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学一食堂的主食窗口,有一位随时乐呵呵、笑眯眯的大叔。
他性格开朗。
大老远见到有人走过来,就会热情地打招呼:“你好同学,吃点儿啥?”“姑娘,尝尝新出的滑蛋土司?”
他记忆力惊人。
只要光顾过主食窗口几次,他就能记住你的喜好:“今天的面也是加蛋加肠?”“不要只吃玉米,太瘦了!”
他爱开玩笑。
有时候同学说:“来个冬菜包”,他说:“没有了,招牌包子早卖光了。”结果一回头他就“变”出一个来,把同学逗得哈哈大笑。
他工作表现突出,人气极高。
他连续三年在北大食堂的“十佳服务员”评选中排名第一。树洞上有同学整理毕业前“在北大要做的100件事”,“被学一的杨师傅记住你俩是情侣”榜上有名。
他是杨高武师傅,同学们给他起了个亲切的外号——“包子大叔”。
今年劳动节,北大发起《咱们:看见身边的光》特别策划,为54名北大一线服务人员拍摄人物肖像照,并以微信推送和线下展览的方式展出。在微信推文的评论区,不少师生分享了自己与杨高武师傅之间暖心有爱的回忆。
杨高武 餐饮中心学一食堂主食厨师 来校工作13年
他守着主食窗口
守住了生活里的某种确定性
文 | 郭雅颂
01 左中括号
他见过凌晨四点的北大
左中括号
晚上7:30,杨师傅坐在学一食堂外搭起的用餐棚里,开始接受采访。现在开始到晚上10:00,是他一天中能够得空的时间。每天早上4点起床,4:20开始工作,先烧水熬粥,再捏各种馅儿的包子,6:00左右开始为早餐时段的面点配制小料,酱油,豆芽,香葱,蒜...各种调料往碗里一放,6:30一到,早餐正式开始。陆陆续续,早起的同学在面点窗口前排起长队。鸡蛋面,麻辣小面,芽菜肉末鸡汤面,烤肠,煎蛋,这是学一食堂独一份的美味。
杨师傅:“烤肠+煎蛋,面条绝配!”
学一早餐时间,煮面的杨师傅
上午9:20早餐结束,杨师傅需要先将早餐使用过的炉具、锅碗瓢盆刷洗干净,然后马不停蹄地准备午餐。蒸玉米、蒸红薯、蒸包子......午餐时间段为11:00——13:00,结束后,他同样需要清洗各种厨具餐具,然后稍稍休息一会儿,继续开始准备晚餐。16:40,晚饭开餐。招呼来来往往的就餐者,馒头粥饭装盘或者打包,介绍窗口新出的主食种类,与相熟的师生寒暄几句......直到18:30晚餐结束,杨师傅一天的忙忙碌碌才算按下一个暂停键。通常,他会先去冲个澡,换下后厨工作服,去五四体育场绕着跑道走上几圈,碰到熟悉的老师同学也聊聊天儿,和远在山东德州老家的父亲通个视频电话,唠唠家常,关心他的身体状况。晚上10:00,杨师傅准时睡觉,为次日一整天的忙碌养精蓄锐。
下班后与父亲视频话家常的杨师傅
2009年,杨师傅在儿子杨业震的介绍下来到北大工作。小杨师傅2007年考上大学,担心学费负担重,没跟家里商量,悄悄和表哥一起跑到北京,在北大学一食堂找到了后厨的工作。后来,杨师傅也跟着儿子一块儿来到了北大。在这之前,他在青岛的一家烤肉店给人打工,负责串肉串。再之前,他在油坊榨过油,在养猪场帮人喂过猪,给水利局修过桥修过路,也当过建筑工人。
用杨师傅自己的话说:“咱啥活儿都干过,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在北大餐饮中心的工作累。”
杨师傅的儿子杨业震,如今在北大中关园食堂工作
刚到北大,食堂不缺人,杨师傅就在学校水厂工作,给校内师生运送桶装水。刮风、下雨、下雪,不管什么天气,只要同学老师打电话,师傅们就得踩着人力三轮把水运到楼下再搬上楼。这样一天下来,常常腿是麻的,腰也酸背也痛。即便如此,杨师傅还是觉得“工作都一样,没有什么喊苦喊累的”。2012年8月,学校餐饮中心的岗位有了空缺,杨师傅正式进入学一食堂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
杨师傅的早点窗口,五个漏勺里是将要煮好的面条
10年间,除了寒暑假的轮休,从早上四点起床烧水熬粥捏包子,到晚上六点半下班,十点睡觉,杨师傅的作息几乎日日如此。
“
已经习惯了这样忙碌的生活,寒暑假回家待上几天,一旦闲下来就觉得太无聊了,很怀念在学校工作的充实日子。
”
平凡的岗位,重复的工作,十年如一日的辛勤投入,他把自己的真情都奉献给了这片园子里的师生。
02 左中括号
独一无二的“包子大叔”
左中括号
学一食堂是燕园校区离宿舍最近的食堂,这里菜品丰富价格却很实惠。因而,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住在校内的师生光顾这里的频率很高。杨师傅负责的窗口售卖主食,从包子、馒头、花卷到烧饼、肉夹馍、八宝饭、各类粥品、蛋挞吐司、玉米红薯......各式“碳水炸弹”应有尽有。
“
说实话,我们学一的主食品种很多,但同学们却给我起了个‘包子大叔’的外号。我觉得很亲切,我特喜欢这个称呼。
”
学一主食窗口的“碳水炸弹”
杨师傅正在打包馒头
开朗、亲切是杨师傅留给所有人的印象。“有一个老师跟我说,北大的食堂他都吃遍了,没见过几个人像我这么开心。”假如你恰逢饭点站在杨师傅工作的窗口旁边观察会儿,就会发现,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哟,杨师傅,有日子没见了。”
——“老师,您好呀?今天要几个馒头?”
