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上甘岭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三不相信”“万岁军”……这些滚烫的名字、炽热的精神、善战的部队,无不包含着人民军队的红色血脉。

油画作者范迪宽

传统不是炉灰,而是热情的火焰。前行路上,我们应当牢记,红色基因是我们信仰的基石、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须臾不可忘,时时丢不得。

在你的部队或者你的家里,是否也有这样一个印刻着红色基因的传家宝!它承载着人民军队的过去,召唤着人民军队的未来。今天小编刊发收藏家姜小平的投稿,一起回望这些先辈创造和传承给我们的红色基因。

魏巍赠“活烈士”的

6个版本的

一文收录在本书第二辑中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志愿军38军112师担负穿插任务。松骨峰是美军争夺的要点,在这里守卫的112师335团一营3连打了最悲壮的一仗。

美军集中了32架飞机、18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炮和千余步兵向3连进攻。3连用血肉之躯拼死抵抗,打退了美军无数次进攻。3连也伤亡惨重,炊事员、通信员都参加了战斗。排长牺牲了,班长主动代理;班长牺牲了,战士主动接替。最后3连阵地上只剩下7个人,仍顽强地坚守了阵地。

根据那场战斗, 作家魏巍创作了著名的。文中,魏巍共提到了 13 位烈士的名字,李玉安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当时战场的特殊情况,谁生谁死很难完全了解清楚。

李玉安生于极其贫苦的农民家庭,16岁去东北当苦工。1946年,李玉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四平会战中荣立一等功,辽西会战时立大功,平津战役又立战功,渡江作战再立一等功,跟随部队一直打到广西,先后荣立10次战功。

1950年10月,李玉安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112师335团1营3连副班长,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11月30日清晨,3连在松骨峰阻击南逃的美军2师第九团。100多名只配备步枪、机枪、手榴弹的志愿军战士,面对拥有十几架飞机、几十门大炮、几十辆坦克的摩托化部队,血战8个小时,打退敌人5次反扑,毙敌600多人,敌我损失约6∶1,为志愿军“装口袋”聚歼逃敌立下特等功。战斗中李玉安代理排长指挥作战,身负重伤,昏倒于战场。

战后作家魏巍采访时,把他误作烈士写入战地通讯一文。李玉安并未牺牲,当晚苏醒后被朝鲜人民军一个司号员背到附近一间民房里,后被志愿军某部收容救治,辗转送回祖国。

  李玉安回到祖国后,几十年来一直隐功埋名,继续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始终保持着一位老战士、老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由于这篇通讯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影响极大,当有人问起“课文里的李玉安是你吗”的时候,李玉安都以“那是重名重姓”搪塞过去。

1952年7月,组织上按普通复员残疾军人,安排他到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粮库当了一名普通工人。1960年,他担任粮库检斤组组长,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到1980年退休。李玉安对工作勤恳,任劳任怨,从复员到退休,16次被评为粮库的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选为粮库优秀党员,还当过县财贸系统的劳动模范。

1990 年,“活烈士” 李玉安来到北京魏巍家。 魏巍端详着这位身穿中山装、 满腮白胡茬儿的老人,惊喜地说:“李玉安同志,想不到你还活着! ”李玉安激动地说:“活着,活着,这不来看您啦! ”随后,魏巍把一部送给了李玉安, 书的扉页上题写着:“赠松骨峰战斗光荣的参加者——李玉安同志: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时间是1990 年 4 月 22 日。  

李玉安活着的消息传开后,立即成为轰动全国的特大新闻。、、、等各大报纸纷纷发表李玉安的事迹,发表了“无名价更高”的评论文章。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拍摄了以李玉安为原型的电视剧在全国播映。1997年1月10日,李玉安逝世于黑龙江省巴彦县。

 一本书见证了一段志愿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最好代言人。

66年前的创刊号

 你见过我军在国外出版的第一份战地报纸吗?你知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雄壮的歌曲,最早在哪里见报的吗?你知道杨根思、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是从哪里报道出来的吗?她们全部出自报。

