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富村镇,位于云贵交界的大山里,天亮得早。
凌晨5点半,王龙羽在一间宿舍中醒来,摸出枕头边的黑框眼镜戴上,又稍微整理了下头发,便来到幼儿宿舍。宿舍是由两间旧教室改造的,床挨着床,大人在里面几乎无法转身。
随着住校的103个孩子陆续起床,幼儿园里一天的热闹便开始了。王龙羽给女孩梳头,给男孩洗脸,发现尿床的孩子,一边哄一边利索地换好新裤子和床单。
赶上村里开闸放水的日子,将大大小小的装水容器码放好,是他的头等大事。几天前,有爱心人士送来了存水的水塔,这让他非常高兴。
王龙羽
今年,是王龙羽成为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德胜幼儿园校长的第7年,也是他“乞讨”的第7年。
幼儿园里的一砖一瓦、一沙一石,都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讨来的。
他说:“现在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义务的,但富源县很多家庭上不起幼儿园,到了小学阶段,这些孩子往往感到很吃力,以致早早辍学。我想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有书可读,拥有一个好的起点。”
随着社会发展,山里的孩子所面对的命题,不再是没书读,而是不读书。生于斯,长于斯,在王龙羽看来,一家幼儿园,或许是阻断贫穷代际传播的第一步。
云贵高原上,天气刚转暖,幼儿园里又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外出打工后,再也没有回来。
德胜幼儿园有210个孩子,其中超过40个孩子以这样的方式失去了父亲或母亲。
王龙羽解释:“外面的世界花花绿绿,村里很多人出去了就不愿意回来了。”
然而,在2014年6月,这个有些木讷的男人,却扔掉了“铁饭碗”,回到了家乡。
辞职前,他在云南彝良的一所特困小学教书。报到那天,小学校长牵着马去接这位大学生老师。当地的村民送给他10颗鹅蛋,那是他们能拿出的最贵重的礼物。
2009年,22岁的王龙羽坐在马上一颠一颠地走上陡坡,眼前的学校是茅草和泥建成的,没有电灯,也没有自来水,更没有电话。
然而,比环境更糟糕的是接连“失踪的”学生。
“从小学一年级起,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年级越高孩子越少,能够完整读下来小学的,可以说几乎没有。(孩子们)都是因为家庭原因,出去打工的。”他说道。
王龙羽也是农民的孩子,读小学时班里三十多个同学,十几年后,他是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贫困生。上大学时,为了3850元学费,家人从村东借到村西。
时隔许多年,王龙羽在“失踪的”学生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无数个午夜梦回,辗转难眠,他下定决心做点什么。
于是,他辞掉了体制内的教师职位,回到了富源县,接手了德胜村一所破败的幼儿园。
幼儿园的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没有围墙,野鸡和野兔比来上学的孩子还多,不知何时铺就的地板,踩上去,扬起缕缕灰尘。最先进的设备是一所小学淘汰过来的黑板。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王龙羽决定重建校园。
修缮前的幼儿园
27岁那年,王龙羽开始四处游说,一次次地拜访、苦求,记不清多少次被人喊做“叫花子”,被推搡着赶出门。
他拿着自己写好的材料,愣头青一样闯进德胜村村委会。
村支书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问:“你打算怎么样?”
王龙羽:“我想建一所公益型幼儿园。”
村支书:“啥叫公益型幼儿园?”
