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 东邪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我们作为中国人骄傲的资本,除了中华文化之外,没有其他文化拥有如此漫长且精彩的历史。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最早的思想启蒙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而西方各国的思想启蒙则是在10世纪之后。到了16世纪,当时的明朝和清朝还是世界大国,但从19世纪开始,中国出现了一段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史。

很多人将这段屈辱史的原因归结为清朝的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这些都是可以从历史案例中分析得到的客观事实。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本质上透露了中华文化长期以来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对科学的认知上。回顾16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来自西方国家,中华大地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科学人物寥寥可数。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人很少出现在影响世界历史的科学人物名单中?实际上弄清楚这个问题后我们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史了。

原因一:西方国家对科学的认知比中国早

科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许多学科和领域,例如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但只要翻阅中国历史典籍,我们会发现这个词从未在民国之前出现过,因为这个词对于中华文化来说是“舶来品”,中国古代未出现提出“科学”一词的人。据考究,最早提出“科学”一词的学者出现在古希腊,古希腊人擅于用哲学思维的方式思考自然事物的问题,从而诞生了“科学”一说。

那么“科学”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大概是在民国时期,那个时期的民国学者将科学译为“格物学”,这源于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格物致知”,这个词与科学的意思比较接近。后来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对西方著作进行翻译时提出了“科学”一词,我国学者在阅读了福泽谕吉的译作后才第一次接触这个词,之后才逐渐在汉语中使用“科学”一词。

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代表“民主”和“科学”,那个时期科学一词还只是在学者、学生群体中传开,未达到广为人知的程度。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古代和近代来说,科学一词是舶来品,科学虽然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我们在中华文化中几乎看不到这一文化分支的存在,因为中国古人并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理论体系,也没有创建科学这门学科。

原因二:西方较早建立起科学理论体系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人类科学从古希腊文化起源,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擅长从逻辑的角度去思考事物的存在和演化规律,因此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起源,一方面是古希腊的形而上学逻辑,另一方面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实证主义科学。无论是形而上学逻辑还是实证主义科学,西方不同时期的文化都建立起了各自的科学理论体系。

什么是形而上学逻辑呢?它的本质就是形而上学的思想,该思想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学者,简而言之就是看待事物主要从思考的层面出发,强调逻辑思考的重要性。通过逻辑思考,古希腊学者发现并总结了许多自然事物演化的规律,并且指出这些规律不因为人类的存在而改变,人类只能利用这些规律,这应该是人类最早对科学的系统认知。

形而上学逻辑的早期发展非常顺利,延续了一千多年,但随着西方兴起了文艺复兴的热潮,越来越多学者探究先贤们思考得到的成果是否符合现实结果,于是出现了实证主义科学。实证主义科学强调的是任何科学理论都能通过实践活动得到证明,最早支持这一理论的科学家就有伽利略、牛顿等人。

伽利略这位科学人物我们从小就在语文课本中接触过了,当时西方科学出现了“两个同质量的物体同时着地”的说法,伽利略对此表示怀疑,于是不顾外人的非议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伽利略的质疑是正确的,这是实证主义科学战胜形而上学逻辑就的经典案例。当然实证主义科学并非完全行得通,因为人类的能力有限,有些科学理论还无法通过实践进行证实。

于是近代西方文化将这两种体系结合在一起,既出现了擅长形而上学逻辑的科学家,又出现了擅长实证主义科学的科学家。反观中国从15世纪以来的历史,既没有出现形而上学逻辑,也没有出现实证主义科学。

原因三:跟不上西方科学的发展步伐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在科学认知方面就落后西方文化,其实不然,中国古代涌现出的思想很多也透露出了对自然事物的思考,只不过这些思考大部分都得不到执政者的重用,反而是那些提倡人文的思想得到执政者的重视,进而成为了中华文化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基调。这种情况主要由文化差异造成,是客观上存在的差异。

西方文化在思想启蒙之前也没有出现对“科学”的明确认知,但从思想启蒙之后,西方文化中的科学体系逐渐形成。16、17世纪,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创立了经典力学等基础理论体系,而同一时期的中国还处于明朝时期,明朝最出名的就是四大名著,除此之外在文化上少有建树。

18世纪,西方文化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扎实的科学理论体系,再往上发展就是将科学应用到实践中,即形成了科技。科技发展的结果是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力,同时也让他们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同时期的中国还处于清朝时期,大清王朝的执政者还自我陶醉在“天之骄子”的光环中。

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的差距越拉越大,到了19世纪西方人主动来向我们寻求交流和合作,但清朝执政者的格局太小了,直接回绝了这种让中国科学追赶西方科学的机会。可能你会问,贵为一国之主,格局怎么会小呢?但在对待外国文化和科技上,清朝执政者的格局确实小了。

原因四:文化性质不同,导致科学发展情况不同

以上三种原因比较详细,笔者认为都可以归纳为文化性质不同,导致科学发展情况不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也有科学发展的历史,但和王朝兴衰史、文化发展史相比显得比较渺小。春秋时期的中华大地涌现出了诸子百家,各个学家的思想不同,有的思想纯粹为了治国,例如法家,有的思想的目的是推崇人文和人伦,例如儒家,也有思想与科学和科技有关,例如墨家。

但在那个割据纷争的年代,国君最想要的是能够让臣民受到约束的思想,于是法家思想率先从百家思想中胜出。但好景不长,秦朝覆灭的历史告诉我们单靠法家思想是无法管理好国家的。从汉朝开始,执政者开始重视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更关注人的本身,例如血亲人伦、修身存养、道德理性等。

从那之后,儒家文化就深深地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烙印,这一文化贯穿整个封建王朝。而西方文化从古代开始就很少有统一的思想,不同国度的思想倾向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思想中看到西方文化的一大特点,即致力于自然发现和创造。文艺复兴之前这一特点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文艺复兴后许多西方学者和科学家身上都彰显出这样的特性。

总结

中国近代历史之所以是屈辱史,是因为中华文化在科学方面的发展比西方文化落后,现实经历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如果别人比我们发展得快,我们就要想办法追赶上去,甚至是超越别人,而不是秉持高枕无忧的态度。其次,中华历史中出现过科学文化,但它在文化这一大范畴里只是星星之火,在封建王朝的历史背景下很难燃烧成大火。

如今中华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焕发出了新面貌,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形容革命的发展态势,还可以用来展望中国科学的发展。在国家稳定的情况下,科学的发展就能得到基础保障。如今中国国力日渐增长,这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历史最佳的机会,希望我们这辈人可以好好抓住这个机会,为中华文化创造新辉煌。

1.《三体使者 科学为什么不是诞生在中国?这就是中国近代受屈辱的原因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体使者 科学为什么不是诞生在中国?这就是中国近代受屈辱的原因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0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