创刊号到第40期,这套报纸是几年前我从山东一位志愿军后代那里得到的。他父亲是原志愿军12军一位团长的通讯员,在朝鲜战场受伤转业时,他对团长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得到一套完整的报,团长答应了他的请求。历经多年岁月洗礼,他的许多证书都遗失了,唯一保存下来的就是这套报纸。这套老报纸早已经泛黄,但保存很完好。第一页为的创刊号,极为珍贵。头版内容为的消息。

报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我军第一份在国外出版的军队内部报纸。于1951年l月15日创刊,报头由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题写报头。

这套珍贵的报记录了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珍藏着那段令中国人民难已忘怀的战斗历史,一个个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都是从这里向全国发布出去的。

这份报纸曾经刊登了:、、、等数十篇通讯。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也都最早由报报道,然后国内报刊转载,再传遍千家万户。

在第2期,刊登了一文,同时还刊登了周巍峙创作的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曲原为麻扶摇于1950年创作的一首诗。之后,作曲家周巍峙为这首诗谱了曲,歌名为。后来,作曲者又将歌名改为。1954年3月,在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三年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获得一等奖。

万岁军指导员

高润田的解放奖章和证书

战斗英雄高润田,黑龙江省通河县人,1945年9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114师第340团第1连政治指导员。1952年10月,在白马山反击战中,他在指挥全连与敌激战中,机智灵活,英勇果断,负伤不下火线。全连共歼敌120人,缴获轻重机枪15挺、步枪150枝、子弹300余发。立一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的第二章,“中美士兵首次肉搏”一节中这样描述的英雄高润田:

1950年10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接到渡过鸭绿江的命令的时候,第三十八军中一个叫高润田的排长独自一人来到开原城郊的一座古塔下,他在杂草丛中挖了一个坑,把他的全部“家产”——几枚解放东北、华北、滇南、中南的纪念章,一枚“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勋章,一枚军政大学的校徽,一本中共“七大”的党章,一份入党志愿书,一枚刻着他的名字的印章,一个笔记本——用雨布包裹好,放在土坑里,上面再用一只洗脸盆扣上,然后用上严实地埋了起来。这件事是秘密进行的,因为按照军队的一贯做法,个人的“家产”应该存放在留守处,以便万一牺牲了,存放的东西可以转交给他的亲人。这个排长之所以这么做,是他乐观地认为不但自己的军队可以凯旋而归,自己也一定会活着回来——”家产“埋藏的地点标志是明显的,因为什么都也许可以改变,但这座古塔在这里矗立了几百年了,它决不会在打美国鬼子的这几天里就消失了吧?

做完这件事,高排长就跟随部队过江了。高润田又来到了开元郊外的古塔旁,挖出了他入朝前轻装时悄悄埋下的东西,那是解放东北、中南的战斗纪念章,他埋下它们时,以为用不了三个月就会回来,没想到一去就是将近三载。走之前是排长的他,现在已经是营级军官,并且荣获了战斗英雄的称号,胸前出现了更多的勋章和军功章,他活着回来了。

在纪录片第五集“惊天逆转”的结尾中这样描述到:1953年回到国内的高润田又来到了开原郊外的古塔旁,挖出了他入朝前轻装时悄悄埋下的东西,那是解放东北、中南的战斗纪念章,他埋下它们时,以为用不了三个月就会回来,没想到一去就是将近三载。走之前是排长的他,现在已经是营级军官,并且荣获了战斗英雄的称号,胸前出现了更多的勋章和军功章,他活着回来了。

岁月荏苒。当我们看到这套保存完好的战斗英雄高润田的奖章和证书时,仿佛又见到了他当年在朝鲜战场带领战友们向敌人发起冲锋的激烈场景,他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后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和工作,继承和发扬英雄们大无畏的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每一枚奖章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惊心动魄的血与火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值得你我铭记:今天的和平年代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把红色基因传承和发扬好。

1.《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红色传家宝: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活着的“烈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红色传家宝: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活着的“烈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66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