王龙羽:“就是非盈利,做教育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每家的小孩都能上学。”
村支书听罢,低头嘬了两口旱烟,让他先回去。过了几天,村支书给了他一家石场的电话,石场老板捐赠了一批石料。
后来,村委会副书记赵留学从自己的砖厂拉来了建设用砖。
村民念亚飞捐出自己3.5亩的土地,“只要是用来建学校,我愿意无偿捐场地。”
建筑工人们听说这是一所慈善学校,主动要拿低工资。一位残疾工人说:“我们没什么能支持的,尽量少要点工钱就算帮助学校了。”
“村民们这家来帮忙递砖,那家主动把石头敲碎……大家都是知道消息后,自发自愿来的。有时候我还带老师去垃圾场‘寻宝’,捡别人不要的瓷砖和其他材料。”王龙羽说。
慢慢地,泥泞的操场变成悬浮地板操场;破旧不堪的课桌椅变成塑料课桌椅;淘汰的黑板变成先进的投影仪;砖石支起的床铺变成木床……王龙羽也变成了村民口中的“乞丐校长”。
2016年,德胜幼儿园落地开放,“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这里念书不要钱,普通学生入园学费标准是860块,全县最低。”
目前,幼儿园的210个孩子中,全免费的有57个,优惠收费的有43个。
王龙羽说:“希望今年可以向上级部门争取,把费用再降一些。”
算上校长王龙羽,德胜幼儿园有14位教职工,被分为教学和后勤两大部分。其中,负责喂猪的师傅,被称为“财神爷”。
由于长期入不敷出,教职工的工资很难保障。王龙羽就在幼儿园旁边搭了座养猪棚,养了几十头猪,“发不出工资,就卖一头猪。”
“去年一头猪能卖上一万块,今年价格跌了,只能卖七八千。”说起自己“以猪养学”的办法,王龙羽有些懊恼。
眼下,他想筹钱建校舍。两座教室改造出的宿舍已经超负荷运转,夜里,孩子们三三两两挤在一张小床睡觉。
“他们觉得挺好玩,但大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他说道。
最近,王龙羽的故事在今日头条发起的“头条好心人”公益项目中受到多方关注,不断送来的水塔、黑板、砖瓦,让他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只有校舍建好了,幼儿园才能容纳更多被困在大山里的孩子。德胜幼儿园的教职工每隔两周就会全体出动,到贫困家庭家访。
进山的水泥路是2020年建成的,在此之前,大山横亘,王龙羽和老师们只能走路上山,7年家访路,不知几万里。
尽管家访过几百名学生,但每一次跨入一道陌生的家门之前,他都不敢想象映入眼帘的会是怎样的场景。“各种人间的悲剧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
有一回,他走进一户人家,地上一口火塘、一张八仙桌、几个破烂的板凳,除此之外,几乎家徒四壁。
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留下两个孩子和老人。每天早上,老人送孩子上学,就在马背两侧挂上木筐,在体重较轻的孩子那边加一块砖头,以便保持平衡。
“还有一个家庭,两个老人带着14个孩子,温饱都成问题。”王龙羽每次上山,都会扛几袋米,接济那些特困家庭。
然而,7年来,对于自己的家,他却无力供养。自从成为“乞丐校长”,王龙羽便与父母和兄嫂陷入长达数年的冷战。
很多个阖家团圆的日子,父母为他铺好床铺,舀一碗热汤,但始终拒绝与他交流。“他们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让我放弃。”他说。
“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的。”喃喃自语一般,王龙羽将这句话重复了很多遍。
总有人为了大爱,舍弃小爱。
几个月前,湖南永州的唐新林与妻子大吵一架,起因是唐新林用家里的钱买了两艘快艇,用于公益水上救援。
这样大大小小的争吵,已经持续了32年。
32年前,唐新林18岁。那年夏天,他正坐在自家门口的河边大石头上,突然听到有人呼救。
不远处,有三个十几岁模样的孩子在水中挣扎,其中两人艰难上岸,还有一个男孩迟迟无法上来,眼看着水流已没过他的头顶,两个孩子慌了神。
见状,唐新林没脱衣服,立即跃入河中,几分钟后,男孩被救了上来,“那个男生比我还高,当时喝了好多水。”
那是唐新林第一次救人。自那时起,32年以来,唐新林和弟弟唐满园共从湘江救起48条性命。
两兄弟本是渔民,出身渔民世家,祖祖辈辈傍水而居、打渔为生。唐新林十几岁就随父亲下河捕鱼,成人后在河上跑运输。
后来,他在一场大雪中意外滑倒,导致右侧股骨头坏死,落下肢体三级残疾。弟弟唐满园和他说:“哥哥没法继续跑船的话,我陪你一起打渔吧。”于是,两人便把家安在了湘江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救起一个落水者,抖落一身泥水。
2017年6月底的一个深夜,永州市遭遇近40年来历时最长、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强降雨,大水漫灌的时刻,很多人还在睡梦中。
