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培养,阅读已经成为大多数学者的“生活方式”。修身首先是读书,读书在于理解。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阅读与“学”密切相关,“学”与“读”一直是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相关讨论也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传统。
哲学家对阅读的理解往往不注重阅读的类型或方法,而是注重阅读的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阅读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人的知识需求来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类历史活动的实践和继承发展人类文明的需要来理解。写作和写作发明的重要性在于,人类的经验可以在面对面的给予和接受之外被广泛传播。因此,书籍成为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和写作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积累、传承和世世代代成长的最重要途径。“知识智慧代代相传”,靠文字。因此,阅读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孔子的一生不仅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和学者的一生。“边巍三绝”和“消气忘忧”是孔子爱读书、勤读书的生动写照。孔子开创了儒家,儒家最广义的意思是“士”。文人在中国传统社会备受推崇,这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虽然读书一直被一些人当作名利双收的阶梯,但需要注意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修养,读书已经成为大多数学者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读书本身就成了目的和享受。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子与乐颜初”,恐怕是指读书的乐趣吧。颜回是唯一被孔子认可为“好学”的弟子,所以读书至少是孔子“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学者中,人文学者大概是以“无功利”的审美态度最接近读书的,也接近于古代的享受读书的风格。
现代人的阅读只有两种:读专业书和读非专业书。有句话提倡“读书好,不求解决”。我觉得读非专业的书可以“善读书,不求解决”;读专业书的时候,一定不要要求理解。用司马迁的话来说,一个人应该是“渴望学习和思考,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你读的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一下宋代大文豪朱的读书策略:“坐稳了,放慢语速,虚心畅游,审视自己。”朱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读经典的方法,即把读书作为一种陶冶情操的活动。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方法,但在今天也值得思考。
读书和修身息息相关,修身第一是读书。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朱的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是有区别的。理学认为,要成为圣人,就要读书修身,不读书不修身是不可取的;而心理学认为,要成为圣人,只需要修身养性,提高精神修养,读书无用武之地。所以人能不能成为圣人是两条路还是一条路,构成了宋明思想史的主要背景。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一定能提高你的道德素质,但如果你不读书,只搞精神修养,那么道德发展的程度是有限的。因为如果对社会、对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不能建立在安定理性的基础上,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要达到理性自觉和明彻,就离不开读书。
修身“体”,主要不是指生理体,而是人类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修身其实是指如何让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伦理。但是,这个提法本身还没有进入心理学层面。举个例子,一个人虽然在行为上顺从,但内心可能并不认可。所以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强调“诚与诚”,意思是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所遵守的规范相一致。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和人格相对稳定,“修养”从外在行为走向内在道德心理层面。修养还包括摆脱那些不好的、破坏性的情绪,这就涉及到保持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能学会在移动的同时保持安静,这将对社会和我们个人的身心都有好处。“修身养性只有一件事”,所有危害人心理健康的情绪都是从拥有一个“自我”开始的,如果“自我”能够消除,那么有害的情绪就会消失。所以,修身的最佳状态就是德修合一,人格完善,自我发展。读书也是一种锻炼,是一种用心,转移别人注意力的过程。如果你想学习,你必须集中精力。有的人只是看“大全”、“技能”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所必须的。可以理解。但在一个注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只读会赚钱的书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书,包括一些好的文学作品,这些书关心和思考人类的生活状况。
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也与“学”息息相关。中国思想的一个特点是,“学”和“读”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受到关注,相关的讨论也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传统。《论语》一上来,就说“时不时学”,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偶然的。由于孔子的思想体系,“仁”在伦理道德上是最重要的,但总体上看,在后来的学术发展论争中,其核心思想是“学”。孔子时代的“学”虽然是“六艺”,但必须承认,读书是人文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儒家传统重视读书和学习。孔子堪称学习的典范,他最看重和评价的美德之一就是好学。孔子说忠信的人多,十里之内都能找到,但是要找到一个好学的人不容易。在整个论语体系中,孔子视“好学”为非常难得的美德。从这个角度来说,毫不夸张地说,孔子应该是我们学习文化的创始人。
到了宋代,重视读书和学习的文化得到了加强。斋藤优子的出现极大地强化了孔子的传统,因为斋藤优子讲的是“言传身教”,而“言传身教”说到底就是读书。总的来说,这个庞大的斋藤优子研究体系有一个基本背景,那就是学习。朱子的哲学是对学习的精神、学习的必要性和努力学习的重要性进行哲学论证。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从孔子到斋藤优子,主要的基调是强调学习和阅读。
今天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追溯到我们自己的学习文化和阅读传统。我们在这方面有内在的优势。其实民间也是如此。明清以来,“士”在基层社会备受推崇。士大夫是官方学者,所以“读书”和“读书人”在中国文化中受到高度重视。
我注意到好的传记可以帮助年轻人崛起和立志。很多资深学者经常从阅读优秀的传记中受益,给我们带来启发。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人之一,但据他自己说,富兰克林的自传在他年轻时对他影响很大——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总之,回过头来看,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读了很多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当然是他们站在世界上最基本的东西,但另一方面,那些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是那些能够激励他们,为他们,尤其是为年轻人崛起的杰出人物的传记。出版界可以多关注这一现象,不仅印刷中外经典书籍让大家阅读,还可以介绍激励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优秀传记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此外,有必要探索经典阅读的实用形式。现在提倡“重读经典”、“书香社会”。这些追求很好,但不能局限在学习中学习。经典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我认识一群四五十岁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看传统经典。比如他们编了一本王阳明书信的小册子,加了一些简单的注释,开始阅读。然后他们公布自己的经历,一起讨论交流,强调学以致用。这些人有的在做生意,他们很忙,但他们仍然努力学习,他们需要用这些来提高他们的身心修养。这只是一个例子。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可以注意到这个时代出现了更多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在过去我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应该纳入“经典重读”的思维中。
(作者是清华大学国家学院院长)
1.《大家读书院 读书的意义(大家读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家读书院 读书的意义(大家读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952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