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也被称为“同光新政”或“自强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摇摇欲坠的时候,体制内一些有远见、有能力的高级干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兴办新产业,培养新人才,培养新军队,挽救濒死者,追求繁荣,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新政”或“自强”。
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第一次工业化。
但是,今天,你问一个中年人,他对晚清洋务运动的看法。答案大多是:买办,卖国,镇压人民起义。
这是长期以来僵化历史观的印记。
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说洋务运动的后果:
一是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化;
第二,加深了人民的灾难;
三是加深满汉统治阶级的裂痕;
各种教科书和文艺作品都是互相克隆的。因此,正如学者李·所说,“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观念,办外交就是买办卖国”
范文澜的“三个深化”是客气的,有些作品把洋务运动斥为“反动、卖国、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当代学者马立诚在《历史的转折》中感慨地说:中国历史上很多改革派都被骂过,史书纸上有很多假字,要甄别材料,多方面研究,找到历史的真相。
改革开放以来,李、、夏东垣相继发表著作,为纠正僵化的历史观做出了初步努力。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到1919年长达80年,洋务运动占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1881年,由开平矿务局修建的中国第一条准轨距铁路——唐徐铁路通车后,直隶总督李鸿章率领幕僚乘车视察。
01
1861年:西化引擎启动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着眼于自强不息,于1861年1月20日批准设立宰相公署,任命易为宰相,这是洋务运动开启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夏东垣表示,总理府是为适应改革开放需要而诞生的最高政治机构。总理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中心的自我完善的新政策已经成为一项国策。丞相府成了洋务运动的强大引擎。
有人说总理衙门是外交部,这是不准确的。首相政府办公室的权力要大得多。它是按照军事部门这个最高中枢机构的级别来构建的。伊本人是议事王,首席军事大臣。
总理政府负责外交、贸易、海关和各种军事事务。简直就是巨无霸。事实上,它已经逐渐取代了军事部门。当时西方媒体曾评论总理衙门“及时发展成帝国政府内阁”。
易支持慈禧发动政变,遭到后人批评。但他突破顽固派的堡垒,积极推动洋务运动,确实功不可没。
艾欣觉罗艺
这一年,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开始的又一标志。这个军械所是在1861年秋冬湘军攻占安庆后资助的。
这个军械研究所的成立是为了独立开发武器,并防止外国人从武器贸易中获取过多利润。
安庆军械所是一个综合性兵工厂,主要生产子弹、大炮和舰船。曾国藩为该厂聘来的徐寿、华,都是自学成才的科学家。他们合著的《抛物线理论》发表于1860年,比外国专著《圆锥曲线理论》的中文译本早六年。
左:徐寿右:华
1862年,经过徐、人民和工人的艰苦努力,军械所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实用蒸汽机。“用火蒸水蒸气”,“火越大,气越旺。机器的进退如飞,转动如飞。”
曾国藩看了非常激动。同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暗暗喜欢外国人的别出心裁,我中国人能行。我不知道的事不能骄傲!”
第二个成就是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木船体船。1862年底,这艘长约10米的小轮船,在安庆河上试航了5公里。曾国藩坐在船头,亲自监督。事后他得意地说:“大概一个小时,可以25、6英里。如果你想造这艘船,你就把它放大两倍,继续造更多!”
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船的诞生值得载入史册。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机械制造时代,中国的现代工业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军械所的劳动力成为第一批领取工资的工人,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在中国出现。
曾国藩
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在总理政府的支持下,史静文同博物馆于1862年6月(同治元年)开放。洋务运动深入教育领域,教育改革开始。
首都文同博物馆雇用外籍教师教授英语、法语和俄语。该研究还包括西方科技知识和翻译技巧。
当时国际谈判越来越多,急需精通英语和法语的人。史静·文同博物馆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学生的来源是从八旗子弟中选拔出来的“有天赋、聪明”的少年。当时选了20个。学生仅限于八旗子弟,满清贵族试图垄断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这一尝试被李鸿章打破了。
史静·文同大厅
时任江苏省省长李鸿章要求在上海设立类似的博物馆,得到批准。上海广语博物馆于1863年3月开放。
王涛说,博物馆“教授西方国家的书面语言,兼职教授数学,阅读每月评估,并挑选最好的人作为博士生弟子,或在贸易衙门管理翻译和承办外交事务。”优秀的,经省长推荐,进北京,授予职务。
至于生源,就是“选一个邻县14岁以下,有才华有见识,根底安静的男生”。小官员也可以去图书馆学习。“近县”是附近地区,八旗不在此强调。李鸿章的意图是打破满族的禁区,为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少年争取接受教育的权利。
继上海之后,广州方言博物馆于1864年7月开放。
李鸿章
02
一流的国际学生
洋务教育最突出的创新就是派留学生。由此,留学生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一个独特的特殊景观,至今仍方兴未艾。