唐新林和唐满元撑着自家渔船划进大街小巷,敲打着铁盆,大声呼告“涨水了”。
唐新林
兄弟俩用小渔船转移居民,每趟载8至12人,来回往返进行转移。由于水面有沙发、桌椅板凳等漂浮障碍物,渔船的螺旋桨派不上用场,只能人工划桨。平时5分钟的路程,至少需要20分钟。三天后,救援结束,兄弟俩已是精疲力竭。
也是在那一年,两人组建的水鹰救援队开始壮大,到2021年,队伍里已经有16名队员。
今年,50岁的唐新林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培养接班人的步伐也加快了许多,脾气上来,也会骂人。“我是担心他们技术不够,容易出事。”
为了提高救人的安全性和效率,这几年,他先是自费在湘江边搭起板房值班室,又购置了两艘快艇。
“渔船时速十几公里,快艇时速一百公里,这样救人的几率就大了一些。”说起这些,唐新林颇为得意,但每一个水雾濛濛的深夜,当他仔细地清点完救援设备,还是会念叨着:“希望永远不会用到。”
又是一年五一后,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便是兄弟俩最忙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在吃完早餐后来河边看看。重点巡逻的时段是小朋友们吃完午餐后的一两点之间,以及下午放学后的五点半到七点半之间。”
他们还在今日头条上分享自己的巡逻日常,以及防溺水科普知识。比起网友们热情的评论和点赞,唐新林更看重浏览量,“多一个人看到,就少一点危险”。
唐新林和唐满园兄弟从小热爱《水浒传》。施耐庵笔下,石碣湖旁,侠肝义胆的阮氏兄弟是两人心中的榜样。
水泊梁山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史诗,而如今更多的则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
2021年5月8日清晨,山东东阿县的王忠奇来到河边钓鱼。他一般都是八九点钟才出来钓鱼,唯独那天极有兴致,不到六点就到了岸边。
河边的路很狭窄,王忠奇提着竹篓经过,看到一辆红色小型SUV正在启动。他热心地帮忙指挥掉头,而后继续坐定垂钓。
鱼儿快要上钩时,王忠奇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只见刚才的红色汽车冲入河中,只在水面露出一半。
他立马站起身,边跑边脱衣服。“我看里头有人,什么也没想,立即脱了衣服跳进河里。”王忠奇说。
初夏河水域开阔,水深近3米。汽车坠河后,很快被湍急的水流越冲越远,并迅速下沉。王忠奇围着车游了一圈,想找个合适的角度,把车推到岸上。
“当时车头扎进水里,车尾浮在水面上,我钻进水下,从车头位置,慢慢把车往岸边推。”
从河中央到河岸,十几米的距离,他足足推了半个小时。
清晨的河水透着寒意,上岸后见司机无恙,王忠奇打着哆嗦穿戴整齐,又在司机家人赶到后,谢绝酬劳,悄悄离去。
王忠奇
那天,他的搬家公司接到了6个订单,他扛着冰箱、衣柜在老式居民楼里爬上爬下,一直忙碌到10点回家,想起早上的经历,阵阵后怕。
第二天,王忠奇依旧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直到接到朋友打来的问候电话,才得知自己的故事已经通过今日头条和抖音传播开来。
有人称他为“英雄”,但他觉得自己与之相距甚远,只是搭了把手。然而越是那些发自内心的抉择,越是能激荡起世人真实的情感。
人生一道,择善而行。在繁杂的世事之中,总有一些善意被看见,被定格,被传递。
从王龙羽的幼儿园走出的孩子,最大的已经在读初中。他们时常会回到长大的小院子,拔一把杂草,说一句感激。
在唐氏兄弟的水鹰救援队,队员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他们游过同一片江,心中便有了连接。
王忠奇的女儿在得知父亲的事迹后,总是跟在他身后说:“爸爸,我为你自豪。”
……
教师是对下一代的善,水鹰是对江上人的善,路见不平是对过路人的善……在今日头条和抖音,心系他人的温度,就像蝴蝶效应一般,可以传递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无论是熟悉的家人与朋友,还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如此有温度的守护,都曾让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靠得更近。
在悠悠生命长河中,这世间所有美好的相遇,终是善意将我们紧紧相连。
1.《一个“乞丐”,和他的210个孩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个“乞丐”,和他的210个孩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2140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