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显然,新的判断有重大调整。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切入,有利于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转化的准确把握。
一、 生产力视角: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生产力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有了巨大提升和飞跃,“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过去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科学研判世界经济格局和增长趋势,结合新一轮科学技术发展,全面深化对生产力的认识和布局,提出“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同时要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来看,党提出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及时回应。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我国过去的生产力水平落后是多方面的,比如,劳动者技能和经验还不成熟、经济增长依靠大量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破坏较重、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国际竞争力低下,等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生产力快速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对生产力的保护和反哺作用明显,可燃冰、页岩气等资源开采技术居于世界领先,人工合成材料、风能、核能等不断取得新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市场更稳、企业更活,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领衔创新性国家建设。在稳居世界经济第二大经济体的基础上,我国于2013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
当前,如何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生产已经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任务,这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努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即结构性问题;又要努力解决发展的不充分,即规模性问题。一方面,我国在东部发达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特种行业中拥有诸多“大国工匠”和熟练工人;资源禀赋较强、产业结构层级较高的区域吸引了资金、技术、政策等生产要素;吸收速度快、研发投入多、创新能力强的区域能够充分利用新科技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升生产附加值,比如新能源动力、大数据云计算、自动控制系统、人工智能等。另一方面,在欠发达地区、落后产业和大部分行业中依然是以重复性简单劳动和低附加值的劳动为主;资源匮乏、产业结构落后的区域难以形成有效的经济增长动力;消化能力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的部门产业附加值比较低。
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和党长期坚持的改革思维是一脉相承的。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以科学发展和新发展理念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明党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并没有舍弃发展的速度规模,这不仅自觉遵循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充分结合了我国现实国情。
二、 生产关系视角: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支配和制约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关系。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反映了我国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其次,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它们集中刻画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
我国生产关系始终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其中,公有制经济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充分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充分调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在一般商品生产上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公有制经济有更多能力确保重要领域和行业的经济安全,二者的有效结合解决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公有制经济才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实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我国物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物质文化需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社会的前提,因此,我们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谋利,我国“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必然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中心。在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总量不足,社会中的绝大部分矛盾都是因为经济规模低下产生的,体现效率性的经济增长是首要任务。物质文化需要着重反映了经济效率和个体基本生存的内容,我国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当时的发展是不全面的。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完成,之后将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追求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成为全新议题,包括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要,从个体需要转向家庭需要、集体需要和国家需要,这符合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诉求,即让每一个个体充分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需要表明我国社会经济问题不再重点关注“量”,而是突出注重“质”,尤其是公正问题,这更加彰显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明,党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更高程度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审时度势,根据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及时调整社会主要矛盾,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依据。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视角:在矛盾运动中把握“变”与“不变”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视角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变”与“不变”。
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虽然既离不开生产力的量变,也离不开生产关系的日益变化,但根本上决定于二者的矛盾运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如果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社会变革即将到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始终是人类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同样适用于我国,这是第一个“不变”。另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又必然被应用于具体国家的具体时期,并转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着重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上。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来看,在国家经济同一个阶段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因此,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不一定会改变社会发展阶段的总体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第二个“不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历史性发展,生产力从落后迈向先进,在诸多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生产关系从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主转向更高层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人民的基本共识。从我国社会经济实践的“变”来看,物质文化需要显然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要求,变化了的生产关系必须和变化了的生产力相适应,这是国家制定大政方针的基本前提。
正是基于对“变”与“不变”的准确把握,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卢江)
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6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