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南京沦陷后,武汉犹如一座指引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灯塔,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全民族抗战的指挥中心、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以及内迁企业运转的枢纽。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全民族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本期推出——1937年,战时首都武汉。
向下滑动查看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当地驻军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南京失陷后,武汉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国民政府从10月底开始陆续向武汉、长沙、重庆三地疏散政府机关工作人员。11月11日上海沦陷,日军直逼南京。从17日起,军政党务人员分3批向内地转移,四大银行由上海迁往武汉。21日,各国驻华使节赴汉,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十多个重要机构迁到武汉办公,国共两党的党政军要员和各界人士云集武汉,武汉成为事实上的政治中枢和抗战的军事大本营。
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充分发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作用,坚决同国民党及其政府、军队内的失败主义、投降主义倾向作斗争,团结抗战进步力量,支持国民党一切抗战活动。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主要内容与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基本一致,构成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38年7月,具有参政议政性质的首届国民参政会在武汉召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党派政治上的合作,对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民族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政治中心西移武汉的同时,华北及东南的大批工厂、企业也纷纷内迁,仅上海、河南、山东等地向武汉迁移的工厂就有170多家,武汉三镇的工厂总数在短时间内激增至近700家。这时的武汉也成为国内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大都市和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大批文艺界人士,新闻工作者和流亡学生也来到武汉,先后有100多种抗日期刊、几十种报纸、几百种图书在武汉出版发行,使武汉成为全国和全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窗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文艺界人士先后成立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等多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并于1938年3月27日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使原本比较分散的全国文艺界实现空前大团结。据1938年8月的统计,武汉三镇呈请登记的救亡团体超过260个。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组织和发动下,不同阶层和行业的人士都被动员起来,他们深入三镇和附近农村乃至抗战前线,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激发全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掀起以武汉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武汉广播电视台出品
责编:沈佩枫
编辑:朱青
来源:FM89.6武汉交通广播
1.《武汉广播电视台 《武汉百年瞬间》第十五期:1937年,战时首都武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武汉广播电视台 《武汉百年瞬间》第十五期:1937年,战时首都武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09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