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据媒体报道,在上海举办的一场演唱会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获得了700万点击量。音乐会由91岁的“硬核奶奶”郑小英指挥,郑小英是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和中国首席指挥家。“唱洋剧”是郑小英多年来坚持在中国普及歌剧的做法。整个音乐会持续了三个小时。演唱会结束后,全场起立,为91岁的“神仙女神”鼓掌。
网友评论网民太厉害了!
延伸阅读郑小瑛 生命就是一曲交响乐郑小英,建国后第一位女指挥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现在,她90多岁了,依然活跃在一线交响乐和歌剧舞台上。
凭借直爽的个性、火爆的气质和澎湃的职业精神,业内同事给她起了个外号“穿裙子的卡拉扬”。对待生活,她潇洒大方。“如果有一天倒在讲台上,那才是最浪漫的事。”
1“我不是大小姐,我在工作”
中国的“穿裙子的卡拉扬”很固执。用她自己的话说,“最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你不同意,那就给你做。”
固执也是一种遗传性状。1929年9月27日,郑小英在上海出生。父母给女儿起名字不是按家庭辈分,而是用父亲的姓,母亲的名。这是他们不顾反对,追求爱情,在婚姻中独立的结晶。
郑小英的父亲郑伟是福建永定的客家人。他是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的二级庚子赔款学生,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商科博士。郑小英的母亲温思颖出生在四川重庆。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她坚持去上海上更高一级的女子体育师范班,学习新的体育项目。这在女孩从不离家微笑的年代是一大罪过。性格倔强的温思颖没有告诉家人就买了一张船票,带着行李独自登上了去上海的船。毕业后,温思颖回到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代女体育教师。据说当时她还让女学生穿上灯笼裤,背心短裙走上操场在留声机播放的音乐伴奏下跳西洋舞蹈,在山城引起轰动。当郑小英谈到母亲文于颖时,她坦言“我独立坚强的性格与从小接受母亲的言行是分不开的。”
抗战时期,郑小英一家从上海搬到重庆南岸老君洞半路上的镇江馆。当时有媒体以“民国大学小姐”为题材,对郑小英进行拍摄和采访。郑小英说:“我不是大小姐,我是打工的。”母亲温思颖因为参加了妇女运动,结识了何香凝、石亮等民主爱国人士。石亮住在郑小英家楼上。石亮曾经给8岁的郑小英写过这样一段话:“你有一个造福劳动人民的父亲,有一个服务家庭和社会的能干的母亲。他们是男人和女人的榜样。你必须向他们学习,肩负起中国孩子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救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郑小英还保存着一本刻有这一珍贵铭文的纪念册。
1948年12月24日,郑小英决定去解放区。“只有一种激情,我觉得我必须为国家承担一点责任。”像她妈妈的选择一样,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半个月后,郑小英平安到达解放区,才报了平安回家。在解放区,郑晓鹰参加了由大艺术家崔伟领导的中原大学文艺培训班。这个上海姑娘去了一个“完全不可思议”的地方。八个人围着一盆蔬菜蹲在地上捧着一个大碗吃饭,旁边是一个只有一半墙盖着的厕所。
用小号大喊的指挥
解放后,郑小英参加的中原大学文艺培训班成为武汉中原大学艺术团。1952年,艺术团派郑小英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郑小英6岁学钢琴,音乐天赋极高。1955年,苏联指挥家杜马舍夫在中央乐团开设了合唱指挥培训班。对申请者不满意,他去中央音乐学院亲自挑选了一部分人,包括在作曲系学习的郑小英。次年,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成立,郑小英任校长。1960年,郑小英赴苏联深造,毕业证书上写着郑小英1960年至1963年在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歌剧交响乐专业,导师为功勋艺术家Annuosov教授和rozhdestvensky教授。郑小英在苏联指挥过很多音乐会。1962年10月3日,郑小英在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琴科命名的剧院指挥演出了难度极高的歌剧《托斯卡》,成为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院舞台的中国指挥家。
这样的女指挥家,放下身段,一生致力于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
