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是抗战时期在冀中平原上利用地道打击日寇的著名作战方式,由于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地道战》而家喻户晓。其实,在临近冀中的太行山宁武县(今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也有一种类似的作战方式,在抗击日寇“扫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没有冀中地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却处于黄土高原的断绝地,境内千沟万壑,地形非常复杂,站在山顶上可以一览无余,但山下却沟汊纵横,到处都是让人迷路的“迷沟子”。
▲一座山坡7层窑洞多年来百姓靠“野窑”藏身
在日寇到武乡县抢粮时,曾经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个鬼子在山梁上往下看,看见沟底有头牛,就招呼1个同伴下去找,结果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等重新登上山梁却发现牛还在原处;这个鬼子就招呼6个同伴分头下去找,他在山上吆喝方向指挥,结果东找西找了半天,始终无法走到牛的旁边,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宁乡县是太行山上少有的粮食丰产区,因此土匪溃兵常常到此抢粮拉牲口,历朝官府也经常派兵到此胡作非为。为了躲避官府和土匪,当地老百姓自古就有挖“野窑”的习惯,一旦有风吹草动,就携家带口逃往窑中躲避,由于这些“野窑”大半挖在“迷沟子”,因此非常隐秘保险。久而久之,当地群众也认为,即使鬼子来了,也只需把一家老小藏到“野窑”里受罪两天,等鬼子走了就可以平安无事。
▲日寇扫荡漫画鬼子扫荡四处安插汉奸暗探
但善良的老百姓还是低估了鬼子的凶残狡猾,从1940年鬼子加强对太行山区的扫荡开始,他们就秘密在多个村庄收买培养了汉奸眼线,每逢鬼子扫荡就暗中给其引路,导致近百年没有被官府和土匪发现的“野窑”接连暴露,甚至清朝时期打下的藏粮食的秘窑也被挖个精光。鬼子为了让老百姓不再躲藏,到处施展血腥手段,对“野窑”里藏身的民众,碰到10个杀10个,碰到50个杀50个,使得许多老百姓不愿再离开村庄躲避,粮食也堆在家里,每逢“扫荡”都被抢个精光。
▲窑洞中击杀日寇“保险窑”能守能藏还有多个出口
1942年秋,武乡县抗日军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野窑”存在一个重要弱点,就是能躲不能守,一旦被发现就死路一条。为此,大家集思广益,开始在全县推广“保险窑”,这种窑选择的地点与“野窑”同样隐蔽,但出口经过特别设计,不但难以发现,洞口还特别小,为了防止敌人放毒放烟,“保险窑”往往设置气孔通风,同时有两个以上的出口,即便敌人堵死窑口,也可从另一个方向遁走。
此外,窑洞内部也经过特别设计。进洞以后有3丈深的一段路,依然非常狭窄曲折,还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路上往往设置着深坑,既可以堆满荆棘让敌人寸步难行,也可以设置成陷阱让其丧命。洞壁两侧开着两孔小窑,安排专人轮班守卫,拿着菜刀、斧子就等着敌人伸着脑袋进洞搜索。类似的“保险窑”不再是一家一户各挖各的,而是集全村之力修建,最多能容纳300人,如此一来,哪个当了汉奸密探,想单独活动给鬼子引路,就很容易被察觉了。
▲下乡扫荡的日寇日寇扫荡能见其声不见其人
1943年5月,日寇再次集中4000兵力到武乡县扫荡,结果除了全副武装的民兵,没有遇到1个老百姓。明明晚上听到村里好多人纺织的声音,刚过去却空无一人;远远望去有好多人在种庄稼,赶过去却人影也不见。鬼子们连续几天没吃没喝,天天挨冷枪死人,只好选择撤退,但沿途的沟沟坎坎到处都是民兵埋伏,无奈之下一口气撒腿跑了80里才敢停下。战后清点,发现粮食1颗也没有抢到,原本准备运粮的牲口和不少辎重却留在了武乡。
▲抗击日寇的民兵
1.《读万卷书破万仞浪 4000鬼子进山扫荡,半个月未抢走1颗粮,原来碰上满山“保险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读万卷书破万仞浪 4000鬼子进山扫荡,半个月未抢走1颗粮,原来碰上满山“保险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09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