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社会,尽量让放松感在社会中渗透很有必要。我们的社会可以被看得到处都是大事,使得警惕和追究无处不在;也可以把很多事都看成小事,以较为轻松的方式化解。这两种态度哪一种更盛行,会影响我们社会的面貌。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5日下午就念错字公开做道歉,说他把“鸿鹄志”念成“鸿浩志”让北大的同学和朋友们失望,并且承认自己“文字功底的确不好”。他说自己上中小学赶上“文革”时期,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直到高考前几天才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他对北大同学说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还说,作为北大校长,这次出错是把问题暴露出来了。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

林建华4日在北大校庆大会上发言时读错字,迅速成为互联网上沸沸扬扬的新热点,他本人也成了网上舆论狂欢的消费对象。这事首先要怪他自己。林时隔一天之后公开道歉,客观说,这样的态度应当给予鼓励。相信大多数人了解事情原委之后,会正面看待他的道歉。

林建华作为北大校长念错了一个字,这是大事还是小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一些人是可以把它看成小事的,理由很简单,谁没有念错字的时候?但是此事也可以有被揪出来的理由:他毕竟是北大的校长,“鸿鹄之志”的典故在中国社会相当普及,舆论讥笑他一顿,也合情理。

不过总的来说,这就是互联网舆论场的一个热闹,林个人因此而挺丢面子。毕竟他出了不该出的文字错误。但他坦率认个错,事情应该就会过去了。

▲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

然而互联网上有一些人继续抨击林,认为林的道歉是要让“文革”背锅,不真诚。这些批评在逻辑上似乎可以自洽,因而相关的帖子传得很广。林的道歉信如果从公关艺术的角度看,是可以做得更严谨写的。

不过这些批评是针对读错了一个字的道歉进行的,那些批评者明显有把这件事的严重程度提高到最高级别的热情。带着这样的热情和严肃性,林的道歉信即使写得更好些,大概也能挑出继续吊打他的理由。林如果没提“文革”,可能会被抓到别的破绽。

这就是互联网。设想一下,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一个人在正式场合念错了一个字,然后他道歉了,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就此原谅他,并且让事情过去。但是互联网是另一个逻辑,出了一个错误,形成舆情,道歉引发叠加舆情的风险极高。

原因在于,互联网是广场,聚集到广场上骂一个错字的那些人有一部分是因为事情本身,还有一部分人就是需要找个理由骂一骂,“爽一把”。一旦找到一个骂的理由,就会放大它,尽量延续它。

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学校长身上聚集了多重敏感因素,他们很容易被互联网舆论盯住,成为舆论各种不满的出口。大学校长们如果能够做得更加无可挑剔些,自然是最好。不过如果做不到,也不必惶恐,做不了那么好就不妨做真实的自己。出了纰漏,该道歉道歉,讥嘲一时间聚集过来,但很快互联网的舆论焦点就会转换。只要事情的确不大,舆情的热度持续不了几天。

我们最想说的是,广场效应是互联网的天性,社会在与互联网深度交融的同时,要学会与它的这一天性相处。

我们大概要接受互联网“就这样”,一方面有必要管控互联网的广场效应,一方面也要培育社会对它的适应性。互联网会把很多事情的严重性搞得比它的真实严重程度高很多,对互联网舆情不能不重视,但也不能太重视。尤其是不能全社会都紧盯着互联网,跟着它的议题设置忙活。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看淡互联网舆情与给互联网更多表达意见的空间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太重视网上意见,就容易导致对那些“非建设性意见”的过度管控,造成紧张和敏感的螺旋式上升。

中国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社会,尽量让放松感在社会中渗透很有必要。我们的社会可以被看得到处都是大事,使得警惕和追究无处不在;也可以把很多事都看成小事,以较为轻松的方式化解。这两种态度哪一种更盛行,会影响我们社会的面貌。

不能不说,官方和民间在这方面的表现都有值得改进之处。官方有时会把一些事情看重,民间其实也一样。比如林建华的这件事,一些民间人士是有上纲上线倾向的。

放松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它恐怕还是要从政府机构和名人做起。也许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有更多人学会自嘲,当面对批评时,自嘲和诙谐常常比严肃地回应更能展示大度和自信,也给社会增添一份润滑。

1.《北大校长致歉 北大校长为念错字的道歉,要多深刻才行?(附道歉全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大校长致歉 北大校长为念错字的道歉,要多深刻才行?(附道歉全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85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