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中国铁路桥梁局高级技术顾问、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工程设计的老专家周璞先生逝世,享年92岁。
周璞1925年出生于北京,就读于青岛铁路儿童小学。1937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后,他们搬到绍兴和上海,在于颖中学学习。1944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与建筑系李嘉贤、唐焕成、华友恒等同学,1948年毕业。毕业后在上海铁路局实习。
建国初期,周朴先生参与了武汉、南京、九江、芜湖、宜昌等长江大桥的建设,以及国内外多项重大桥梁工程。他精通数种语言,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积累技术资料,经常在许多技术难题上提出许多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他是一位在行业内广受欢迎和喜爱的老专家。
1949年3月27日上海解放后,周朴投身于新中国的桥梁事业,先后参与了沪杭铁路几座桥梁的修复和开通。1950年10月调到铁道部设计局新成立的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参与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研究和初步设计。1953年3月,铁道部在武汉成立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开始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他随设计团队搬到武汉四馆堂参与桥梁设计。自1954年以来,苏联专家来到中国。由于原沉井基础方案设计存在诸多问题,苏联专家组组长林希林根据苏联矿山和大坝建设的新经验,大胆提出主桥基础由沉井方案改为大型管柱结构基础方案的建议。他与苏联专家鲁登科和伊万诺夫合作,在主桥基础水中进行了八个主墩的管柱基础施工设计。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成功建成。
1958年,南京长江大桥开始施工,周璞调到南京参与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在设计中,面对主桥基础施工设计难度较大的情况,经过设计团队的认真研究,决定在地形、地质、水文等不同具体条件下,精心采用4种不同类型的9座桥梁基础。其中1号墩覆盖层厚度超过200米,周浦大胆采用沉井重型方案,下沉至55米深的砾石层。这个深度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罕见的;2、3号墩水深约30米,覆盖层厚度43米,即水面至岩面深度73米以上。经过多次比较,决定采用浮动沉井和大管柱的复合地基。目的是使沉井在沉入沉井内的管柱之前,先穿透一部分覆盖层,使管柱顺利沉入岩石表面。这个深度和当时旧金山海湾大桥的深基础一样;8、9号墩采用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管柱直径扩大至3.6米,远大于武汉长江大桥所用的1.55米,管柱纵向采用预应力技术;4号、5号、6号、7号墩采用自浮式钢筋混凝土沉箱,各施工环节创新,保证主桥基础顺利施工。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建筑的设计和造型是在建筑师杨廷宝先生的亲自指导下进行的。主桥基础设计完成后,周璞参与了桥头建筑的结构设计。期间与南京理工大学(现东南大学)合作完成了漂亮的桥头楼,之后担任现场设计组组长。1968年,这座桥竣工了。1985年,该桥以周璞为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之后,周璞参与了九江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公路大桥、汕头海湾大桥、西陵长江大桥、三峡库区黄白河及下劳溪大桥、宁波甬江大桥、水白铁路北盘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孟加拉国帕西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设计、施工及咨询工作。改革开放后,周朴曾多次努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桥梁施工机械设备,并多次赴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考察国外桥梁建设。
周璞一生对工作要求严格。他总是要求技术上的优秀和创新。他对工作和学习始终持之以恒,对桥梁建设有着执着的热爱。虽然他赢得了很多荣誉,但他一直很安心。他对待成绩总是很低调,待人以礼,谦虚善良,乐于当阶梯。擅长学习国内外桥梁建设的先进技术和前沿创新理念;勤劳,退休后依然不知疲倦。受聘为桥梁工程局高级技术顾问后,仍为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等多项桥梁工程提供建议;他是桥梁工程局一位受人尊敬和欢迎的前辈。
我已经走了,先生。精神永存!
愿逝者安息!
来源:周一桥
余、修订
联系电子邮件:xmt@bridgecn.org
原稿,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1.《周璞 送别——著名桥梁专家周璞先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周璞 送别——著名桥梁专家周璞先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987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