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游记》这部经典电视剧,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用百看不厌来形容都不为过。《西游记》之所以会成为经典,是因为《西游记》的拍摄过程并不容易,从1982年开始拍摄,直到2000年才拍完,足足耗时了整整18年。
由于当时的拍摄条件简陋和技术的不成熟,很多镜头都是采用真实的场景,不像现在的影视剧,大多数的场景都是用特效做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西游记》的拍摄过于真实,才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经典电视剧。六小龄童作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也是凭借这部电视剧荣获了金鹰奖的最佳男主角奖项。
六小龄童,原名章金莱,出生在猴王世家,因为章金莱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哥哥都是演猴戏的。又因为章金莱是在6岁开始学猴戏,因此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六小龄童”的艺名。1982年,《西游记》的导演杨洁面试了很多想饰演孙悟空的演员,但都不是很合适,后来杨洁找到了“南猴王”六龄童,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六龄童推荐了自己的儿子六小龄童。
据说,杨洁一开始对六小龄童的演技并不满意,但因为实在找不到孙悟空的合适人选,只好暂时接受了六龄童的建议,后来六小龄童经过“南猴王”一个月的特训,终于赢得了杨洁的肯定。从《西游记》中能够看到六小龄童的每一个表情都活灵活现,像极了一只猴,有人说孙悟空身上流淌着吴承恩的血液,而六小龄童身上流淌的正是孙悟空的血液。
也正是因为六小龄童的高超演技,六小龄童身上才被打上了孙悟空的标签,一想到孙悟空,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六小龄童,想到《西游记》中的美猴王。成名之后的六小龄童,虽然也拍摄了很多的影视剧,但是大家能够想到的也只有《西游记》这一部经典而已。凭借《西游记》章金莱被评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等多个名誉称号。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位备受万人追捧的表演艺术家最后会变成万人嫌的“猴霸”。事情还要从2016的猴年春晚说起,2016年是中国传统的猴年,作为老艺术家的“美猴王”代言人章金莱自然成了观众心目中最佳的春晚人选。为了让章金莱上春晚,网友们纷纷留言:“春晚要是没有六小龄童,我们再也不看春晚了!”或许是因为被网友捧得太高,又或许是因为其它的原因,六小龄童并没有被央视春晚邀请。
一时间,网友们炒得沸沸扬扬,纷纷为章金莱老师打抱不平,也许是受到了万人宠的待遇,六小龄童在错失春晚后整个人就变了,变得夜郎自大,变得目中无人。不知道是自我膨胀了,还是心存不满,章金莱多次在节目中嘲讽周星驰,拿周星驰拍摄的《大话西游》说事,称周星驰不尊重《西游记》这样的名著,孙悟空怎么会爱上白骨精呢。还说,周星驰饰演的孙悟空就像“小混混”,说着还现场模仿周星驰一段用双手扛着棍子走路的表演。
不仅如此,章金莱更是被网友曝出,之前曾在节目中说谎,章金莱一直对外声称,《西游记》中的拍摄全都是亲力亲为,没有替身,可事后却被网友曝出六小龄童在拍摄《西游记》时,有多达4个替身之多。在拍摄“真假美猴王”的时候,用的就是替身,这个事情连导演杨洁都承认,他就是徐霆雷,可是章金莱却否认此事,将《西游记》的所有功劳都归功到自己的身上,这种做法实在是让人感到心寒,难道幕后人员就没有功劳吗。
在拍摄完《西游记》之后,相信不少的朋友都发现了,章金莱在推广西游文化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推广自己,尤其是自己“美猴王”的形象。从章金莱拍得商业广告就能够看出,章金莱这些年全都在消费美猴王的情怀。章金莱老师维护《西游记》大家可以理解,但是不允许别人翻拍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值得讽刺的就是,按照《西游记》原著中所述,“毛脸雷公嘴,身高不足四尺。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象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真正是又丑又凶。周星驰拍摄的《西游降魔篇》里面的孙悟空,无论是凶性,还是样貌都符合原著。相反,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除了动作像猴之外,似乎和原著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因为过度消费美猴王情怀,又撒谎不尊重《西游记》的幕后工作者,加上嘲讽周星驰等等,这些年已经很少看到章金莱老师了。同样是《西游记》中的演员,饰演唐僧的迟重瑞,饰演猪八戒的马德华,饰演沙僧的闫怀礼,他们没有一个在消费剧中的角色,只有章金莱这些年一直在重复消费观众的情怀。因为过度消费,网友开始反感,甚至开始嫌弃,有的网友直接吐槽:除了消费《西游记》美猴王情怀,你还有什么?
过度消费观众情怀的演员,你会喜欢吗? 单选 0人 0% 喜欢 0人 0% 不喜欢 投票1.《2016春晚节目,干货看这篇!2016年,六小龄童错失春晚后整个人变了,从万人宠跌落到万人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6春晚节目,干货看这篇!2016年,六小龄童错失春晚后整个人变了,从万人宠跌落到万人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2223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