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上世纪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这句富有诗意的经典台词。
不论是这部电影还是与之齐名的《桥》,都展现了二战期间活跃在巴尔干群山中的游击队与法西斯斗智斗勇的情节。熟知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入侵巴尔干半岛,当地人民拿起武器,凭借一己之力,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将德军赶出家园。
南斯拉夫这个曾经的“巴尔干猛虎”,到底凭什么让全世界为之侧目,当年的南斯拉夫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一、孤独的“巴尔干猛虎”
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应该记得,一提到巴尔干这个词,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欧洲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就是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杀事件。
饱经一战战火摧残的巴尔干半岛终于在迎来胜利曙光后得到了第一次融合与重生。1918年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王国吸收合并了一些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区域,组建了新的政权,并于1929年正式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然而好景不长,在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活在东欧夹缝中的南斯拉夫王国,再次遭受战火洗礼。
以纳粹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集团在1941年4月全面入侵南斯拉夫,并且很快就占领了全境,原本好不容易融合在一起的南斯拉夫立刻被肢解和瓜分,国王及王室人员流往海外。
面对如此“群龙无首”的局面,原本就不稳定的南斯拉夫王国转眼就变成了“群魔乱舞”的战场。随着塞尔维亚救国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两个傀儡政权的成立,一部分不甘屈服的南斯拉夫人终于拿起武器,组建了一支支游击队,开始了抵抗法西斯的战斗。
由于南斯拉夫完全被法西斯的仆从国紧紧包围,所以他想要得到协约国的支援和帮助基本没有可能。而且做为一个曾经由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联盟制国家,本来内部矛盾就没有完全解决,再加上外部势力的扰乱,想要团结在一起十分困难。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铁托。
当时年近50岁的铁托已经是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在他卓绝的个人威望及高超手段下,南斯拉夫各方反法西斯力量终于被他团结了起来。成千上万的农民、学生、工人纷纷加入铁托的游击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完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铁托带领着日益强大的游击队凭借着缴获“自力更生”,在巴尔干半岛上把法西斯德国的侵略军搅得天翻地覆。
二、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其“保持中立”的本钱
1945年,孤军奋战的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结束后,铁托第一件事就是重建南斯拉夫联邦,他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黑山、马其顿6个共和国合而为一,正式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1963年,再次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分崩离析已久的南斯拉夫再次团结在一起,已经习惯了“单打独斗”的铁托一向推崇各国政党独立自主、主权自治。就在美苏两大集团暗中较劲发动冷战之时,铁托带领着国家维持中立并且开始了高速发展。
一个国家想要维持国内的快速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安全和平的地缘政治环境,对于南斯拉夫这种自古就被众多国家包裹在中间的小国来说,要么依附一个大国寻求保护,要么就要自己非常“能打”,南斯拉夫则属于后者。
二战时期整个欧洲,除了英国以外基本都被法西斯德国侵占,德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然而当他们进入南斯拉夫,遇到了这只“巴尔干猛虎”后,噩梦就开始了。铁托率领的游击队作战极其勇猛,斯拉夫人天生的好勇斗狠在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后的南斯拉夫更是大力发展军事,到1974年时,南斯拉夫拥有陆军有60万人以及200万预备役部队;空军3.2万人;海军1万人,各类武器装备都位居世界前列,号称当时全世界第四大军事力量。
这也就是战后为什么欧洲各国甚至是苏联、美国都不会去“欺负”南斯拉夫这个小国,强大的南斯拉夫军事力量就是铁托敢于在各方势力间保持中立、谋求发展的最大本钱。
三、南斯拉夫的“黄金时代”
有了相对安定的国内、国际环境,铁托在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推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由此南斯拉夫走上了长达30余年高速发展的“快行道”。
铁托第一步进行的就是战后重建工作。1947年,他制定了一个恢复生产的“五年计划”,南斯拉夫国内的各个行业都开始逐步复苏,到了50年代初的时候,南斯拉夫已经逐渐走出战争的阴霾,曾经破败的家园被人们重建起来,国内的经济状况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完成战后重建工作的南斯拉夫爆发出惊人的活力,他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也没有抄袭西方资本主义,而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独特发展之路:在保持社会主义体制不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种独特而又务实的做法让南斯拉夫迅速进入了“上升通道”。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30年间,南斯拉夫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高达6倍以上,每年平均增速都保持在6%以上。到70年代时,南斯拉夫就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此时的南斯拉夫已经实现了全国高度工业化、拥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从战前一个技术落后的农业国成功转型,人均GDP甚至超过苏联,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阵营“首富”。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几组现实的数据,看出当时南斯拉夫的经济状况到底怎样。
重工业水平年龄大一些的人应该都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时,汽车这种“奢侈品”在中国可是个稀罕物,个人几乎没有可能拥有。
而当时的南斯拉夫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意大利和奥地利,引进当时较为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非常方便。再加上南斯拉夫宽松的政策,汽车生产技术很快就在其国内发展起来。
到了1976时,南斯拉夫不仅已经拥有了完备的国产品牌汽车生产线,而且汽车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6%.这就意味着,如果按三口之家简单推算,基本其国内以家庭为单位,大都拥有自己的汽车,这在那个时代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可思议的。
