌云指挥的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和一些民团,现在逃往襄阳。襄阳也是国民党所谓的“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员康泽被俘后,接替了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近日,宋希濂被提拔为徐州副总指挥、前线指挥所主任,接替了原来的杜。杜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逃到葫芦岛。王凌云去了襄阳,很可能接替宋希濂当司令。但是,从南阳到阜阳,并没有走多远。阜阳还是一个孤立的据点。如果王凌云不再逃跑,康泽的命运就在等着他。”
这种站在战略有利位置上的评论,使读者既能看到“树”,又能看到“林”,从而认清整个南线的发展趋势和国民党军队的命运。实践证明,基于一个点写评论新闻很容易,下一步的研究努力还是要看大局。
第三,批评性新闻的写作通常采用叙述和讨论的方法。有的一边评论一边叙说。有些评论放在新闻的最后。总之,无论怎么写,叙事事实和评论都要综合起来。新闻中这种评论可以由作者直接发表,也可以由他人撰写。
西方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经常使用“这里的观察还是认为”、“权威人士透露”、“根据知情人士”等,都是引用所谓第三方的话来评论新闻报道的事实。这比那些“站出来”做评论的记者更“客观”、“权威”,更有说服力。虽然我们很少用这种方法写评论新闻,但专家或群众评论它并不少见。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曾被评为全国好消息的“中国8亿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旧局面开始改变”,首次引用了一系列有力的数据,表明农村约有1亿农民从粮食种植向水产养殖、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农副产品运销等商品生产转移。同时,通过数字的鲜明对比,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形势下,粮食生产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国粮食总产量没有下降,而是大幅度增加。新闻最后引用了一些农业经济专家的话:
“人们还历历在目。在一手抓粮食的时代,很多省市砍果树,砍桑马,削山裂山,挡潮围海,搞庄稼,种庄稼。结果,他们没有给全国人民带来丰富的食物。现在按照党的现行政策,8亿农民没必要去吃饭。结果大家都吃饱了,吃饱了。这一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农业正在稳步健康地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正在从自给自足和半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关系到国家农村经济的繁荣,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
这个权威的评论比作者的“站起来”更有力量。它指出了这一历史性转变在中国农村的深远意义,使新闻兼具了思想深度和理论色彩。
撰写批评性新闻要求记者和通讯员成为社会生活的观察者和新闻事实的批评家。同时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非常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要把握全局的变化;洞察人们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写新闻的时候,可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从个体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战略的角度进行评论。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批判性新闻,才能反映时代的脉搏,生命的洪流,历史的脚步。
1.《评述 怎么写好评述性新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评述 怎么写好评述性新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639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