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0年高考结束了
今天,我们介绍两位。
在2020年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学神”学习心理与成长故事
他们来自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大连理科第二名唐凤艺同学。
大连文科排名第二的李慕熙同学
希望他们的学习经验
可以给予帮助和激励。
还在为高考而斗争的学生们!
学派文件1
姓名:唐凤瑞
学校: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在校职位:在班里担任学习委员
高考分数:总分705分(语言129分;数学150分英语143分综合283分)
入学考试学校:清华大学
学习心境
从小到大都是学霸
最重要的是清醒认识自己
对于出色的高考成绩,唐凤艺并不陌生。因为从小到大,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前列。
关于让成绩保持稳中有进的“秘诀”,唐芃睿认为对自己的清醒认识是至关重要的。“诚如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每次考试过后,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会立马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分析试卷、查缺补漏当中,而不是沉溺于成绩的高低。这样可以让自己在每次考试后迅速地达到一种平和的心态,投身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周而复始,就可以保持自己的学习状态相对稳定,并且有所提高。”
有梦想、懂自律
“学会在痛苦中奔跑”
在唐芃睿看来,决定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二是自律的习惯;三是战胜困难的勇气。
早在上高中时,唐芃睿就确立了学医的志向,因此她一直把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地朝着它进发。“每当我感到疲惫或失去信心时,这个梦想会一直激励着我‘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于学习,唐芃睿也一直坚持着自律的习惯。寒假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她没有畏惧彷徨,而是始终相信“自律给我自由”,只有把危机变成机遇才能让自己“弯道超车”。于是,她紧抓机遇,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漏洞,设计了专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专攻作文、化学大题、生物选修等自己薄弱的地方。高三下学期复学时,她的薄弱之处也有了很大提升。
除了自律,坚定的信念和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也为唐芃睿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唐芃睿看来,恰到好处的挑战往往是激发人们努力的最好动力。
“高考之后,回顾三年高中生活中曾面临的挑战,我才发现,曾经深恶痛绝的失败、低谷,才是高中生活所带给我的别样宝藏。
如果不是语文作文的立意总是不够高,我可能永远也无法激励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多思考、多记忆;如果不是总是在数学卷中出现低级错误,我可能也不会要求自己事事严谨、时刻认真;如果不是经常在化学课上被老师的问题难倒,我可能直到毕业之前也不会告诉自己要脚踏实地、回归教材;如果不是在高三下学期连续遭遇三次分数下降、排名下降,我可能也不会让自己真正地沉下心寻找短板,潜下心努力提升……
我曾听一个学姐说过,‘在困难面前,我们是被踹下树枝的雏鸟,在挣扎中学会飞翔’。是的,只有在挑战面前依旧选择以一颗充满激情、饱含坚定的心去探索每一种可能,我们才能学会在痛苦中奔跑,于绝望里高歌。”
——唐芃睿
学法分享
擅长科目:要保持一定题感
在唐芃睿看来,要保持擅长的科目所带来的优势,需要保持一定的题感。不能因为自己比较擅长某一科目就轻视这一学科,平常减少练习和投入。“对于我而言,我比较擅长的科目是数学,但我每天依旧会拿出固定的时间来练习一套选择填空小题和一道大题,目的是加快自己考试时的答题速度并提升准确率,并且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我擅长的学科现在让我自己更有底气’。这样,我比较擅长的学科一般就会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不擅长科目:有针对性练习
而对于不太擅长的学科,唐芃睿说想要提升就更需要方法。
“首先,要找到不太擅长的学科中主要失分的题型,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我个人不太擅长的是比较偏文的语文和英语,尤其是作文方面。因此,我在寒假的时候主要做了这方面的提升,一天一篇英语作文,一周一到两篇语文作文。在一个假期的练习后,我的作文有了很大提升。”
“其次,就是要有一定的时间的倾斜,我在高一的时候学习牛顿定律的计算大题时感到很困难,所以当时的每个周末我都会拿出整整一天的时间复习这一周老师讲过的习题、整理错题本、自己做新题,后来在高考中考查这一知识点时我也顺利地拿到了分。”
课余生活
高三时期仍坚持每天跑步
学习之余,平日里的唐芃睿很喜欢跑步,在她看来,跑步带给自己的绝不仅仅是强健的身体,还有坚持的品格和一往无前的韧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在有做不完的卷子、数不清的考试的高三时期,我也依旧坚持每天的体活课都到操场上跑步。”
唐芃睿说,在跑步时,她会放松因为数学导数、物理电磁感应习题而紧张的大脑,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迈开步子向前跑去的感觉中,“就如同拼尽全力向目标进发的执着与无畏……跑步让我的高三生活更加完整,更加丰富,更加难忘。”
成长感言