轻工业水平同样在70年代,冰箱和电视在我国也属于绝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档货,当时电视售价在300元左右,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所以即使在大城市,电视的普及率也还不到1%,就更不要说价格是它七八倍的冰箱了。
然而那个时期的南斯拉夫,电视和冰箱都已经属于比较普及的家庭电器,根据数据显示,当时南斯拉夫国内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每1.8个家庭就拥有一台电视,这个普及率比当时的“老大哥”苏联还要高。
文化交流南斯拉夫不仅在轻重工业上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而且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交流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南斯拉夫人很早就开放了文化交流,很多西方电影、书籍等文化产品流入,为这个国家的文化复兴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我们开篇提到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影片,也都是在这一蓬勃发展的时期传播开来的。
体育事业经济文化双发展的同时,南斯拉夫的体育事业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不论是足球、篮球都在国际赛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喜爱足球的人都应该知道南斯拉夫足球的“黄金一代”,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全球足坛都是响当当的明星。
最为国人熟知的应该就是“米卢蒂诺维奇”了,正是这位神奇教练带领中国队冲进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米卢”就是那个时代南斯拉夫国家队的知名球员。
基础设施对于高速发展的南斯拉夫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早已经非常完善。当时其国内修建了大量的的图书馆、办公楼、音乐厅、文化广场等设施。
以当时经济相对发达的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为例,其城市形态基本与同时期的欧洲发达国家一模一样。可以说当时人们走在斯洛文尼亚的大街上,和走在英国、法国的大街上,从感官上没有太多的差别。
旅游业南斯拉夫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其天然就是一个旅游胜地,在那个全球各国还在严格控制进出国境的年代,南斯拉夫就开放了旅游业,每年都会有超过600万人次的游客来到这里,这不仅带动了本国经济发展、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还带来了不菲的外汇收入。
其实大家不难发现,那时的南斯拉夫采取的就是“改革开放”的做法: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适度引入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及文化产品,开阔眼界,快速发展经济。
也就是说,在1978年中国提出“改革开放”的20多年前,南斯拉夫就已经开始实施这一策略了,虽然当时的南斯拉夫和英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还无法相提并论,毕竟整体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大,但对比同一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绝对算得上是相当富裕了。
那时的南斯拉夫,国内现代化建筑比比皆是,街道上汽车、摩托车络绎不绝,外国游客随处可见,人民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7-15岁的儿童都能接受8年的免费义务教育,一派生机盎然。
即使是到了80年代末期,南斯拉夫解体之前的“没落时期”,该国的人均GDP依然为3600美元,而同期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00美元,仅为南斯拉夫的九分之一。
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三十年是南斯拉夫人民迈向小康社会的“黄金时代”,一点儿都不夸张。
四、南斯拉夫的由盛及衰
可惜,南斯拉夫虽然在这30年的“黄金时代”快速发展,但是它的内部却隐藏着很多危险因素,这也最终导致了它的分崩离析。
第一个危险因素就是“民族主义”。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铁托执政时期虽然推崇民族平等政策,但是他唯独对塞尔维亚人采取了打压政策,这和当年“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在战争中给他拖后腿也大有关系。
铁托不仅打压塞族,同时还设立了“南斯拉夫族”这样一个新族群,并希望人们都改为加入这个新的“集体”。这样一来民族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凝聚力开始下降,也为后来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第二个危险因素就是国家的统治与管理完全依附在铁托的个人威望之上,一旦铁托不在了,就没人可以平衡各民族关系,无法调和各方蠢蠢欲动的势力,这一点在铁托去世后立刻就显现出来。
第三个危险因素就是过度的区域自治,做为联邦制的南斯拉夫各共和国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当民族矛盾日益显现后,“只顾自己利益”的情况就越发凸显,原本报团取暖的大家开始私心越来越严重,分崩离析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所有的危险因素随着时间的积累在一点点发酵着,最终一个关键的事件点燃了这根导火索——1980年5月4日,铁托逝世。
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很快就因为上述的危险因素步入了下坡路,经济开始明显下滑,贫富差距急剧加大,失业率上升,民族矛盾恶化。直到1992年4月,曾经名震一时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终于开始分崩离析,彻底解体。
曾经的“巴尔干猛虎”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不禁令人唏嘘。这也许就是它逃脱不了的命运,列强环伺之下,一个本能报团取暖的联邦却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将大好局面白白浪费。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对于国家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同样做为多民族国家,中国虽然起步较晚,起初的发展速度没有像南斯拉夫那样高速。但是我们拥有更加稳定的内部环境,各民族团结一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稳步发展、厚积薄发。
这也许就是文化上的差异,从不主张激进政策的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正是因为我们团结、谦逊、稳扎稳打的“文明性格”。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军事等全方位迅速崛起,后发而先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指日可待。
1.《西风原上 南斯拉夫,当年的“巴尔干猛虎”有多强?几组现实数据说明真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风原上 南斯拉夫,当年的“巴尔干猛虎”有多强?几组现实数据说明真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104.html