与其让外国人在中国主持各种科技生产事业,不如直接派人去西方学习技能,让他们真正把西方的学问和技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送留学生的初衷。
在留学问题上,洪榕倡导先行,丁日昌提倡中学,曾国藩成为后来者。
洪榕是中国第一个接受西方系统教育的人。1868年初,他向江苏巡抚丁日昌建议派遣留学生,“为国留人”,丁日昌对此大加赞赏。丁日昌活跃了两年,终于找到了一个知己,曾国藩。曾国藩和李鸿章一起写的奏章,得到了丞相府的支持。
李鸿章说,这是“建国,但这是古代从未有过的事”。
1872年夏秋季,第一批留美学生从上海乘船赴美,最后一批于1875年上路。前后共4批,120人,年龄12-20岁。其中有一个叫詹天佑的香港少年。
可悲的是,顽固派说,在美国长期生活的学生“将失去所有的爱国精神”,并在1881年撤回了所有的海外学生。黄遵宪的诗《为美国学生感受傅》哀怨地写道:“失足,便永无退路。看着海船归来,我感到难过。”
1873年,沈葆桢提出派学生去欧洲留学。这次他主要是从马尾航运局(也叫福州航运局、福建航运局)设立的学校里挑选学生,去了英国和法国。好事难做,直到1877年才发生。到1885年,分三批送来了78名学生。这一次,他们完成学业后回国,没有中途退出。在留学生中,刘、萨镇冰和严复后来成为著名人物。
第一批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的马尾船政学校学生
洋务派还改革国内教育,举办各种实业学堂。
1875年丁日昌任福建巡抚时,福州设立第一所电报学校,天津电报学校排名第二。
广州实用学院于1881年开办,学习外语和西方科技知识。
1893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学习外语、数学、商科、化学。
此外,中海投资促进局开办驾校,福建设立福州电气学校,吉林设立郑彪学院,台湾省设立西校,天津设立天津西医学校。
现代军校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李鸿章1880年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是最大的,张之洞1887年创办的广东水道学堂是有名的。
此后先后有南京海军学院、威海海军学院、南洋海军学院、旅顺鱼雷学院。
03
报业的诞生与繁荣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清末四大冤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这个案子曾经轰动全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葛品莲,浙江余杭县豆腐店男子,1872年嫁给毕秀谷。秀姑长得漂亮,穿着绿白相间的围裙,外号“大白菜”。
这对夫妇在杨乃武租了一个房间,成了邻居。长期以来,葛一直怀疑妻子与有染,但没有证据。后来葛品莲在1873年突发疾病去世,葛木向余杭县令控告秀谷谋杀丈夫。县长草草验尸,因投毒而破,折磨秀姑,秀姑忍无可忍,假告白和杨乃武合谋杀死丈夫。
尽管杨乃武否认,但余杭县仍将尸检结果报告给杭州市政府,杭州市政府对杨乃武和杨曲购买砒霜供认不讳。政府向浙江省报告,当年秀谷被处死,杨乃武被斩首。
成立于1872年的上海申宝,密切关注此案,发现诸多疑点。当案件被杭州市政府上报至省城铁案时,申宝不断上报案件可疑方面,严厉揭露官员滥施酷刑,引起广泛关注。当时街上议论纷纷,舆论激烈。
清政府任命省文教官员胡瑞兰审查。经胡复查,仍确认定罪“无出入”,意在保全浙江官员。
《申报》还公开披露,胡“刑讯逼供六天六夜”审理此案,引起公愤。浙江省京官签署了一封信,要求将此案移交刑部审查,并转移到首都。尸检的结果是,葛品莲是病死的,不是中毒,历时三年的大案终于曝光。浙江省省长和其他涉案官员将受到严惩。
这个案子显示了新闻界的早期实力。
当时,报纸倡导言论自由,揭露社会黑暗
《申报》还发表了许多支持西化的文章,如1874年的《论开煤矿》、《论电线》、《富国热轮》,提出了“移风易俗、新制度、改科举”等政治改革。
除《申报》外,1861年创办的《上海新报》、1893年创办的《时事通讯》等。,都是西方人在中国投资的报纸。
1873年,汉口创办《赵文新报》。1874年,香港创办《流通日报》。这两份报纸是中国人的。《循环日报》主编王涛大力提倡西化改革,成为著名的改良派政论家。80年代,报纸开始流行,各种报纸开始流行。
洋务派认为,报业要改革,必须建立报业。当时报纸鼓吹言论自由,揭露社会黑暗,呼吁向西方学习,要求全面改革,成为洋务派的舆论力量。报业的诞生和繁荣是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04
改革一直在进行
四十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依然无动于衷。每个人的命运都和这次改革息息相关。
因此,总结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成败得失,以供参考和反思,有利于增强我们对当今改革的理解和把握。
葛·赵广说过,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和第一次工业化的艰苦努力。
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在于改革。
《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历代改革与改革的记录》以粉丝般的方式展开了中国历史上13个最具影响力的改革进程。在中国改革方兴未艾的时候,看看这本书描述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13项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立诚是当代著名的政治评论家和学者。曾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评论员、凤凰卫视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他被《亚洲周刊》选为当代中国50位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著有《对抗》、《突破》、《对抗三十年》、《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四十年的社会思潮》等。
1.《交锋三十年 揭秘 |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交锋三十年 揭秘 |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789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