“说起对高中的生活记忆最深刻的片段,老师们辛勤付出的场景便会如放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闪现。从每天一张的语文卷到每日句子、每周清单;从一堂堂充满激情的数学课到一张张精心选择的物理套卷;从上课时不断地被灌输“分类的思想”到一次次地被提醒“基础知识要记牢”……还有每天早来晚走、自习时到班级巡视的校领导,默默付出、为同学们创造更好学习生活条件的学校工作人员,战狼一班中积极进取、彼此团结的每一名战士……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不遗余力的无私努力与付出,我才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开一“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成长、逐梦环境,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努力学习、不断拼搏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都能在这里坚守自己的梦想、见证精彩的发生。”
“若说起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最想感谢的还是我的班主任孙凤义老师。高三下学期,随着考试次数的增加、学习强度的增大,我发现自己似乎进入了“瓶颈期”。无论平时付出多少努力,我的成绩似乎总是无法令自己满意,反而有所下降,考试中也总是出现低级失误。面对高考倒计时上不断减少的数字,面对成绩条上让人难以满意的名次,我不禁有些迷茫,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以胜利的姿态冲过终点线。这时,孙老师一直站在我的身边,无论是一模考试之后与我单独分析各科的失分原因、寻找解决方法,还是在面对低级错误时安慰我“现在犯错,高考就不会犯错”,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充满温情的鼓励。他曾告诉过我,‘永远不要怀疑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至今日,每当回想起这句饱含激励的话语,我依旧会热泪盈眶。”
学霸档案2
姓名:李沐熹
学校: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在校职务:在班级担任学习委员
高考成绩:总分671分(语文128分;数学146分;英语146分;文综251分)
报考学校:北京大学
学习心经
“上课效率高使我避开弯路”
在李沐熹看来,优异成绩的取得来自高效学习,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自习时间,全神贯注的投入模式,都能让自己保持良性的学习状态。
“一路上,我遇到的老师们都让我深感敬佩,他们或幽默风趣,或严谨认真,或从容洒脱,课上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有用的知识,这便让人不舍得错过课堂的每一分钟,不舍得错过每一个和老师互动的机会。”李沐熹说,课堂上的高效率学习既使她避开了弯路,又能让她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是帮助自己保持较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开启投入模式,争取不拖延
除了上课效率高以外,李沐熹还喜欢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无论是写作业、复习教材还是总结方法,只要在学校,她就会开启投入模式,争取不拖延,不把任务留到回家再做。“在校全神贯注地做完某件事,会带来酣畅淋漓的快感和成就感,这种感受又促使我继续保持这种状态,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种自我激励机制和良性循环。”
学法分享
对新知识要有思考阶段
不同的学科虽然各具特点但也有相通的学习方法。李沐熹说,自己学习每个学科都会经历了解、巩固、实践、思考、理解的过程。
“接触新知识时,我会先了解它的内容,然后跟随老师的讲解和课上练习进行巩固,接着通过课后做题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一环节通常是比较艰辛的,因为常常会有不能得心应手运用知识的生涩感和碰壁的挫败感,但熬过这段时间进入思考阶段时,就能找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陷入的思维误区或者走的弯路。”
在思考阶段,我会紧跟课堂,找到自己的缺漏并加以弥补改正,尽量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当思考阶段结束后,我对这个知识点也就拥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对于自己的优势科目,我的侧重点在保持手感上,跟上老师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对于自己的弱势科目,我的侧重点在集中突破上,不管是基础问题还是思维问题,找到难住自己的地方,并通过做题或是请教老师来突破。”
课余生活
“摘抄使我受益无穷”
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平日里,李沐熹喜欢阅读,也喜欢写字,而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了摘抄,既能记录打动自己的句子又能达到练字的目的。“阅读摘抄的习惯使我受益无穷,尤其体现在语文上,我的语感、文笔、逻辑、理解力都在摘抄的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成长感言
“初高中时期,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备战中考,第二件事是备战高考。这两件事没有沉闷的底色,相反地,每每回忆起,脑海里都涂满了明艳的色彩。
在开七与开一这两所优秀的学校里,我遇到了良师,交到了益友,提升了自我,于最后的冲刺关头心无旁骛地向前奔跑,没有给青春留下遗憾。这两段岁月,无比充实,无比澎湃,无比鲜活,交织着苦与乐,身边的人和事都在我的记忆里熠熠生辉,难以忘怀。”
不负青春,全力以赴
希望未来的你
也能像她们一样,展翅翱翔~
来源: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李慧,本文为特约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李慧 徐宝露 主编:常玲
1.《理科705分&文科671分!大连两位高考“学神”讲述学习心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理科705分&文科671分!大连两位高考“学神”讲述学习心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215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