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

对于这个问题,《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用《魏略》的内容做了交代: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笔者认为《魏略》用一句“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未免太简单!

根本问题,不是魏延的建议过于冒险,而是诸葛亮北伐是虚张声势。说明白一点,诸葛亮根本无心北伐。诸葛亮北伐只是借军事行动掩盖政治目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诸葛亮为什么无心北伐?

第一,诸葛亮北伐是虚张声势。

诸葛亮一共有五次北伐行动,除了第一次是认真的,做了全面部署外,其外四次都是打酱油。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上图)让马谡守街亭,让赵云、邓芝在箕谷佯动,牵制曹真。诸葛亮对外宣称自己经斜谷道进攻郿县,以此迷惑曹魏,暗地里自己却是带着主力进攻岐山。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马谡不受节制,导致街亭失守,由此,诸葛亮只得撤军。

另外四次只不过是打酱油而已。

第二次,第四次连粮草都没有准备充分,后因粮草的缘故不得不撤军。

第三次,因为雍州刺史郭淮的干预,诸葛亮被迫撤军。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根本无心北伐,只是借此北伐屯田,做长期戍守准备。

第二,魏延是北伐的积极分子,诸葛亮对魏延是严加防范。诸葛亮临死前还设计防范魏延,魏延之所以被陷害致死,就是因为担心魏延执意北伐。

第三,诸葛亮杀马谡,不是因为马谡丢了街亭,而是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节制。

马谡不受节制,担心马谡执意北伐,影响诸葛亮的大计方针。

正因为诸葛亮北伐只不过是虚张声势,所以魏延的计谋再好,也不会受到诸葛亮的认可。

二,诸葛亮北伐是借军事行动掩盖政治目的。

诸葛亮北伐并不是为了匡扶汉室,而是借北伐掩盖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借北伐转移国内矛盾,凝聚民心。

刘备驾崩后蜀汉动荡不安,诸葛亮处在动荡的风口浪尖上。

为了转移矛盾,诸葛亮借着北伐,表明自己坚定不移地继承刘备的遗志,以此凝聚民心。

第二,借北伐,减轻东吴压力,维护三国鼎立的局面。

夷陵之战,蜀汉惨败,刘备驾崩,曹魏之后抓紧了对东吴的围攻,东吴有点招架不住。

由此诸葛亮借故北伐,以此缓解东吴的压力,维护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如果说向北进攻曹操,是为了缓解东吴压力,那么蜀汉国内会答应吗?

第三,借北伐宣誓匡扶汉室的主张。

对于匡扶汉室到底有多大的希望,鲁肃与孙权见面的时候就说过,汉室无法匡扶,一定会灭亡。鲁肃都看到这一点,想必诸葛亮对此是心知肚明。

那么,诸葛亮明知汉室不可兴,为什么还要宣誓匡扶汉室的主张呢?

政治正确的需要!

三,把长安送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不敢接受。

当时的三国局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开宗明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蜀国在三国中处于最差的状态,有能力匡扶汉室吗?没有!

既然蜀国没有能力完成匡扶汉室的任务,那么北伐中原有意义吗?没有!

北伐中原没有意义,魏延的计谋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由此可知,诸葛亮不认同魏延的计谋就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北伐中原的意愿。

再说实际一点,就算按魏延的计划,占领了长安,蜀国有能力守住长安吗?没有!

再退一步说,就是将长安送给蜀国,蜀国没有能力守住长安,长安对蜀国有什么用呢?

再说得可怕一点,一旦蜀国占领长安,倾举国之力守住长安,这时的孙吴会怎么想呢?

孙吴会趁机入侵益州,由此蜀国可能就要亡国了!

因此,魏延的计划即使再好,对诸葛亮来说,都没有意义!

综上所述,蜀国根本没有能力匡扶汉室,北伐中原也只是为了政治正确的需要而虚张声势,因此,魏延的计谋再好,对于诸葛亮来说毫无意义!

1.《重新认识你好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重新认识你好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