那是1979年的秋天,歌剧《茶花女》在北京西郊五道口工人俱乐部上演。这是这部西洋歌剧禁演十多年以来的首次演出,由郑小英担任指挥。在舞台昏暗的灯光下,穿着黑色天鹅绒连衣裙的郑小英出现在舞台上。音乐就要开始了,观众还在聊天,吃着瓜子花生。指挥棒开始了,但场地还是不安静,乐队只好把音量放大,以掩盖噪音。悲伤的序曲被响亮地演奏出来,演奏者脸上带着苦笑,但观众爆发出笑声。郑小英说,中场休息时,有观众跑到乐池迎接她。“我不能怪它这么整洁,但这里有节奏。”“喂,谁打阿姨,有什么戏你就唱着唱着不说?”。
演出结束,郑小英独自坐在观众席上。她翻着乐谱,一个小时过去了,连一行都看不到。她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典音乐。从此,指挥官郑小英又有了一个解说员的身份。所以每次演出开始前20分钟,郑小英就拿着喇叭在剧场门口大喊,邀请观众提前进入会场听讲座。一开始只有二三十个听众,后来有一两百人,甚至有人买了很多次票就是为了听郑小英讲课。有的人一边听有节目单的讲座一边做笔记,有的人甚至拿着砖头大小的录音机录讲座。这就是著名的“郑小英模式”。
「上海新年音乐会亦会采用『郑小英模式』。但今天是信息时代,‘郑小英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利用网络。”郑晓鹰说,她最近在网络音频平台上推出了一个节目,在每个20分钟的节目中介绍古典音乐的内容。她的解释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很容易理解。郑小英认为这是一件持续时间更长的事情,至少对孩子来说是这样。
戴着假发,你必须在舞台上摇摆
1997年下半年,郑小英退休后,打算去厦门组建乐团。当时郑小英的饭量突然明显下降,整个人严重消瘦。妻子刘恩宇劝她去医院检查。11月初,郑小英一个人去医院,结果如晴天霹雳。郑小英得了直肠癌。“我很紧张,因为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因为我想让世界听到中国特色的交响乐和歌剧。”郑小英最担心的是时间不多了。
手术后,为了尽快恢复,在妻子刘恩雨的帮助下,她每天咬紧牙关在医院的走廊里慢慢移动,一步,两步,几十步,一百步,一千步。郑小英说当时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没有什么能阻止她再次站上讲台。
1998年4月,郑小英出院。5月,他飞往爱沙尼亚塔林指挥爱沙尼亚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因为化疗,郑小英头发全掉了。她戴上假发,指挥了两场中国交响乐音乐会。当她指挥乐队演奏改编自中国古典名曲《霸王卸甲》的协奏曲时,金哥和马铁在古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并不是她一生的奋斗。
郑小英一直想把中国作曲家黄安伦的四幕歌剧《岳飞》搬上舞台。1997年底,在因癌症进入手术室之前,郑晓鹰特地与他的朋友、词作家徐庆东结婚。“如果我出不去,你要记住岳飞必须出院。”幸运的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手术后,郑小英去了父母第一次居住的福建永定。扫完祖坟后,她参观了永定的土楼,被土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所震撼。当时郑小英突然很纳闷,为什么不能用现代交响乐来表达古代的土楼文化。让世界知道它的价值不是更好吗?9个月后,在郑小英的推动下,作曲家刘坤创作的交响曲《土楼的回声》首演。之后,郑小英指挥厦门爱乐乐团,并在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演出了这部作品。,创下了国内交响乐套曲表演的最高记录。郑晓鹰笑着说,这就是她的“地球造环球梦”。
2005年底,76岁的郑小英在福建龙岩演出。她穿着标志性的白衬衫和黑色外套,从左侧大步走进舞台。还没登上指挥席,脚就滑下了一米多深的场地。地板上传来一声巨响,所有人都震惊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郑小英被扶到桌前。她稳住了一会儿,继续在舞台上指挥。开场前,她的声音大声宣布,“请放心,虚惊一场。”身材还是挺拔的,只是头发有点乱。指挥了一个小时的演唱会,郑小英痛苦了两个月。现在回想起来,她扬起眉毛笑了。“摔跤后我安静了一会儿,然后就活了。”
“在外剧里唱歌”是郑小英口中的“人生最后一战”。她说,如果西方歌剧用母语演唱,会让绝大多数中国听众远离家乡。她希望在更多的歌剧院恢复中国版的西方经典歌剧。几年前,郑小英试图在国家大剧院用中文演唱马勒的《地球之歌》。她希望得到关注,讨论一下,可惜寡不敌众。这一次在上海,郑小英还将尝试她所倡导的“洋腔洋调”。郑小英生命的生命力可以说源于歌剧和她的执拗,“我只想把所有的光和热都烧在歌剧上”。
1.《郑小瑛 91岁“硬核奶奶”郑小瑛在沪指挥音乐会,火了!网友:气质碾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郑小瑛 91岁“硬核奶奶”郑小瑛在沪指挥音乐会,火了!网友:气质碾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83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