——“太瘦啦小伙儿,玉米红薯不长胖,多吃点!”
......
主食窗口前长长的队伍,杨师傅总是抽空和排队买饭的大家说上两句话。或是嘘寒问暖或是开开玩笑。每个人离开的时候,都和杨师傅一样乐呵了起来。
餐饮中心每年的“十佳服务员”,是同学们一票一票实名投出来的,杨师傅不仅多年上榜,而且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有人问他:为什么都在食堂工作,同学就对你这么好?杨师傅回答说:“一个人一个性格脾气,我就希望同学们来到我这里买吃的,看到一张笑脸。偶尔跟他们开开玩笑,他们开心,我也开心。”
踏踏实实把事干好,一张笑脸广结善缘。这是杨师傅的工作生活哲学。
杨师傅与买饭的教职工交谈
学一的招牌包子“冬菜包”
对于从小被外婆奶奶追着喂饭的一颗颗“中国胃”来说,每餐不来点主食是不可能“吃饱吃好”的。大约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食堂南北风味、各地美食琳琅满目,任君挑选搭配,杨师傅的主食窗口依然是大家每顿饭必须光顾的地方。本身的好记性加上这样的频繁接触,让杨师傅记住了许多常来的师生。
“有一个同学,好几次来买饭都垮着一张小脸,看起来不太开心。还有点固执,不让我把包子放在盘子里,而是要放在托盘上”,杨师傅回忆起一件小事,“后来我每次见到他都跟他开玩笑,逗逗他。时间长了,这个同学经常晚上没课就会来等我下班,然后在学一外面的台阶上坐着跟我聊聊天”。从初秋到深冬,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成为彼此信任的人,互相倾诉,这个同学也渐渐解开心结,脸上重新有了笑容。
“说实话,我就把你们当我自己的孩子。我的儿子在中关园食堂工作,你们比他还小呢。一个人在外面读书,吃饱吃好身体健康,父母才能放心啊。”接受采访时,杨师傅反复说着这句话,朴实又真诚。他也的确像父亲一样,关心着眼前的每一个年轻人。记者的手机贴了防窥膜,从侧面看屏幕非常暗。采访时杨师傅坐在旁边看见了,说道:“你手机弄那么暗,坏眼睛啊。”他还好几次问记者:“你饿不饿?我给你弄点吃的去。”
杨师傅常穿的一件印着Peking University的黑色文化衫,是法学院的一位同学毕业之前送给他的礼物,他很喜欢。像这样的“双向奔赴”,这些年来数不胜数。例如有一年夏天,有个同学见杨师傅站在沸腾的热锅旁边煮面,热得满脸通红,就悄悄给杨师傅送了一个挂在脖子上的便携小电扇。
“
我这10年啊,把学一当家,把北大的大家当亲人。我希望你们来到学一,就像回家。你们喜欢我做的面,我是真骄傲!
”
已毕业同学送的北大文化衫,出镜频率极高
03 左中括号
“我会在食堂干到干不动为止”
左中括号
当被问到十年如一日做同一份工作,会感到厌倦么?杨师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不烦。工作就是干一行爱一行。而且我们学一食堂隔不了几个月就会上新品,老师同学喜欢尝鲜,我们就努力创新,不让大家吃腻喽。”说起学一的菜品,杨师傅开始滔滔不绝,言谈间,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在工作中找到的乐趣、工作被认可的骄傲与幸福溢于言表。“我老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好好干,别担心我,我在家里身体硬朗着呢。”
杨师傅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专项工作会上
今年六月初,学校举办了一次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专项工作会。杨师傅和其他10位一线师生员工代表受邀参会,讲述了他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为同学提供暖心服务的感人故事。杨师傅在会上说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我总希望能够像家人般照顾好咱们那些一个人在外的老师同学。请各位领导放心,我会在学一食堂好好干,干到我干不动为止!”朴实的言语极富感染力。
“
杨师傅经常说:聚在一起是缘分,都是善良孩子。我能力有限,能做的就是把饭做好。有些同学毕业好久了,回学校还想着来学一看看我,这种情义比给我十万八万更珍贵。
”
像杨师傅这样默默在一线服务师生的平凡人,我们这个校园里还有很多。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一起扎根在这里,把学校当家,把师生当家人。他们日日在这里辛勤劳作,目送一批批年轻学子成长、告别。你可能不太注意他们,但他们象征着一种确定性,就像主食之于三餐。一年四季,有他们在,你才感到自己不是无根的浮萍,而是拥有了勇气在生活里、在大地上站稳脚跟。
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采写 | 摄影:郭雅颂
图片:北大餐饮中心官方资讯公众号、北大发布公众号
排版:孙萌
责编:郭雅颂
这些照片,藏着北大人最难以割舍的回忆
全球首例!北大校友李菂团队新发现!
在北大做楼长,她被写进博士论文的致谢中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
来学一尝尝杨师傅的冬菜包!
1.《(手机背膜如何贴好)手机背膜有必要贴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手机背膜如何贴好)手机背膜有必要贴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334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